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卫气的功能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鼻鼽的发病与卫气强弱关系密切。广州地区鼻鼽患者多见卫气不足,是由其体质特点及生活习惯所造成。运用温阳解表的方法调理卫气治疗鼻鼽疗效确切,提示卫气不足与广州地区鼻鼽确实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对肺脏病变的论治,积有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很多。兹以宣肺为例,简析如下。 1.宣肺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肺气失宣之证。肺主皮毛,卫气通于肺,邪袭皮毛,卫气闭郁,肺气不能宣畅则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脉浮。如麻黄汤治“恶风无汗而喘”(35)。李时珍认为本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  相似文献   

3.
略论阴结     
阴结者,正虚火衰而大便闭也。与邪实火亢之阳结判若天渊。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阴结恒属三阴,故《素问》有“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之论。盖以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脾与胃脏腑相连,为病固当如是。观《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与“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二句,其义概可见矣。陈梦雷注云:“泾大便,溲小便。”此  相似文献   

4.
从“过程论”谈叶天士创“卫气营血”任何林彬(安徽省中医文献所合肥230061)关键词:叶天士;卫气营血;过程论中图法分类号:R241.8;R812.2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形成一整套阐明温病变化和发展过程的辨证论治体系。叶氏为什么能在朴素直观...  相似文献   

5.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曰:“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它不仅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同时也总结了肝的病理变化的特点。所谓“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  相似文献   

6.
《内经》除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述遍身诊脉法外,又在《素问·五脏别论》中阐发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即所谓“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气口为太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胃,变见于气口,故气口为五脏主。为此,清·徐灵胎《难经经释》指出: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哮喘病病机的见解颇多迥异,对其治疗多宗“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笔者为求索更好的治效,试就其病因病机、治疗法则等略陈管见,以期诸同道教正。 病因病机 一、历代医家的见解 1.主痰说: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近代陈氏也认为“哮喘以痰为本病主”,因宿痰内伏,能反复发作,故不论其痰从何而来;发病之期应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必须达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论的渊源及“先天”概念的探讨,认为此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胎孕时间肾对其它脏腑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结合现代胚胎学的研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实质上指“胎盘为先天之本”。  相似文献   

9.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10.
单纯性肥胖是由体内过多脂肪堆积而成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脂肪的形成与卫气“温分肉,肥腠理”功能关系密切。在肥胖早期,过食肥甘厚味导致卫气生成过多,温充偏盛,膏脂沉积;随病情进展,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机逐渐壅滞,卫气虚滞,膏脂续增。卫气失常,温充失度,膏脂横溢是单纯性肥胖的核心病机,顺调卫气则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关键。针刺通过选取内庭、曲池、足三里、丰隆、上巨虚等穴清泻阳明,减少卫气的生成,使之不致过盛;通过脾胃原募配穴恢复脏腑功能,依气街选穴发挥对卫气的调节作用,采用分刺法多向透刺消减局部膏脂来调控卫气的运行,使之行而不滞,从而消膏脂、塑形体。  相似文献   

11.
新安医家治疗温病具有丰富经验,提出了“暑必兼湿”“寒温融汇”“新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燥湿为纲”等学术思想,临床用药具有“辨四时温病论治”“寒温并用”“养阴润燥”“轻清透邪”等特色。新安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特色可为温病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程道南主任中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尤其治疗胃痛颇有经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等法,效果卓著。兹就随师临证之心得体会简介如下。 一、活血化淤 胃痛之证,虽然初起因于气者颇多,然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胃痛日久,气病犯血,即俗称“久痛入络”而致气滞血瘀。临床主证为,胃痛呈针刺状,痛位较固定,拒按,少食,食后痛甚,病情  相似文献   

13.
跷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叶天士擅长采用奇经辨证方法治疗各种内科病,在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时提倡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加减。若病机包括“厥气客于胃”,则治以加减温胆汤类方;若病机包括“阳伤痰阻气道”,则治以加减外台茯苓饮。  相似文献   

14.
《临证指南医案》目门医案共有二十三则,体现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对眼病辨治的特色,本文试作浅析。 一、治外障用卫气营血辨证 《内经》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审视瑶函》曰:“目为窍至高,火性向上,最易从窍出。”外感六淫中,眼最易受风火二邪侵袭,且风火俱为阳邪,性多温热,故临床表现类似外感温热病的症候,患眼红赤肿胀,疼痛流泪,及全身热象。卫气营血辨证,不仅是对热性外眼病进行辨证治疗的一种方法,而且还能反映出热性外眼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以区别病情之轻重。因此,叶氏治外障眼病多崇卫气营血辨证。临床常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16.
“数字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管理部门运用数据、指标等一系列量化了的符号来开展管理工作。“数字管理”方式现已成功运用到各级政府的实际工作当中。然而,这种客观、准确的工作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此,笔者将"数字管理"问题分为三类:“主无客有”、“主有客无”和“主有客有”。导致上述三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观念上的错误,又有法律、体制上的不完善。所以,若要有效解决“数字管理”问题,必须从观念及法律、体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18.
反腐败的战略重点在于加强勤政建设那述宇勤政建设是针对党内、政府内为政不勤的不正之风而言的,廉政建设是针对党内、政府内为政不廉的不正之风而言的。为政不勤指的是“混”风和“假”风,为政不廉指的是“贪”风和“堕”风。在加强党风和政风建设,惩治腐败,实现党风...  相似文献   

19.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20.
标本理论主要是阐述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义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位置相应;“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1]。标本理论强调了人体头身与四肢的密切关系。对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卫气第五十二》说:“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