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基于筋膜学理论的新易筋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共80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给予新易筋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传统针刺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 scale,VAS)、行为评定量表(behavioral rating s...  相似文献   

2.
针刺配合关节运动、红外线照射治疗肩周炎150例叶同松,查正鹄,罗建明(六安市立医院237006)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针刺,关节运动,红外线照射1988年~1992年期间,我们应用针刺疗法配合关节运动、红外线照射治疗肩周炎150例,取得满意效果,兹介...  相似文献   

3.
虎蒜合剂治疗口糜125例陆秀祥,张善堂(六安地区人民医院六安237006)关键词:口糜;虎蒜合剂口糜(包括慢性口腔科及部分牙科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症,多发症,其中某些病例尚属难愈顽疾。笔者1990年~1993年运用自拟虎蒜合剂含漱治疗该证125例,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名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联合运动锻炼;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手持式压痛仪检测患者颈部疼痛部位压痛阈值,关节角度尺测量颈椎关节活动度,采集颈部肌肉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m,iEMG),计算颈椎前屈、后伸、侧屈的肌肉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功能改善程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减轻,颈椎活动度增加,颈部肌肉CCR下降,NDI降低(P<0.05);治疗组疼痛、颈椎关节活动度、颈部肌肉CCR、NDI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可有效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颈部肌肉协调性,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其疗效优于牵引疗法结合运动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的影响。方法 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 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 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胸椎小关节紊乱,又称胸椎后关节错位,是伤骨科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本科自1990年以来,用拔伸拍击法治疗此病41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19~6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个月...  相似文献   

7.
Meige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多发于老年人,目前临床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自1995年以来,我院采取黄芪、复方丹参注射液合左旋多巴治疗本病12例,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62~75岁。临床诊断均符...  相似文献   

8.
风湿痹证通常被认为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笔者在1996至1998年期间,采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了53例风湿痹证患者,观察了其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的变化,并与体针治疗及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对照组在常规推拿的基础上采用膝顶扩胸扳法,治疗组在常规推拿的基础上采用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McGill量表评分,并在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和显效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结论 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能够减轻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纸质塑形支架夹板超关节固定治疗肩、肘、腕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76-2010年2 800例肩、肘、腕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采用传统中医手法整复,纸质塑形支架夹板超关节固定,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来评价疗效.结果 肱骨外科颈骨折组、肱...  相似文献   

11.
正脊手法治疗椎骨错缝84例裴仁和(附属医院合肥230031)关键词椎骨错缝,正脊手法椎骨错缝又称脊柱小关节错位或椎间关节紊乱症。急性扭伤或慢性椎间盘退变均可发生,临床并不少见。当椎骨错缝时,可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引起各种临床表现。1988年~19...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健康成人舌根部穴针刺前后执行吞咽任务时脑功能区的激活差异,探讨针刺舌根部穴对吞咽功能影响的中枢机制。方法青年健康志愿者10名,分别于针刺舌根部穴前后运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进行吞咽任务(含静息状态、吞咽准备和吞咽任务)扫描,分析针刺前后数据集,获得针刺舌根部穴后执行吞咽任务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针刺前,脑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的颞上回和右侧的岛叶;针刺后,脑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小脑后叶、小脑叶、梭状回以及右侧舌状回,负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以及右侧中央后回;针刺前后对比,差异脑激活区分布于左侧的梭状回、颞中回及额内侧回,负激活区位于左侧顶下小叶。结论针刺舌根部穴影响吞咽功能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增强吞咽相关脑区参与任务执行的积极性,提高吞咽任务执行效率,以达到调节吞咽运动肌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刺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30例KOA患者,应用刺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4周,分别采用WOMAC量表对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1周,患膝的疼痛、僵硬及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后1周比较,治疗后4周,3项评分均又明显降低(P<0.01)。整个研究期间30例患者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刺骨术可改善KOA患者膝关节的疼痛症状和关节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局麻下手法牵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持续牵引手法复位、伸直尺偏位前后石膏夹板固定治疗250例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后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改良Green和O'' Brien临床评分系统评价关节功能.采用腕关节正侧位片测量桡骨长度、桡骨倾斜角、掌倾角、桡尺骨指数及关节间隙宽度.结果:250例中,一次复位成功者209例,41例复位2次.202例腕关节无疼痛,38例偶尔有轻度疼痛,10例中度疼痛.患侧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达到健侧100%者分别为35,72例,达到75%~99%者分别为207,168例,达到健侧50%~70%者分别为8,10例.改良Green和O'' Brien评分优178例,良54例,可18例.最终桡骨短缩、桡骨倾斜角、掌倾角、桡尺骨指数明显纠正,与复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局麻下手法牵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既安全经济有效,又能充分减轻患者痛苦的方法,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胃肠激素的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英国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首先提出来的.至今陆续发现的胃肠激素已达50多种.胃肠激素有调控消化道的分泌、运动、吸收、血流和细胞营养等作用.针刺对消化道的运动、分泌及消化吸收功能具有调整作用.临床实践亦证明,针刺对治疗消化系疾病有良好疗效.近年来,许多专家从针刺对胃肠激素紊乱的调整入手,研究其在血液、组织中的含量,以探讨针刺对消化道影响的作用机制.笔者就近5年来针刺对胃泌素、胃动素影响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结合醋热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年龄、病程、治法相匹配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关节松动和醋热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关节松动和特定电滋波治疗仪理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Michaelfeese量表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值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升高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结合醋热疗法可明显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腔注射、运动疗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关节腔注射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肩关节功能Melle评分量表及肩关节活动度评价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Melle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Melle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减轻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关节腔注射、运动疗法联合中药熏洗对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优于关节腔注射联合运动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刀配合揿针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5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1例和试验组64例。对照组接受单纯针刀治疗,试验组接受针刀配合揿针治疗,术后根据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提出的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价方法及肌电图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感觉和运动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值比较,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配合揿针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1995年12月至1999年12月笔者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并与西药对照组21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西医治疗RA尚无特效方法,且长期服药毒性和不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候机制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