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功能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性吏往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其积极的功能:(1)能够促进自我同一感的发展;(2)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3)有助于增进友谊,并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积累经验。同时,青少年异性交往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并且,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仍存在着教育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当前,有关青少年异性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发展阶段、特点和正确对待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教育构想,缺乏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研究,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缺乏专门、科学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
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已被越来越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学者和社会人士所关注.本文通过对一个青春期异性交往障碍个案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童年经历是导致这种障碍的决定性原因,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社会、家长以及老师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宸 《台声》2001,(10):32-34
8月23日,第一届亚洲性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性教育专家汇聚北京,对21世纪亚洲的人类性健康提出人文关怀。 本届亚洲性教育学术研讨会是由“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和“日本人间与性教育研究协议会”共同联合发起的,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各方性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交流各自开展性教育的情况、经验、方式、方法和内容等,推动亚洲性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减少由性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当前,性病与艾滋病的传播、婚前与婚外性行为、少女怀孕、堕胎…  相似文献   

4.
邵昌玉  胡珍 《人民论坛》2012,(17):112-113
通过对全国53所大学3340名男大学生和4489名女大学生进行性心理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性幻想、性梦、对自慰的看法、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初次约会期望、在恋人面前克制自己性冲动的原因等几方面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应根据性别差异开展性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报》曾以“中学生也过情人节?”为题,报道了情人节前夕新疆某市的礼品店里一些中学生购买礼品送给异性朋友,超市里刻有“Love”字型的巧克力格外受到学生的青睐,“网吧”爆满,一些中学生通过网络给异性朋友发电子贺卡。这则报道警示人们,中学生异性交往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那么,中学生异性之间是否需要交往?应怎样交往呢? 一、中学生异性之间需要正常交往 古人云:“人生不能无群。”人要享受正常的社会生活,只有在社会群体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获得。而社会群体是由男性和女性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0年对14~17岁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包括19.5%的校外少年。数据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出发,考察当今中国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对于多元社会性别认同与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认同;从心理与行为两个层次的六个角度展现他/她们的"同性恋取向程度"。然后针对常见的社会偏见与认识(刻板印象),分性别地分析性别气质、异性交往等因素与"同性恋取向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问卷中体现多元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尝试,通过高质量实证数据的展现,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少男少女们的多元性别成长现状,挑战社会偏见,期待目前的性教育能从正面的态度积极地、主体地看待少男少女们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现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发现,山东青少年性生理知识不足,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医生、老师的讲授,看人体知识普读和与家长交流;青少年对性健康教育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心态;20%的青少年认为异性交往是不正常现象,应该坚决反对;青少年的性心理问题也不容乐观,为数不少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认为手淫行为是心理疾病、不道德、丢人、属于犯罪行为;家长和教师普遍认识到了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在青少年性教育中的责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通过各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以促进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性的成熟程度并不完全与年龄相应,性认识成熟,与异性交往时会比较得心应手;而在性方面处在懵懂中,会导致在求偶或其他与异性交往的活动中屡告失败。 想了解自己的性成熟程度吗?请如实回答下列问题,会令你对自己的性福更加了如指掌,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京市中学生追踪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及其变化,并对性别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在高中到大学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范围扩大,高中同学是好朋友的主要来源,同辈群体始终是青年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男女生在交往内容上存在差异,异性交往和网络交往呈现开放性和扩大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与交往能力培育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成才成长和日后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调研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网络交往负面影响及缺乏交往技能的教育与训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自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身修养、情感控制、欣赏他人、参加交往实践等方面进行努力,学校则要发挥引导、协调与鼓励等作用,积极提供学生交往能力培育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根基,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原则、客体指向性原则、现实生活原则和平等对话原则是实现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提高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夹缝中煎熬:当代大学生的性困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百分之百存在的事实现代社会 ,婚前性行为是百分之百存在的事实。由于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 ,加之青春期教育又很欠缺 ,为此 ,大学生、中学生仍然被性冲动和性苦闷长时间地困扰着。可以这样作一个概括 :当代大学生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 ,也不完全像西方六十年代的年轻人那样 ,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 ,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成都市妇联、市家庭教育研究会1999年年底对10万名学生所作的调查表明 ,“90 %以上的家庭在性教育方面采取回避态度” ,性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一个盲点。广州市青少年宫成长热线1999年11…  相似文献   

13.
王富秋  王敏 《传承》2015,(2):98-99
当前,中小学性教育不能再遮遮掩掩,而是要适应社会发展,使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性知识,自由而快乐地成长。基于此缘由,从对我国的中小学性教育的发展情况入手,了解青少年性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的曙光,希望这一教育能成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青春期的性问题与我国的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青春期性教育滞后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在探讨我国青春期性教育的情况后,针对现实提出促进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相结合、深化性角色教育、突出教育的阶段性特征等加强青春期性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婚外情感”小议罗萍婚外异性之间的一般友谊、友情不属于本文议论范围。"婚外情感"特指婚外异性之间情感的升华──爱情。因为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随着女性参与社会,异性之间交往结下友谊、友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把这种友谊、友情发展上...  相似文献   

16.
人活在世上,就注定必然和人打交道,包括与异性交往相处。与异性交往是一门艺术,颇有讲究。无论是在普通职场,还是在党政部门,都必须遵循与异性交往的基本规律,以恰切为度,处好关系。  相似文献   

17.
法治教育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法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小学启蒙法治情感,初中筑牢法治观念,高中深耕法治意识。加强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实践,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情境、问题推进、素养达成等方面呈现连续性和进阶性,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八种误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问题。忽视这个问题的 ,当然不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他们对异性的兴趣、与异性交往的需求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成熟而自然产生的。对此 ,他们不可能视而不见 ,麻木不仁。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青春期”异性关系的 ,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他们忽视这个问题 ,并不是因为它微不足道 ,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它是一个不应该讨论 ,至少不应该“过早”讨论的问题。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已经情窦初开时 ,很多家长和教师或者只是在心里暗暗着急 ,或者旁敲侧击地去劝阻 ,或者…  相似文献   

19.
全纳性教育是当前国内外特殊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全纳性教育的概念、全纳性教育与回归主流教育、全纳性教育与随班就读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比较研究,对全纳性教育的理论、策略与实践作了综述。指出我国特殊教育界应对全纳性教育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城区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中创办全纳性学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当前我国全纳性教育研究的重点是(1)更新教育观念;(2)建立全纳性学校的办学机制;(3)重点抓好师资培训,建立家长、社区支持网络。 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全纳性学校管理与教学模式实验》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之一。该课题于1996年12月立项,1997年4月开题论正,计划于2000年11月结题。  相似文献   

20.
启示录:现代西方学校的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西方的性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国际卫生组织首次使用“性教育”一词,希望将性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大纲中。这一时期尚未系统地开设性教育课程,主要是针对性病传播和私生子等问题,提倡通过家庭进行以抑欲为内容的性道德教育,方式大多采用灌输规则、权威阻吓、压制惩罚等,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管束。西方系统的性道德教育开始于50年代至70年代,它是随着西方学校性教育课程的开设和不断的检讨改进而发展的。随着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价值冲突。传统的抑欲主义的性价值观受到冲击,出现了性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