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但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了翻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忠实是成文法翻译的首要原则,但成文法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仍然存在,而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其原因在于:对源语法律文件的正确理解有赖于译者;对目的语的精确运用有赖于译者;对翻译目的的准确把握也有赖于译者.当然,在成文法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仅要受源法律文本用语的制约,而且要受对等功能的制约,译者对成文法翻译目的中"准确性"的理解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将女性主义运动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该理论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身份被隐藏的现象,开始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身份,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对翻译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外宣翻译有其特定受众与特殊目的,因此,此类翻译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上皆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翻译。通过具体实例,着重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译者通过对原文调整、删减、适当解释和补充等策略实现其在外宣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孟丽 《理论导刊》2007,(11):128-130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奇的情节内容,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作为国人首次译介的五篇侦探小说,译者张坤德的译文中既有对传统写法的保留与固守,同时也有对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接纳和吸收。我们在惊叹翻译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所呈现出来的进步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在这份"进步"背面所隐藏着的译者依照传统所进行的一系列巧妙应变。  相似文献   

6.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对翻译研究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本文以语境为出发点,讨论了关联理论对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的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寻求与原文的最佳关联、调节译语与译语读者语境的互相显映,才能实现原作者、译者、译语读者的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2)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作者以功能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该模式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和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及其功能与翻译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涉及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以及言外之意的产生.它虽然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但是对翻译也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形下以不同的方式应用合作原则,相应的翻译决策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成为译者能力的一部分.由于会话含义取决于话语的语境和交际者的意图,语用等效翻译成为了指导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译者应当通过考察原文词语出现在语境中的意义以及原文表达的意图在译文中设法再现原作者的语用用意.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类历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文化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形成的文化霸权,导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策略:归化或异化.但事实上,人类文化是平等的,不存在文化优劣之分.所以翻译过程中要尊重文化的差异,进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实现翻译的最高境界,促成翻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胡敏 《学理论》2013,(24):223-224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英汉文学翻译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文学翻译与语境,尤其是与文化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英语文化语境、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语境和目标读者群的文化语境三方面探讨文化语境对英汉文学翻译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翻译日益显得重要.鉴于翻译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和心理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言外知识、译者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素质、甚至译者的心理因素等,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双向理解.透彻的理解和完美的表达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有完美地理解了原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义和作用,才能完美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从而达成双方的共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但如何开展翻译批评,人们见仁见智.本文通过对英汉译文中若干例子的分析,指出翻译批评既要着眼译文的整体效果,注重宏现的全景式关照,更要注重微观层面上具体词句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广告翻译的研宄都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这样的研究方法显而易见的忽视了广告的社会性功能和美学功能.德国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一读者期待视野为我们研究广告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样的理论视角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广告翻译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两次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过程;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第二次视野融合,即译者头脑中的潜在文本和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过程在广告翻译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曹万忠 《学理论》2009,(28):175-176
在翻译发展过程中,人们历来都是给予译者最多的关照,而读者却被视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当今随着翻译学的发展,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越来越得到重视,读者成了作品意义的建构者之一。本文回顾了以往几种翻译研究模式,同时评介建构主义翻译研究新模式,结合翻译标准的演变,辩证看待读者地位的嬗变,折射出建构的翻译学中一个新的读者形象。  相似文献   

15.
韩竹林  王健 《学理论》2013,(9):173-174
翻译目的论从人类行为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以澳大利亚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译作为例,试析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相似文献   

17.
邓飞 《学理论》2010,(11):161-162
本文指出了目前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电影片名的翻译时要体现出影片信息、商业价值、美学原则和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呼吁译者翻译电影片名时把四者结合,译出优美的片名。  相似文献   

18.
薛金祥 《学理论》2013,(18):274-275
翻译伦理一是指译者自身的素质;二是指译者对于译入语文化的伦理责任;三是指译者对原作者及读者的伦理责任;四是指译者的翻译态度以及行规。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伦理荣辱观对于翻译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译者应具体做到:以热爱、弘扬祖国的语言文化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为耻;以重视再现原文、原作为荣,以胡译、乱译为耻;以对读者负责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这种才能保证翻译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丹 《学理论》2010,(6):17-18
本文在解释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其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结合哲学的辩证统一观进一步阐明译者多角色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以及在翻译活动中绝对中心与相对中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姜燕 《各界》2009,18(10)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重头戏,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文化、历史、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运作.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结合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 Copperfield不同的翻译译本,认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是一个认知同化或顺应的过滤过程.即认知图式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个认知过滤译者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