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7月23日,"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全国10所新闻院校联合视频直播重庆站走进重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通过视频直播,带领10校师生追寻先辈的红色足迹,传承新闻事业的红岩精神。  相似文献   

2.
3月17日8点30分,球迷朱兵一按遥控器,傻眼了。撞入他眼帘的,不是NBA球场,而是南滨路风光。朱兵正诧异,一行字幕升起:原定NBA直播取消,改播重庆国际马拉松比赛。“太火爆了,竟有三万多人参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入说。为何选手们如此青睐重庆?“部说重庆非去不可,除了比赛,我还想来饱览美景。”选手陈海新道破玄机。  相似文献   

3.
正"采访?直播?我没什么好说的,别来采访我!"有司机一把将话筒推开。"我当然接受处罚决定,怎么能不接受呢?但这车是老板的,我只是开车的,别来问我。"8月17日,下午1点20分,一场直播正式开始。"大家好,我是绵阳安州交警胡勇,站在我身旁的是绵阳电视台交通栏目的主持人刘璐璐,她将跟我一起直播今天的‘货运车辆双超整治行  相似文献   

4.
《思考与运用》2007,(10):46-52
尊敬的重庆市的读者、观众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重庆我是来过好多次了(用重庆话),这样正式地来还是头回。晚报的朋友告诉我,重庆的读者非常热情,昨天我在接受重庆媒体的采访的时候,我首先向重庆的观众和读者表示歉意,早就该来了,来晚了。我说这个(今天的讲座)是还债,想着重庆。我们香港的《亚洲周刊》每周都有中国的排行榜,  相似文献   

5.
《思考与运用》2007,(8):49-56
非常高兴来到重庆。我来重庆这是第三次了,80年代来一次,97年直辖时是第二次,这次旧地重游,重庆变化很大,路变多了,楼变高了,还有轻轨,变化之大让我感觉很意外,我为重庆的崛起与发展感到非常的高兴。今天在这里,我讲“重庆文化与重庆美学”这个专题,有些不涉及到重庆,但通过举一反三我们可以从其他的一些城市文化建设的案例中,来思考我们重庆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整个城市现象。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那么我今天的讲座算是成功了。  相似文献   

6.
尊敬的在座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我很高兴到重庆来。这是我第二次到重庆,第一次是1991年,在重庆只停留了四个小时,从成都坐夜火车天亮到的重庆,中午坐船到了武汉,所以在重庆只停留了4个小时,看了嘉陵江和长江交汇的地方就走了,这次有机会到重庆来我非常高兴。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康熙从乱世到盛世》,为什么想到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7.
1949年11月,刘邓大军解放了重庆。邓小平同志担任了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那时我有幸在重庆工作,耳闻目睹了许多小平同志的事迹,几十年来一直是鼓舞我前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思考与运用》2007,(12):61-68
我非常荣幸到重庆这么一个会场来谈谈对艺术的看法。平心而论我对重庆是有特别感情的,应该说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抗战时候避难到重庆,小学就在璧山上的。虽然只上了两年就走了,但重庆的经历是最可贵的,因为唯一上正规学校的经历就是在重庆的两年小学,上了三四年级,到了五年级就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进入正规的学校,包括初中高中大学,  相似文献   

9.
正我于1930年9月23日出生在重庆,曾祖父是一名药材商,爷爷先后在夔府电报局、重庆电报局任职。父亲谭尔炽,就读于上海工学院,毕业后回到重庆,在重庆电报局任职。当年,谭家在重庆拥有多处房产和店铺,其中位于市区的私家宅院是一栋青砖高墙围成的大院落,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有大小房屋几十间。小时候,我在院里的天井可以骑自行车,更别提鱼池、花园、名贵树木,院里比比皆是。父母带着我和妹妹与爷爷、  相似文献   

10.
缘定公租房     
周六的重庆,空气中弥漫着花粉味。经过几个月的等待,我终于申请到公租房了,回车站的路上思绪万千,重庆确实很眷顾我。换一句领导的话说——我很幸运。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讲过一句名言:听过枪声和没有听过枪声的军人就是不一样。我觉得,与此类似,一个地方实地看过,还是没有看过,也是不一样的。这次到重庆的实地参观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对重庆经验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促使我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我想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唐学锋 《红岩春秋》2022,(11):50-54
<正>1945年8月1日,“飞虎将军”陈纳德返美前,在重庆求精中学美军总部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抗战期间,他曾频繁出入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但通过记者招待会与众人话别,还是第一次。回溯重庆大轰炸,陈纳德说:“1939年至1941年的3年间,我曾在重庆。当时,重庆为全世界遭受轰炸最烈的城市。我亲见房屋毁于烈焰,死伤塞途。  相似文献   

13.
记得是1985年10月初,刚放完国庆假期上班后没几天,王明湘副馆长(时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副馆长——作者注)告诉我,邓颖超邓大姐已经到重庆了,隔两天就要到红岩来。我心里十分高兴,充满了期待。因为1978年8月,我和王馆长在北京先后采访过邓大姐两次,最后一次结束时,邓大姐曾经拉着我和王馆长的手说:“重庆,我一定还会回去的。我还想回去再看看重庆,看看红岩!”  相似文献   

14.
正继为遵义林下鸡代言之后,4月28日,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遵义市商务局副局长徐剑锋又一次走进上海遵义馆直播间,"云"吃遵义黔北大米,通过直播的方式向上海消费者推介遵义优质大米,助推遵义消费扶贫,助力上海五五购物节。"大家晚上好,我是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遵义市商务局副局长徐剑锋,相信不少上海粉丝对我都不陌生了,4月3号我通过直播将遵义  相似文献   

15.
<正>年少时,我凭着一腔热血加入消防队伍,从此与消防事业结下不解情缘。走过人生百年,我用大半生见证和亲历了重庆消防事业的发展,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亲历大轰炸,17岁加入消防队伍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自1938年2月起,侵华日军对重庆实施了长达六年十个月的无差别轰炸。当重庆上空被轰炸阴云笼罩时,我正在忠县石宝寨应山小学上高小。  相似文献   

16.
正"没有法治的中国梦,终究只是一场海市蜃楼。"2013年初,廉政瞭望推出了一组反响强烈的策划报道——《重庆警察》。6年后,我还能一字不漏地记起策划导读的最后一句。这是当时杂志社领导,在我的初稿上修改的。关于策划《重庆警察》的缘起,我所知的背景是,那段时间,有关重庆官场和重庆警察的事总见诸报端。关于重庆警界为一些被错误处理的干警"平反"的报道,也拨动着看客的心弦。杂志社采编团队进行了讨论,又和多名纪检干部、警界人士等交流,大家把目光聚焦到重庆警察——3年多来,他们被  相似文献   

17.
正重庆曾经遭受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在这场大轰炸中,我是死过一回的人,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终生难忘,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被压在死人堆下面我清楚地记得,在日机轰炸重庆之前,听传闻说中国半壁江山已落入日本手里,武汉沦陷,宜昌沦陷,日本很快就要打到重庆了。一时间,搞得人心惶  相似文献   

18.
抗战八年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常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终生难忘四川这方热土与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但是去年4月到重庆寻访自己昔时曾经流浪与栖息的旧址,当地的朋友却纠正了我以前的说法。他们指出:"你当时的活动范围,如读中学时的江津,当兵时的铜梁,现今都属于重庆,所以重庆才是你的第二故乡。"好在历史是连续的,无论怎么变化,四川与重庆都是连接在一起的,都是我心中永远难以磨灭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9.
重庆的朋友们:大家好!确实说来得很匆忙,其实是刚刚到,而且晚上一定要离开,明天我要到香港给台湾来的非常重要的朋友颁奖,所以我不能在这儿过夜。到重庆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邀请的人比较多),就是我和我的妻子马兰都非常喜欢这个城市,前不久我们还悄悄的来过一次。完了之后,按照马兰的说法就是,到了重庆有两个发现一个发现是,原来我们好多喜欢的城市都是趴在地上的,而重庆站起来了!这主要是指山,山城第二个发现就是,现代建筑艺术学家,可以在很短的几年内,把一座疲惫的城市改造的焕然一新。大家到处都在讲重庆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去看一看,当大家都在讲的时间,重庆有了邀请。而且我的一个研究生一个叫丁松的叫我一定要到重庆讲一次,我也答应他了。没想到我们的市委副书记,政协副主席,宣传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20.
我正好是抗日战争爆发那年在重庆进入初中的。抗战中,许多下江人逃难到了陪都重庆。他们不仅使重庆工商业繁荣起来了,他们更带来了下江的海派文化和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