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脑外伤后综合征也称脑外伤后遗症,是指颅脑外伤急性期后3个月以上仍有某些自觉症状,而神经系统检查无器质性损害,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昏、心悸、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重者悲观失望、烦躁易怒、疲乏无力,甚至表现为癔病样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痛苦.1994-2001年,笔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病5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参照<江苏省常见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诊断标准>(江苏省卫生厅1994年编印)中有关颅脑外伤后综合征诊断标准.81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按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随机分组.治疗组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龄17~68岁(17~30岁14例,31~40岁23例,41~50岁10例,50岁以上为4例),平均38.3岁;病程6~12个月21例,1+~2年25例,2年以上5例,平均病程1.7年;脑震荡45例,轻度脑挫伤6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8~66岁(18~30岁7例,31~40岁12例,41~50岁9例,50岁以上2例),平均36.7岁,病程6~12个月11例,1+~2年16例,2年以上3例,平均病程1.5年;脑震荡27例,轻度脑挫伤3例.  相似文献   

2.
颅脑外伤后综合征也称脑外伤后遗症,是指颅脑外伤急性期后3个月以上仍有某些自觉症状,而神经系统检查无器质性损害,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昏、心悸、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重者悲观失望、烦躁易怒、疲乏无力,甚至表现为癔病样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痛苦.1994-2001年,笔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病5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参照<江苏省常见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诊断标准>(江苏省卫生厅1994年编印)中有关颅脑外伤后综合征诊断标准.81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按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随机分组.治疗组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龄17~68岁(17~30岁14例,31~40岁23例,41~50岁10例,50岁以上为4例),平均38.3岁;病程6~12个月21例,1+~2年25例,2年以上5例,平均病程1.7年;脑震荡45例,轻度脑挫伤6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8~66岁(18~30岁7例,31~40岁12例,41~50岁9例,50岁以上2例),平均36.7岁,病程6~12个月11例,1+~2年16例,2年以上3例,平均病程1.5年;脑震荡27例,轻度脑挫伤3例.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脑炎在急性期过后,往往遗留许多难以恢复的危重症状,如吞咽困难,瘫痪或四肢拘挛、僵直、抽搐,意识障碍等。甘承铨老师沿督脉拔罐为主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将完整病例14例小结于下: 一、一般资料 14例中,“乙脑”病后恢复期重症13例,麻诊并发脑炎病后恢复期重症1例,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患者均瘫痪卧床不起,瘫痪以乏力、肌肉松弛为主10例,肌肉拘挛、僵直为主4例,伴有意识障碍10例,吞咽困难7例,震颤、抽搐频繁发作3例。本组病例治疗前均经我院儿科与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脑炎病后恢复期重症。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根据面瘫的病理过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刺法治疗108例病人,效果甚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108例中,男性76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8岁;18~40岁者占74%;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7年,其中发病2周之内74人,2周至2月26人,2月以上者8人。  相似文献   

5.
癫痫,中医称为痫证。笔者从1981年以来,用中医药治疗继发性癫痫32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32例中,男17例,女15例,发病年龄:1~5岁8例,6~10岁10例,11~15岁9例,16~20岁5例;病程:3个月~1年13例,2~5年12例,6~10年7例;病因:“流脑”17例,“乙脑”2例,高热后所致者8例,颅脑外伤和产伤者5例;癫痫大发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自拟复原汤先后诊治中风后遗偏瘫30例,现特小结如下。 一、一般临床资料 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0~45岁3例,46~55岁6例,56~66岁19例,67岁以上2例;原发病诊断为脑出血17例,脑血栓形成10例,脑栓塞3例(伴风心、肺心各1例);病程7~30天22例,1~3个月3例,1~2年5例;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阳上亢15例,气虚血淤8例,寒凝络阻7例。 二、基本方药及其加减 复原汤系由伸筋草、路路通、鸡血藤、丹参、丝瓜络五味药组成。属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  相似文献   

7.
一、一般资料 41例均为门诊患者,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30年;病发于左面部者24例,发于右侧面部者17例。  相似文献   

8.
1998-2000年,笔者采用薄芝注射液治疗慢性湿疹15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与强力解毒敏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总结于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系门诊病人,选其皮损较为典型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6例,男71例,女8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1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最短3.5个月,最长20年,中位病程4年.对照组95例,男46例,女49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0岁,中位年龄4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9年,中位病程3年. 1.2 临床症状大部分病人皮损都发生在四肢伸侧、手背部,尤其以小腿伸侧、踝部为主,部分病人合并有耳部湿疹、脐周湿疹、肛周湿疹,女性病人小部分并发有乳房湿疹.皮损主要表现为斑片状浸润、肥厚,部分表现为苔藓化改变,周围有少量丘疹、斑丘疹,色素沉着明显.耳部、肛周、乳房并发有湿疹者,较多出现浸渍及少量渗液,皮损周围潮红,边缘不清.病人自觉瘙痒明显,大部分病人皆可见明显抓痕.所有被选择的病人都未合并其他疾病,静脉曲张性湿疹者亦不选入.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笔者对75例带下病进行分型论治,疗效尚称满意,现特小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年龄20~30岁者20例,30~45岁者46例,46~50岁者9例;病程在3~5个月者23例,7月~1年者34例,1~3年  相似文献   

10.
盆腔炎性包块属祖国医学“症瘕”范畴。2年来,笔者运用二丹红藤败酱汤(徐志华老中医经验方)加减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年龄25~50岁。已婚28例,未婚(有性生活史)2例。其中人工流产史15例,平均流产次数1.5次;已生育19例(剖宫产6例)。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达5年,平均为6个月。妇科检查盆腔均能扪及明显包块,或有压痛等阳性体征,其中双侧有包块者2例。伴下腹疼痛者18例,腰痛者3例,腹痛伴腰酸者4例,肛门坠胀者3例,腹痛伴脓性白带者2例。上述患者均行盆腔B超检查,提示盆腔炎性包块,包块最大者10 cm×8 cm×7 cm,最小者6 cm×4 cm×3cm。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10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于下: 一、一般资料:100例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在6个月以下者21例,7~12个月44例,1~2岁20例,2岁以上15例;病程3天以内27例,4~7天43例,8~30天24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科采用中药熏洗并结合按摩,先后共治疗54例跟骨下方骨刺,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特简介如下:一般资料:在54例患者中,男9例,女45例,17~30岁3例,31~40岁7例,41~5岁26例,50岁以上者18例,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为15个月。治疗前,除跟骨下方行走疼痛,局部压痛( )外,均经 X 拍片证实为跟骨骨刺。治疗时间最短为1个月,最长4个月,平均数为2.5个月。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指有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早饱、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而无胃肠器质性疾患及肝胆胰疾病的一类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胃肠动力异常,表现为对液体、固体或混合餐的排空延缓。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胃脘痛”、“心下痞”、“纳呆”、“呕吐”、“反胃”等范畴。笔者1997年2月至1998年12月运用和胃汤治疗FD 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FD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恶心等症状,并持续在4周以上,均在2周内经胃镜、B超或X线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符合FD临床诊断标准[1]。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8~61岁,平均46.5岁;病程2个月~23年,平均8.5年。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0~63岁,平均37.6岁;病程6个月~21年,平均7.9年。按上腹不适(胀痛)、嗳气反酸、食少纳呆、恶心呕吐4个临床主要症状分级,评出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数。3分:症状持续存在,严重;2分:症状经常出现,中等程度;1分:症状偶尔出现,轻度;0分:无明显症状。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值:治疗组(9.17±4.55)分,对照组(9.20±3.76)分。  相似文献   

14.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时期最常见严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起病急,病死率约为1%。笔者自1997年2月至1999年11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患儿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0例住院患儿,符合《实用儿科学》〔1〕中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3个月至2岁,平均1.1岁;病程0.5~7d。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个月至2.3岁,平均1.3岁;病程0.5~8d。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 使用抗生素(每日每公…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共22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0例,男88例,女22例;年龄20~60岁,平均(38.4±9.6)岁;病程2~20 d,平均(8.8±3.5) d;其中低位(肛提肌以下)脓肿79例;高位(肛提肌以上)脓肿31例.对照组110例,男84例,女26例;年龄15~58岁,平均(38.5±9.8)岁;病程2~23 d,平均(9.8±4.1) d;其中低位(肛提肌以下)脓肿82例;高位(肛提肌以上)脓肿28例.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是门诊常见病,笔者从1997年1月至2001年10月对145例分组,分别采用针刺配合牵引、针刺、牵引3种疗法,比较它们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颈椎病患者145例,男65例,女80例;年龄20~65岁,平均5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0年余,中位病程8个月.所有病例均做X线摄片或CT检查,依照颈椎病诊断标准[1],神经根型57例,椎动脉型46例,混合型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牵引)、针刺组、牵引组,具体分组分型见表1.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疖病是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但病情缠绵,不易根治。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例病人中,男146例,女54例,年龄在18~72岁之间;疖发于发际处102例,发于臀部的73例,散发全身的25例;病程最短者8天,最长者1年2个月。  相似文献   

18.
左金理肺汤是我院殷子正老中医治疗百日咳自拟经验方,笔者于1979年11月至1980年8月采用该方加减共治百日咳病30例,效果比较满意,特总结如下:临资资料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予以诊断,凡症状不典型者均予剔除。2、性别与年龄:男11例,女19例;1岁以下者2例,1~6岁25例,7岁以上者3例,其中最小的9个月,最大的8岁。3、病程:10天以内者3例,11~30天  相似文献   

19.
本院男性病科应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性功能下降95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一、临床资料 90例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73岁,其中20~29岁35例。30~39岁29例,40~49岁岁15例,50~59岁13例,60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者仅数周,最长者14岁,其中1年以内者34例,1~5年者54例, 5年以上者7例;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1985年4月至1986年12月,应用当归补血汤门诊治疗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20例(并设对照组20例),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摘要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40例为检查3次周围血液白细胞均低于4×10/L(4000/mm~3),且发病原因不明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29例;年龄17~51岁;病程1~54个月。临床表现:疲劳乏力者31例,头昏者30例,易患感冒者6例。治疗前病人大多接受过维生素B_4、利血生、鲨肝醇、力勃隆等药物治疗,皆因疗效不佳,始改用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