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麦注射液为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48例丁碧云胡业彬汪爱华(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肥230031)关键词:参麦注射液;真心痛;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中图法分类号:R256.22;R544.4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系住院患者,符合1979年9月上海召开的全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艾灸活血化瘀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寒凝、热毒、气虚、血虚”等4种血瘀证大鼠模型,分别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血液流变性、自由基代谢、免疫功能和微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改善模型的血液流变性与微循环、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胸腺和抑制其细胞凋亡、调整体液及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环境的稳定,起到祛风散寒、解毒化瘀、培元扶正、行气活血的作用。结论: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和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瘀证的特点及其与临床证型的关系.方法:根据88例老年糖尿病的临床辨证分型进行分组,重点观察各组相应血瘀症候及血瘀证候积分,并观测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组证型.3组患者血瘀证的发病率及血瘀证候积分有明显的差异(P<0.01);3组患者均表现为糖、脂代谢的紊乱,但组间无明显的差异;3组患者均存在高黏血症,尤以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为甚(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系统的血瘀证候,且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加重,随着阴损及阳的演变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饥饿、劳累、高脂饮食、结扎左侧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模型。通过对一般体征、局部脑组织血流量、脑水肿、血液流变学、血浆血栓素A2(TXA20、前列环素(PGI2)的观察。结果表明:模型鼠出现偏瘫症状;脑组织含 显著增高,脑水肿明显;rCBF显著增高,PGI2显著降低,血液呈高度浓、粘、凝、聚状态。符合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观察56例血瘀证患者(血瘀证组)及6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细胞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配宽度(RDW-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配宽度(PDW)及全血比粘度(BV)、红细胞变形能力(ED)、血小板聚集率(PAP)、甲皱微循环速度(NMS)。结果血瘀证组显著差异于对照组。相关分析表明:血瘀证组前4项指标与血液流变学呈直线相关性,探讨其内在联系,提示MCV、RDW-cv、MPV、PDW增高是血瘀证形成的红细胞与血小板形态学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在血瘀证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对20例血瘀证患者体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患者NO及NO/ET比值均明显减低,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异常可能是血瘀证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香丹注射液治疗心肌缺血(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且中医辨证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30例和香丹注射液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8例,对照组予消心痛5-10g,每日3次,或鲁南欣康10-20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香丹注射液20ml加入50g/L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74%,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胸闷,心绞痛,舌紫暗等症状,体征消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心电图及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结论:香丹注射液对血瘀证的多种心脏病所致心肌缺血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对产后血瘀证大鼠血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米非司酮(8.3 mg/kg)和米索前列醇(0.1 mg/kg)灌胃早孕鼠,复制血瘀证大鼠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母草颗粒组(4.3 g/kg)及桃红四物汤高(18.0 g/kg)、中(9.0 g/kg)、低(4.5 g/kg)剂量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判定桃红四物汤治疗血瘀证的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LPA含量。结果 模型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清LPA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桃红四物汤中剂量组及益母草颗粒组大鼠全血低切变率黏度和高切变率黏度显著降低(P<0.05),各药物组大鼠血浆黏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桃红四物汤中剂量组及益母草颗粒组大鼠LP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祛瘀作用显著,其治疗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清LPA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清任<医林改错>对血瘀证的诊断及活血化瘀治法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血瘀证的三步诊断方法为首辨瘀血的典型症状,次辨瘀血的不典型症状,继辨瘀血的病史和治疗史.活血化瘀法包括益气活血、理气活血、祛风寒活血、温里活血、解毒活血、通窍活血、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13.
14.
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篇,主治“妇人腹中诸疾痛”。笔者临床常运用于妇科诸患,获效均较显著。1经行浮肿田某,32岁,会计,1992年3月4日初诊。患者每值经期则面肢浮肿,伴少腹疼痛,经行不爽,色黑有块,经后旬余肿渐消尽,下次月经期肿复如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抗心绞痛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给予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汤分早晚2次口服,1剂/d。两组均分别观察其疾病疗效及心绞痛、心电图、中医证候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TG、Tch、LDL-c方面较对照组明显(P<0.05,P<0.01),在疾病疗效、心电图疗效、降糖、升高HDL-c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可有效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具有一定的改善脂质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血瘀证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以社区90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相关临床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血瘀证的影响因素。 结果 90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血瘀脉络证165例,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分别为137、135、334、130例,分别兼夹血瘀证55、57、200、101例,各证型兼夹血瘀证的比例明显不同(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高血压并发症、收缩压、体质量、体型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舒张压、血脂水平不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并发症、收缩压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 结论 血瘀证是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证型,年龄越大,具有高血压并发症,收缩压较高者易于出现血瘀证,尚不能认为病程、体质量和体型是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滋阴活血方治疗阴虚血瘀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IgA肾病阴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滋阴活血方,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IgA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尿红细胞(urine red blood cell,URBC)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24hUP)、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 vs 45.00%,P=0.037),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组治疗后URBC、24hUP、SC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eGFR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在降低URBC、24hUP、SCr及升高eGFR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滋阴活血方对阴虚血瘀型IgA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适用于中轻度蛋白尿、早中期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血瘀学说始于《内经》.如《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早的记载.《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痛,寒中,恶血在内,月行善掣节,节时肿”,“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所以,《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之称,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瘀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了基本原则——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记载给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一直指导着临床和科研工作. 与《内经》同时期的《治病百方》(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第5方即“□瘀方”,该书还记载了早于《本草经》的许多中药,其中有活血化瘀的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虫等.可见活血化瘀法,在此之前已被用于临床.我国第一部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至今仍经常使用的活血化瘀药约30余种. 汉代张仲景是血瘀学说的奠基人.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瘀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在其他篇章中谈到了瘀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瘀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首创了瘀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方剂,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瘀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药树立了典范.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胃康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并以三九胃泰治疗24例为对照。结果显示:胃康汤在改善临床症状,胃镜疗效,抑杀幽门杆菌方面均优于三九胃泰(P〈0.05),虽然病理积分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显示,胃康汤在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阻断胃粘膜腺体委缩方面具有显著效果(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