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正兵 《学理论》2011,(5):52+60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面对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的使命,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要地位,可见建设中国水利现代化是我们当务之重。系统性地论述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目标、体系,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4,(42)
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使水利建设再度引起关注。9月下旬,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了会议,李鹏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越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越快,越需要水利基础设施提供可靠的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和水的供需保障。 目前,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今后,水利事业将要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就此问题,记者走访了水利部副部长何璟。  相似文献   

3.
王坚 《瞭望》1991,(25)
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90年代我国水利建设如何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本刊记者走访了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同志。杨部长结合水利部刚刚修订的《水利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发表了他的看法。记者:您对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的重要意义有何评论? 杨振怀:如果说,三年前《水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水利进入依法治水的新时期,那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明确提出,“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更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的决策。目前上上下下对此已逐渐形成共识,这无疑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民主》2016,(8)
正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和谐民生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大约经历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建设的高峰期始于上世纪50年代,许多工程基础设施已达到或接近设计使用年限。第二个建设的高峰期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一些项  相似文献   

5.
刘健  郭立 《瞭望》2005,(40)
对全国400多座缺水城市来说,重庆破解水利投融资瓶颈的做法或可借鉴。“守着长江喊渴”,是此前重庆面临的现实: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这里“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  相似文献   

6.
农民的致富与其生产条件的改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湖区农民要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建设、改造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3,(26)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8600 个国债项目,优先投向了 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初步解决,在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继续投资基础设施的效用开始递减,部分地区、行业出现了公共投资的失衡,差距加大,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国债项目投入方向亟需调整。对此,专家建议,令后国债项目的安排,应调整行业投向,注重东西平衡,协调城乡发展,不断追求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平衡。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 ,预计2000年我国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投资有较大的增长。1 基础设施。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在2000年都要继续在水利、交通运输、能源、城市设施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投资力度 ,特别是在经济和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 ,2000年可能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的一年。2 环保工程。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等方面都有许多需要大量投资的项目 ,国家在2000年仍将在江河、湖泊的治理 ,大气污染的防治 ,水土保持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投资。3 文化教育。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 ,不仅要重视…  相似文献   

9.
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又是一个缺水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  相似文献   

10.
当前俄罗斯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国民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国民经济能源化倾向进一步加剧、国家面临着重新工业化的重任。在重新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前,普京提出了7大经济任务: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和扶持重点工业的发展、发展创新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和农业建设、扩大投资、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执行私有化政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交通环境、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洞庭湖区既是洪涝、干旱灾害多发之地,也是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之地,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由湖区自身特殊性决定的。应加强湖区水利设施薄弱环节、农村公路、通信、基层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制定了“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方针,为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决定加快铁路建设和加大对公路、农林、水利、粮食、市政、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我们施工企业来说,这是本世纪留给我们最后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新机遇,促进新发展,是摆在每个施工企业第一管理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机遇不等于发展,机遇也不等于效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是企业面对的严峻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好企业前进的方向盘,既要了解市场,又要眼睛向内,苦练基本功。夯实企业基础建设,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以我局为例…  相似文献   

13.
顾浩 《瞭望》1998,(35)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严重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这些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造成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事关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用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中国的水资源和水利事业。...  相似文献   

14.
几经发展,几经调整,在曲曲折折的道路上,中国地质勘探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终于被确认为是“基础性产业”,江泽民同志说它是“整个工业生产最前端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和八五计划》建议中提出:“地质勘查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一份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送到了中南海:为进一步改变西藏经济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状况,西藏自治区选定61个项目,涉及农牧业及其加工、水利、能源、交通、工业、社会事业和市政工程等,请求国家支援建设.江泽民、李鹏立即指示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运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工作,抓住国家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的政策机遇,加快广西公路建设步伐,是当前和今后几年广西交通建设的工作重点。如何加快我区公路建设步伐?笔者提出几点粗浅之见,以供参考。一、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加快广西公路建设的直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维护政治和经济发展大局来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消除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扩大内需,确保国民经济增长8%目标实现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又能缓解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  相似文献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 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出了搞好乡村建 设规划的要求。 为什么中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规划必须先行呢?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对中部地区34个,西部地区17个,东部地区23个行 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了入村入户的调查。去年,则对北京100个 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作了同样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包括居住区、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境、生产与仓储、交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针对这一现象,将交通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模型),用DEA模型针对两者之间的匹配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正>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和民生工程。新疆铁路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族人民群众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中国梦"这个总目标,乌鲁木齐铁路局要充分认清在实现"中国梦"和落  相似文献   

20.
王坚 《瞭望》1991,(47)
今年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江淮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虽然灾害是局部性的,但造成的损失却十分严重,引起全国上下都关心水利。党中央和国务院已下决心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目前,全国冬修水利建设已拉开序幕,本刊记者就今冬明春水利建设的有关问题走访了国家水利部部长杨振怀。 记者:杨部长,请您谈谈今冬明春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 杨振怀:今年夏季的严重水灾,唤起了各地的水患意识和抗灾意识。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一道理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这一段时间,江泽民、李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