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气即中焦之气,素有两指:一指脾气,一指脾胃之气。其实,中气还包涵肝胆之气。1从中焦的部位而论中气既是中焦之气,那么弄清中焦的部位及其所含脏腑,对理解中气的内涵至关重要。从《内经》和《难经》有关三焦的论述看,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之部位。肝胆居于胁下...  相似文献   

2.
自《难经》载湿温病名以降,前贤对此病的辨治多有发挥。然近阅《章次公医案》,发觉其对湿温的施治颇多独到之处,每于挽救危证中尤多卓见,故试作浅论,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3.
《难经》的刺法特点及其影响唐寒松施有奇(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合肥230038)关键词:《难经》;针刺补泻;针刺手法《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中,刺法内容颇具特色,不仅阐明了《内经》中有关刺法理论,更多的是有所扩展、有所创新,进...  相似文献   

4.
秦文贞 《工会论坛》2010,16(5):147-148
《十三经注疏》中所存汉人经注六种,其中五种与北海一地有历史因缘,经学大师郑玄系北海高密人,独注经4种;《孟子》学名家赵岐祖籍虽在京兆,然流落北海十多年,得孙嵩扶植襄助,发愤作《孟子注》。由此可见,汉代北海经学的兴盛及它在中国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7.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8.
《难经》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以脉位的浮沉以及尺寸确定脉位,分辨脉之阴阳。《难经》阴阳脉法对后世诊脉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临床可据阴阳脉法总察机体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之逆顺。  相似文献   

9.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责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0.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难经》论命门的主要精神是: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作用是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所论颇有创见,所以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并有一些争论。这里重点探讨一下金元医家的所论,为进一步研究明清命门学说作个开端。  相似文献   

11.
兄弟争死     
子浩 《人事天地》2008,(10):1-1
南北朝《南史·孙棘传》里记载,有个彭城人叫孙棘,他弟弟孙萨按规定要到军队服役,可是因故没能按期到达,按律当斩。 孙棘即到郡府去说:“我身为兄长,是我叫他不去应征的,是我罪该万死!”  相似文献   

12.
《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这十二个字赅尽了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特点,莫有疑者。然细析之,不难发现,“中焦如沤”仅仅言明胃的腐熟食物功能,而不能囊括“中焦”的全部生理功能,故笔者认为其中文字有讹错,“沤”字应改为“枢”,当是“中焦如枢”,特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晋·皇甫谧认为是由《黄帝内经》一部书变成《针经》、《素问》二部书。元·吕复和清·姚际恒则认为《灵枢》、《素问》是汇聚而成。本文考析认为:《汉书》之后的东汉时期医经七家曾经历了一次改纂过程,可能由医经七家被分别集纂成《灵枢》、《素问》、《难经》,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4.
自从衡阳会议以后,大家都明确中医院治病要突出中医的特点,但对中医学的特点各有不同的见解,因此笔者拟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基本理论问题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是历代劳动人民向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宝贵理论,《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至今仍然是取之不  相似文献   

15.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明·嘉靖、万历间安徽休宁县人。孙氏治医,以《内经》、《难经》、《周易》为旨,根据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指出人体“非气不运”,生命在于气之“恒动”。本文试对其“气动生命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孙文垣医案》是新安医家孙一奎所著,分为《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其中辨治痹证颇具特色:宗《内经》之旨析痹证之因,善凭脉辨痹证之病机,善用二陈化裁从痰瘀论治痹证,善用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等治痹证之达药,善调情志以促痹证之康复。  相似文献   

17.
“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观点萌芽于《难经》,完善于《伤寒论》,并从此作为瘟疫脉象得到广泛运用。明清时期,医家对瘟疫的致病因素存在“更遇温气”与“更遇湿气”之争,究其原因可能源自当时伤寒、瘟病混淆不清,以及“温瘟”不分。古籍记载濡弱脉代表阳气不足或者湿气内盛的体质和病程的初始阶段,弦紧脉代表病程深入发展,这对现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要义范仁忠(伤寒教研室合肥20038)关键词《伤寒论》,方剂应用笔者曾就《伤寒论》方的具体应用,着重从撷取主证、明察病机、合方投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然仲景方乃众方之祖,垂万世不易之法,其...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说起源于战国至秦汉晋唐,而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始脱却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自成体系。回顾历史,昭示未来。温病学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得到蓬勃发展。一、隶属伤寒期战国至秦汉晋唐,尚无温病学专著,《内经》、《难经》、汉·张仲景《伤寒论》、晋·王叔和《伤寒序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等对温病的病因、病理、脉象、证侯、治疗等已有所记载或论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一书,创立了三焦论治纲领,论述了四时温病证治,文词简要,概括性强。现就其中四个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