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越婢汤最早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该篇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方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疏散水湿,宣肺清热的功效,治疗以面目浮肿为主的风水证。 越婢汤治风水,为历代医家所公允,并已被临床实践充分证明。然仲景制方,详证治略释名,所以注家们对越婢汤的方名释义猜度不一,争端纷纪。尤其对“婢”字的分歧更为突出。笔者为澄清本源,使之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本方,而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有关越婶汤的方名释义,古今医家大体上有下列四种观点: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虚实错杂,气、水、血交互为患,其中的水饮证候表现极其复杂,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点,其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及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关于心而不主于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保留了大量治疗“痰饮”“水气”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水饮证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往来寒热为少阳病主证之一,也是小柴胡汤适用证"但见一证便是"的主要指征.<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病可见往来寒热,但仲景并没有使用小柴胡汤治疗.通过对两者寒热往来病因病机、伴随症状的分析,明确两者区别,指出"但见一证便是"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而"抓主证"则是仲景辨证论治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创杂病诊治体系,立辨证论治法则,为历代医师所推崇。其辨证精神,不仅体现在辨析脉证与制方之中,亦贯穿于方药的煎服法中。笔者就此浅析如下。 一、煎法: 《金匮》根据证治要求,不同汤方选用不同的煎药用水。如百合病属心肺阴虚有热,故百合地黄汤用泉水煎之,取其下热气而利小便。欲作奔豚之证为心阳虚而肾水欲动,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甘澜水煎之,取其去水寒之性,不助水邪。胸痹之证属胸阳不振,阴干阳位,故栝萎薤白白酒汤、栝萎薤白半夏汤以白酒煮药,取白酒之辛散,行药性而助药力,通阳气而去阴浊;而枳实薤白桂枝汤虽亦治胸痹,但病已涉及胸胁心下,阴寒之气走窜冲逆,故煎药不用酒而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首创的肾气丸,实为治疗杂病开辟了新途径,奠定了治本之法。现就《金匮要略》中以肾气丸为代表的温肾法,作一讨论.温肾的要旨张仲景在脏腑经络篇阐述杂病的病因病机时,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特别强调脏腑亏虚在杂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所以,对于杂病的治疗首应辨明具体脏腑之虚,以便循其虚而补之。然在脏腑之中,肾为封藏之本,内  相似文献   

8.
胞阻刍仪     
胞阻,中医妇科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其云:“……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意言胞阻指妊娠下血腹痛。而后世对此病有歧义。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云:“夫漏胞者……亦名胞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云:“妊娠腹痛,名胞阻。“《女科综要》又云:“妊娠腹痛,又称胞阻、子痛……。”《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中则言:“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  相似文献   

9.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于民国时期问世,其结构体系完整,内容详实,逻辑严谨,但其真实性受到诸多学者的怀疑。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比较,桂林古本中的条文约3/5雷同,约1/5不同,另外1/5则为独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对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补充和发挥,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粤港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为制定粤港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的临床辨证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广东省境内包括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及香港地区常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将收集的数据应用Epidata2.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核对后转化为SPSS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频次高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及其他证型;五大区域各证型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51.016,P=0.000).结论:本组EH证候特点与<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文献分析认识基本一致,但粤港地区阴阳两虚证更明显,考虑与"南方多热,病多伤阴,沿海潮湿多伤肝脾肾"的地理致病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现行本《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篇名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为了叙述的方便,姑称为《金匮要略·痰饮篇》。该篇开头便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据此,痰饮乃四饮之一,与悬饮。溢饮,支饮的概念大小一致。既然如此,痰饮何以能作为四饮的总名而命篇呢?疑问即由此而起.通过这一番考证,方知《金匮要略》中作为篇名的“痰饮”本作“淡饮”,从明朝开始才改用现名的。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复杂证侯归纳为六经病证,每一经病除了本证之外,又各有兼证和变证,这不仅反映了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具体表现。六经病证除统赅疾病的八纲证候错综互见和彼此转化外,还运用了八法进行施治,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伤寒论》中所奠定的辨证论治原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其中“无犯王法”一语,历代注家均释为诚人勿触犯国家法律,以免刑杖加身而致外伤,千百年来,几成定  相似文献   

14.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15.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方",是中医学史上有关"痫"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中与痫证相关的病名多达9种,突出患者痫发时躯体动作异常的特征.唐代《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癫痫的病名.至宋代《幼幼新书》列癫痫专条.历代医家对于癫痫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热""惊""痰",临床上多为诸型交错互见.癫痫病位在脑、肝、心、脾、肾.气机失调贯穿癫痫全病程,而痰热互结是癫痫的关键病机,此外,风火相盛、气虚生惊、邪毒入络、瘀血阻窍是癫痫的常见病机.发作期以心肝失调、逆气上冲为主,休止期脏腑失和、邪气潜伏,恢复期脏腑气血基本调和,余邪未尽.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安吉县于2018年9月发布了全国首个乡村治理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在立足可操作性基础上,这一《乡村治理工作规范》量化了乡村治理"谁来治理、怎么治理、治理什么、治理效果如何检验"四个方面的工作。《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将乡村治理工作分解为"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等八方面。《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总结了乡村治理的经验,细化了国家和省市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有助于推广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确化水平。《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可能存在忽视乡村具体的社会情境和独有特质、忽略乡村本土的特色治理等局限,需要进一步通过总结具体实践效果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在论治急症方面,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现特就此作一剖析。 暴热 一为温疟,此疟“无寒但热”,虽被列为疟病的一种类型,实为疟病的发作阶段,其时热甚寒微,乃阳明里热已盛而太阳表邪未尽,治用白虎加桂枝汤,重在清解阳明,兼顾达邪发表。二为中暍燥化证,中暍即伤暑,暑多挟湿为患,暑热多汗又使人  相似文献   

18.
聂惠民对《伤寒论》研究颇深,形成了"伤寒学论"学术思想,其代表作《聂氏伤寒学》是其"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六经实质论""气郁论""脾胃论""经方论""合方论"。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笔者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来探讨,可能更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的居民纳入研究队列,从研究队列中筛选出HBV携带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691例,从CHB发展至肝硬化患者143例,以首次确诊CHB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以首次确诊肝硬化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HBV携带至CHB、CHB至肝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 在HBV携带至CHB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而且中医证候构成越发复杂。从CHB到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阴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组成含有3个和3个以上基本证候者最为常见。结论 随着病情由HBV携带向CHB、肝硬化演变,患者中医证候日趋复杂,由以实证(气滞、血瘀、实热)为主向虚实夹杂证候(夹气虚、阴虚、阳虚)转化,气滞血瘀、瘀而化热酿毒为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