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安名医籍里考辨四则刘惠玲童光东指导:王乐陶(安徽中医学院文献研究室合肥230038)关键词:新安医学;吴瑞;汪汲;丁瓒;王国瑞中图法分类号:R-092在新安医学研究中,有一些较著名的医家的籍里或其归属问题一直众说纷云,难以归一。近年我们在对新安医籍...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新安医家家族链涌现了大量的新安医家,促进了新安医学专科特色形成,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了新安医学理论与临床。认为新安医家家族链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新安医家家族链形成的特殊原因主要是与新安的宗法制和文化发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学源远流长,著名医家与医著甚多,且各具特色。广泛深入地研究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系统而全面地整理新安医家的医学著作,对继承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促进中医学术的繁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刊从今年起,开辟“新安医学研究”专栏,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撰稿。  相似文献   

4.
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新安医学的传承、研究和开发,逐渐形成“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方剂学教学应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任务的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以及新安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等融入其中。具体方法为总论概述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理论的贡献,各论突出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和制方特点,联系新安医家有关论述和用药经验剖析药物。  相似文献   

5.
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安徽祁门人,世居祁门朴墅,人称石山居士。明代杰出的医家,新安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新安医学的兴盛与当时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等诸多因素有关。“新安”从南北朝至清末共有医家745人,共撰刻汇纂医籍615种。新安医学的特点为:重视对经典著作的注释、阐发,注重普及医学知识,专科多为世袭代传,学术上既有继承,亦善创新。“新字医学”系笼统地指新安地区历代所出现的医家、医籍,不宜称“新安医学派”。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新安医学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新安地区自1641~1862年,200年间有记载的温疫流行即达7次之多,为此该地医家不得不深入研究、探讨温病学。在现知的数百名新安医家中,其中值得提出的有: 一、畅发朱丹溪之旨的方广 方广,字约之,明代休宁人。方广之母,曾先患内伤脾胃,继又遍身发赤斑。当时正值天疱疮流行,医家不辨,误以疫症治疗而致死。方广愤而习医。他学崇丹溪,认为“得医道之全者,丹溪一人;发丹溪之蕴  相似文献   

8.
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安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将文献研究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结合,应用关联规则、决策树方法、CBR技术等,对新安医家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为继承和发扬新安医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安名医考》歙县籍医家补遗杜勇(安徽省庐江县乐桥医院231581)关键词:《新安名医考》;歙县籍医家中图法分类号:R-092《新安名医考》李济仁主编,共收新安名医668人,其中歙县籍医家超过200人,为新安医家之冠,但仍有一部分有影响的歙县籍名医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新安医学促进古今中医教育发展的特征.方法:以〈新安医籍考〉收载的新安医家医著为依据,分析新安医学促进古今中医教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其特征.结果:新安医学促进古代中医教育发展的特征表现在"医德"、"医链"、"著书"、"刻书"4个方面;促进现代中医教育发展的特征表现,在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教材建设中,大量收载了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结论:新安医学对古今中医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外科秘授著要》的版本、作者、成书时间、现有整理概况进行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清代新安医家程让光,成书时间应不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外科秘授著要》在医学理论、医案和方剂上均对前人论著有所借鉴,在学术思想上又受到其他新安医家的影响,论治疮疡重痰,注重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安医学是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成就主要表现为:医家辈出,医著宏富;学术创新,影响深远;名医世家,经久不衰;学术交流,引领时尚;海外传播,广受关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微学文化这6个"有机统一与结合"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新安医学起始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新安地区一郡六邑之地(歙、休、祁、黟、婺、绩)名医之众,著作之多,实为全国罕见。本文仅就新安医学医案之梗概简而述之。 一、新安医案的发展及形式 1. 医籍中的散见医案:南宋新安歙人张杲《医说》10卷,博采宋以前多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及古代医书、医案而成。这是新安医学有医案记载的最早医书。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罗周彦、吴楚等医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临床,提出调和脾胃的新观点,汪机的"培元重参芪"说,吴澄的"理脾阴"说以及罗浩的"治脾以燥药升之,治胃以润药降之"等观点具有其广泛性和实用性,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新安医家发...  相似文献   

15.
余国佩系晚清新安医家,其著述及其医学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自1987年《医理》点校本问世以来却受到了中医学术界的关注。余氏医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于对燥湿为病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家孙一奎为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其倡导命门动气说,重视元气;受道家思想影响,重视养生,主张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受师祖汪机影响,重视脾肾,固本培元,先后天并重。孙一奎的养生学术思想至今仍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明代安徽祁门人,是新安医学流派的先驱者,明史列其为当世四大医家之一。 在汪机的医学思想中,易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他介绍是:“幼业儒,后随文习医,研读诸家医书,参以《周易》及儒家性理奥论,治医屡效”。汪机幼习举子业,对于《周易》及程朱之学颇有研究,汪氏习医,远溯《内经》、《难经》,近法丹溪,东垣诸家。因《内经》的成书便依据了易理,朱丹溪亦是先习易后学医,医易兼通,所以易学原理对汪氏学术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后汪机更是行医不忘研易,研易以究医理,终于集诸家之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安医学流派——培元派。 培元派是建立在营卫一气论的基础上,以擅用参芪为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常用药对包括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陈皮、川楝子配延胡索、半夏配陈皮等。结论 针对“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发病规律,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善用茯苓、半夏、陈皮等药。  相似文献   

19.
《新安名医考》休宁和婺源籍名医补遗王旭光(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新安名医考》;新安医家;休宁;婺源中图法分类号:R-0921朱升朱升,字允升,号枫林病叟,隆隐老人,墨庄主人,休宁县回溪人,后徒歙县的石门。生于1299年,卒于1370...  相似文献   

20.
新安医家程国彭在其代表作《医学心悟》中对行痹、痛痹、着痹的治法别开法门,治疗行痹以散风为主,佐以散寒祛湿,参以补血之剂;治疗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参以补火之剂;治疗着痹以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参以补脾之剂。此外,其还创制蠲痹汤、松枝酒、虎骨胶丸等诸多治痹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