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家宝 《中国减灾》1998,8(4):4-5,3
1今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今年入汛以来,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严重洪水灾害。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引起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由于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非常...  相似文献   

2.
闵骞 《中国减灾》1994,4(3):27-31
防洪减灾中两个问题的探讨闵骞(江西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一、引言洪水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防洪减灾是国家和各地区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洪水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取得最佳的防洪效益,必须对洪水损失进行综合预防与管理,即要将防洪工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政报》2006,(8):21-23
我国多暴雨洪水,洪涝灾害频繁。在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加固江河堤防、利用河道排泄洪水的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蓄滞洪区,适时分蓄洪水、削减洪峰,对保障重点地区、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防洪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娜 《中国减灾》2006,(7):59-60
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上给人类带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我国洪涝灾害历来十分频繁。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其频率和严重程度在世界上是最为突出的。据文献记载和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两千年中,全国各地发生较大洪水灾害就有1092次之多,平均每两年一次。因此,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洪水进行有效的防范。并提供防洪安全保障,这已成为我们当前经济发展中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做好防洪减灾工作,减灾救灾工作者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他们必须对洪水发生的条件及其规律作科学分析研究,这种分析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资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大洪水。在这个时候,《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一书就成了减灾救灾工作者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5.
灾害保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文 《理论月刊》2010,(6):114-117
灾害保险是比我国传统的灾害补偿方式更有效率的防灾减灾的手段。迄今,在我国各种独立的灾害险种的发展还很滞后,尤其是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对我国危害严重,迫切需要发展相应的灾害保险险种。通过对灾害保险的国内外实践以及灾害保险推行的基本条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文章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江西政报》2006,(14):13-15
我国多暴雨洪水,洪涝灾害频繁。在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加固江河堤防、利用河道排泄洪水的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蓄滞洪区,适时分蓄洪水、削减洪峰,对保障重点地区、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防洪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许多蓄滞洪区被不断开发利用,调蓄洪水能力大大降低,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滞后,安全设施、进退洪设施严重不足,蓄滞洪区已成为防洪体系中极为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李健生 《中国减灾》1991,1(1):40-43
历史上我国洪水灾害频繁。建国40年来经过努力,大江大河普通洪水已经得到控制,但还不能控制本世纪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洪水。40年间全国水灾成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大水灾害年份共有5次。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6月中旬以来,我国福建、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遇到了严重的洪水灾害。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数次出现洪峰。松花江流域、嫩江出现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中共中央、国务院极其重视和...  相似文献   

9.
洪水考验了社会主义刘建军今年夏秋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再次考验了我们。洪水滔滔,南北为患。人水相搏,气壮山河。六十天的英勇奋战,终于降伏洪魔。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社会主义中国是冲不垮的。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严酷的自然灾难甚至会毁...  相似文献   

10.
王兴玲 《中国减灾》2004,(11):44-46
空间技术在灾害预警、监测、辅助决策、评估和重建等管理过程中具有空间上的广域性和时间上的动态性等优点,是其他常规技术无法比拟的。综合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快速的灾害应急响应、进行准确的灾害评估使我国民政减灾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洪涝灾害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洪水灾害是突发性事件,具有突然性强、危害性大、持续时间短等特征。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洪水灾害,必须迅速准确地了解水情、水势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地对洪水调控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生产事故等意外事件每年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今年,我国许多地方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甚至超过了1998年同期。水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员伤亡,那么,哪些情形应按工伤处理或给予补偿呢?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了雪灾、地震、干旱、风雹、沙尘暴、凌汛、低温冷冻和暴雨洪涝等灾害。特别是入汛以后,长江出现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洪水,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许多省区重复受灾,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具有充裕的水资源。但另一方面,与之共生的洪水灾害就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利剑几乎年年侵袭、威胁湖北。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全省的洪水灾害呈现频率增快、损失加剧的趋势。尽管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从未松懈,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逐年增加,现在每年高达数亿元,但是,洪水灾害并未减少。去年七八月期间,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席卷了全省的大部分地区,给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对策一:持之以恒防洪减灾湖北省本地水资源十分丰富,从湖北的地理位置、气候、…  相似文献   

15.
王浩  葛立元 《中国减灾》2013,(10):38-39
洪水是导致我国经济损失尤其是农业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同时大洪水往往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洪水历来是保险保障的主要责任范围,在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中普遍涵盖。洪水灾害既具有一般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灾害发生地点分布广等特点,又具有巨灾特性,即一次成灾的损失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次生灾害多。在国内外的保险实践中,洪水保险的开办模式具有多样性。美国施行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英国的洪水保险则完全交给市场去做,政府在立法、防洪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持。法国的洪水保险采用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封面故事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遭受的特大洪水灾害,除了给灾区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外,对中小学生的正常学习也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7,(5):108-108
水利部部长陈雷8月2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我国水旱灾害呈现“两大两重”特点:一是淮河洪水量级大.淮河流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其他大江大河干流水势平稳.一些中小河流发生超历史记录特大洪水。二是山洪灾害损失大,全国因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七成以上。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实施洪水灾害保险制度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文 《中国减灾》1992,2(4):29-33
一些发达国家开展洪水保险已有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发布的《防汛条例》和制定的《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了对行蓄洪区,逐步推行洪水保险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实行洪水保险是对一定范围内发生的洪水灾害,逐步建立互保共济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防洪角度来说,洪水保险是一项非工程防洪措施,是构成整个防洪减灾体系的一个组成部  相似文献   

19.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朱镕基总理的委托,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全国抗洪抢险的情况。 一、今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严重洪水灾害。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引起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洪水风险分析和定量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向阳  刘俊 《中国减灾》1999,9(4):31-34
在世界范围内,洪水灾害以其发生频繁、损失重大、影响面广的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洪水影响因素众多和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局限性,目前尚无法从确定性的角度预知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洪水发生的确切时间和真实过程。因此,人们一般是将洪水灾害的发生作为随机事件加以分析处理,洪水风险通常定义为某一地区可造成灾害性后果洪水发生的可能性。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减少洪水泛滥的频次和程度,但由于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原因,洪水灾害目前还难以彻底防范或根本消除,洪水风险总是伴随人类的日常生活而存在。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