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地15g,生石膏30g,荜拨、细辛各6g,延胡索、牛膝各10g,每日煎服一剂。风火牙痛加升麻10g;胃火牙痛加肥知母10g,生石膏用至40~60g;虚火牙痛加玄参12g,生地用至20~30g。笔者用此方治疗30例牙痛患者,一般服一剂肿痛减轻,服2~3剂获愈。 例1.邓某,男,45岁。初夏出差感受风热,牙龈红肿并头痛、咽痛,舌苔薄黄。此乃风火牙痛,上方加桑叶、菊花各10g,服3剂愈。  相似文献   

2.
一、一般资料:治疗组38例,心肌梗塞12例,心绞痛26例;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岁。另设对照组30例,心肌梗塞10例,心绞痛2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64岁。 二、治疗方法:治疗组用丹参注射液10ml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用维生素C2.0g、肌苷0.4g、辅酶A100单位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中14例加用阿斯匹林0.3g,每日1次;16例加服潘生丁20mg,每日3次,15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7~79岁,平均66.2岁;平均病程45.2 h。CT片示梗死部位:基底核区22例,脑叶7例,背侧丘脑2例,内囊4例。临床表现:昏迷12例,言语不清或失语15例,偏瘫25例。伴原发性高血压史13例,糖尿病史9例。诊断标准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2 治疗方法 2.1 补阳还五汤内服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若大便秘结,加番泻叶15?g,泡水代茶饮;痰多、胃脘胀闷,加胆南星、厚朴各10?g;面色潮红、烦躁,加钩藤12?g,夏枯草15?g;肢体偏瘫,加水蛭10 g,蜈蚣2条。30 d为1个疗程。 2.2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采用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0支)加入50 mg/L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5~30d。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1975年以来采用自拟茵陈汤治疗黄疸型肝炎30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306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10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5岁,平均年龄32岁;中医辨证均属阳黄,其中热重于湿型206例、湿重于热型67例、湿热并重型3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茵陈、车前草各15g,大叶金钱草、金银花、黄芪各20g,郁金、甘草各10g。每日1剂,煎水300ml分2次服。15~20天为一疗程。热重于湿型原方药量加倍;湿重于热型加苍术、厚朴各10g;湿热并重型加赤芍、丹皮各9g,板蓝根30g,黄连6g。  相似文献   

5.
我们采用扶正解毒通络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6例,取得明显效果,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本院皮肤科及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扶正解毒通络组(简称治疗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9~71岁,以45岁以上病人为多,占29例;发于头面部11例,胸胁部17例,腰胁部15例,其它部位3例。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32~69岁,45岁以上占21例;发于头面部9例,胸胁部15例,腰胁部10例,其它部位5例。所有患者都有带状疱疹病史,患处刺痛、灼痛或放射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扶正解毒通络法。基本方:忍冬藤30~60g,红藤、乳香、没药各9~15g,板蓝根、路路通各25~50g,酸枣仁、柏子仁各10~25g,白花蛇舌草、赤芍、黄芪、女贞子、鸡血藤各15~30g。加减法:头面部加菊花、石决明,胸胁部加柴胡、郁金,腰胁部加续断、桑寄生,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每次服300ml左右,饭后服,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物。10d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消炎痛25mg,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B1 20mg,口服,每日3次。10d为1疗程。  相似文献   

6.
一、方药及煎服法 生石膏60~100g,生大黄6~10g,柴胡、茵陈、青蒿(后下)各20~30g,细辛2~3g,黄芩(酒炒)10~15g,紫草15~20g。便秘者大黄后下,便溏泄泻者大黄与它药同时入煎。以水适量,煎服药液400ml,两次分服。首次服250ml,2小时后继服余药150ml,均温服,服药后注意体温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缪树群副主任医师,熟谙医理,精于辨证,临证近四十载,积验颇丰。其对小儿外伤性干咳的治疗更是独有见地。笔者有幸侍诊一侧,获益良多。现将缪师自拟“干咳散”治疗小儿外伤性干咳的经验整理于下。 一、方药组成 白前、紫菀、百部、瓜蒌皮、制香附各100g,桔梗、陈皮各60g,甘草50g。口干咽燥者,加南沙参60~100g;呛咳频剧,时有太息者,加旋覆梗或炒枳壳各45~60g;纳少、嗳气者,加清半夏45~60g,鸡内金60~90g。上药共研粗末,每日10~15g,布包水煎,分2次服。 二、辨治浅析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自1984年以来,笔者采用揉长强穴治疗小儿腹泻5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50例患儿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1岁以内20人,1~5岁30人;中医辨证属伤食泻25人,寒湿泻15人,脾虚泻10人;病程在10天内29人,10~30天15人,30天以上6人。 二、治疗方法:患儿俯卧在家长腿上,暴露长强穴,医者用大拇指抹适量滑石粉或姜、葱汁,用指端右旋揉200~300次,以长强穴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  相似文献   

9.
一、桂枝汤治功能性便秘 李某,女,52岁,1983年9月6日诊。患功能性便秘两年余,先后服用麻子仁丸、五仁丸及承气之类等均未奏效,服果导8~10片仅能通畅一时。刻诊:便干如羊屎,5~7日一行,大便艰难,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不思饮食,常自汗出,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浮缓。辨证为营卫失和、肠道失润。治宜调和营卫、润肠通便。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5g,白芍45g,肉苁蓉20g,首乌30g,当归15g,大枣15枚,生姜3片,炙甘草10g,水煎服。3剂药毕,大便2日一行,上方出入继服15剂,大便如常,随访5年未发。  相似文献   

10.
酒(查皮)鼻,俗名酒糟鼻,属于慢性皮肤病,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我们在临床上试用氦氖激光器(浙江大学制造,波长632.8nm,功率5毫瓦)直接照射患处和穴位(四白,素髎、迎香、颧髎)照射治疗二例,效果尚满意。 照射方法,病人取半坐位,直接照射患处的距离为30~50cm,时间10~15分钟;穴位照射距离为20~30cm,时间7~10分钟,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照射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休息3~5天,然后再进行第二疗程。  相似文献   

11.
一、临床资料 96例中,男64例,女32例。年龄3~74岁,其中14岁以下38例,15~35岁9例,36~55岁12例,55岁以上37例。病程短者6个月,长者28年。Ⅰ度脱垂35例,Ⅱ度脱垂43例,Ⅲ度脱垂18例。 二、治疗方法 注射前三天限制多渣饮食,术前1h以“固脱Ⅰ号方”灌肠(生黄芪30g,升麻、白芨各10g,金银花、黄柏、五倍子各20g,加水700ml,煎至300ml去渣,纳入明矾20g,文火浓缩至150ml,再加入庆大霉素32万单位,待温时即可缓慢灌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一、一般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17~65岁之间。均经尿路平片证实为输尿管结石,其中位于输尿管上段者7例(9枚),中段者14例(18枚),下段者9例(11枚)。结石横径小于0.4cm者5枚,0,4~0.6cm者33枚。初次患病者27例,复发者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升麻5~10g,枳壳、桔梗、牛膝、地尤、冬葵子、乌药各10g,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各15g,滑石30g。加减法:  相似文献   

13.
笔者用解毒活血止痢汤治疗细菌性痢疾5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40例,女10例;16~30岁15例,31~40岁27例,40岁以上8例;大便次数每日5~6次20例,7~15次26例,15次以上4例。全部病例临床均表观为脓血便,大便镜检见大量红、白细胞(以白细胞为多),全部患者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4.
脓疱疮好发于夏秋季节,为暑湿邪毒入侵,熏蒸皮肤而致。笔者试用黄连解毒汤为主治疗脓疱疮31例,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31例中男13例,女18例;10岁以下的26例,11~15岁4例,24岁1例;发于头面部的23例,发于头面及四肢部的8例;发病时间均在7~9月份。 二、方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5~10g。有阴虚者加赤芍、丹皮等;瘙痒严重者加苦参、泽泻等。每剂药头煎早晚分服,二煎冷后每天外洗局部2~3次。局部避免搔抓。  相似文献   

15.
30例中,男23例,女7例,病程在3~15天。根据疮面大小选择大、中、小号玻璃罐,罐口直径一般需大于疮面直径,以“闪火法”。每次留罐10~15分钟 ,每日1~2次,取罐后疮面换药。其中8例,因高热(39℃~40℃)加服清热解毒中药。30例经治均脓尽肿消而愈,疗程大多在2~6天,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较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976年3月~1983年9月,我们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本病50例,近期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50例均经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46例,女4例;年龄<30岁8例,31~40岁11例,41~50岁24例,>50岁7例,以41~50岁较多;病程0.5~2年16例,2~5年24例,5~10年4例,10~20年2例,>20年4例,以2~5年较多。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自拟复原汤先后诊治中风后遗偏瘫30例,现特小结如下。 一、一般临床资料 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0~45岁3例,46~55岁6例,56~66岁19例,67岁以上2例;原发病诊断为脑出血17例,脑血栓形成10例,脑栓塞3例(伴风心、肺心各1例);病程7~30天22例,1~3个月3例,1~2年5例;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阳上亢15例,气虚血淤8例,寒凝络阻7例。 二、基本方药及其加减 复原汤系由伸筋草、路路通、鸡血藤、丹参、丝瓜络五味药组成。属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  相似文献   

18.
2001年4月至2001年11月,笔者采用多皮饮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并与皿治林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参照<皮肤性病学>[1]中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 治疗组30例,年龄19~60岁,平均32.3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12.8个月.对照组30例,年龄20~58岁,平均31.4岁;病程4.5个月~20年,平均12.2个月.临床表现均为全身性红斑、风团,时隐时现,瘙痒,搔抓后更甚,伴心烦,睡眠差,舌质淡,苔白,脉沉.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在年龄、病程、病情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自1972年至1987年,笔者采用自拟军虎搽剂治疗带状疱疹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45例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8~15岁21例,16~50岁19例,51~60岁5例。病程最长者10天,短者4天,平均7天。住院1例,门诊44例。 二、配制及用法:大黄(或虎杖)30g,放入300~500ml水中加温至80℃,  相似文献   

20.
角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病,不仅发病率高,且危害性大。由此而导致失明者约占盲人之半数。兹将近年来我院收住的64例重症角膜炎的治疗情况整理如下。 一、一般资料 64例中,男40例,女24例;10岁以下2例,11~20岁5例,21~30岁15例,31~40岁18例,41~50岁15例,51~60岁7例,60岁以上2例;化脓性角膜炎23例,病毒性角膜炎28例,外伤性角膜炎11例,真菌性角膜性2例,右眼患者30例,左眼患者29例,两眼患者5例,计69只患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