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有时是一种现代朝圣,既包括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圣,也包括生态朝圣在内的其他类型。青藏高原朝圣旅游既包括藏传佛教的宗教朝圣,也包括生态圣地的生态朝圣。生态朝圣将生态保护上升到神圣境界。朝圣旅游与生态旅游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藏地民众兼具宗教朝圣与生态朝圣特色。如果缺乏生态朝圣意识,内地客源可能危及生态脆弱的藏区这一人间净土。要处理好旅游与生态的关系,实现生态消费与修复之间的动态平衡。生态朝圣需要游客了解熏修和尊重践履藏传佛教的生态保护思想,体悟藏传佛教敬畏生态之心;有感恩之心,感谢藏民族在严酷的生态环境下培育的良好生态环境;怀奉献之心,为雪域高原的生态优化做出努力。生态朝圣旅游有助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战略实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沐川县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并重,以培育生态文化为根本,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创建为抓手,提出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和“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3.
何丽 《社会主义论坛》2018,(7):I0008-I0008
云南省永平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澜沧江东岸.县城海拔1620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88%,年平均气温158度,寒止于凉、暑止于温,气候宜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永平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积极转化绿色生态优势,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念好“山字经”,做活“绿文章”,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努力把永平县建成“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创业者汇集”的宜居宜业宜游县。  相似文献   

4.
沐川县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生态产业为支撑,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总体取向,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构建“三大重点”,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深入实施“七彩云南文山保护行动”和“森林文山”建设,坚持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7年底,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2个、州级生态村227个。  相似文献   

6.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海南是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生态环境优良,如何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刘赐贵。刘赐贵代表表示,海南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其他的优势和特点,都是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拓展而来。海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最早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既与其自身生存及发展相关联,亦关乎一个国家及人民的切身利益。要求党与政府务必将“保护生态、解决生态”问题置于基本的政治活动中,以推动“生态文明”的合理构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需依生态学原理为导向,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及环境之间,努力寻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便要求党与政府树立、强化“生态为政、生态法制、生态行政”的观念及意识,力求形成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青海省海东地区生态保护和发展的现状思考入手,提出要正确处理好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并为海东地区今后的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努力建设海南特色生态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是人类面向未来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价值观是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内涵 ,是人类在地球村谋求共同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生态文明是在生态价值观指导下 ,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体现了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前进的基本特征 ,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新世纪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海南建设生态省 ,全面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海南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宝岛…  相似文献   

10.
“两山”理论所主导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十年来,全国各地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过程中涌现出生态经济化的“绿生富”、生态优先化的“荒复绿”、经济生态化的“富要绿”、富美协同化的“富且绿”等四种实践模式与四条转化路径。这些实践模式与转化路径是实现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南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其特征,结合南宁的实际特点,提出了建设融“绿-水-山-花—城”为一体的具有南宁特色的南宁模式生态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了“两山”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文明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论点,“四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两山”论科学阐释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生产力论彰显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生态民生论强调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论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所谓的生态补偿,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解决好生态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生态补偿其实是社会资本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冲突的润滑剂和缓冲器,它使各利益群体得失趋于平衡,减少差异,缩小差距,消解不满、怨恨、敌意,促进群体和谐。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河东区委副书记、区管委会主任黄春梅说,这次赴京出席大会特别想吁请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好海南、三亚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海南尤其是对三亚来讲非常重要。海南的生态环境独一无二,三亚的环境和气候更为独特。但是,三亚同全国许多城市一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未来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两个“亮点”关键词,即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来着力描绘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脉特征,关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因此,我们要凝聚共识,号召中华儿女携手并肩,共同构筑起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浩瀚海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员生活(武汉)》2009,(5):F0002-F0002
近年来,咸宁市林业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并重,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林业建设进入了“生态明显改善、产业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中共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并紧紧围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一屏障三基地”建设,推进美丽玉龙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玉龙县政协紧紧跟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先后开展了“全县石漠化治理、县城周边环境整治、以煤(电)代柴”等视察以及“金沙江沿岸生态屏障建设、小水电开发、生态产业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问题”等调研活动,以提案的方式对全县关注的小流域治理、农村垃圾处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林政管理以及耕地保护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下面,笔者就在全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8.
精神是人的重要存在形态,本质上是生态的存在。生态以有机关联、共生互动、辩证发展等为主要原则,是事物的普遍存在形式。精神生态是个人及其民族的本真存在,能典型地再现个人及其民族的特质。儒心、道心与佛心共同构成中国人的精神生态,三者作为生态因子的辩证互动,是“德”与“得’’矛盾的展开、发展和解决。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生存发展的动力系统,儒心-道心-佛心的精神生态为中国人的生存、中华民族的进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把“突出重点抓生态”摆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牢固树立生态立省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涵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虞衡制度”的生态制度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取用有节”的生态持续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不仅具有直觉体悟性,也体现出文化早熟性,更彰显了生态法治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因素,一是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环境保护巨大合力;二是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