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法家学派堪称中国古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瑰宝奇葩,而秦朝无疑是法家思想的实践之地,也是法家思想人物大展身手之地。自从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完成了法家的系统理论后,全面执行法家思想路线的就是李斯。曹昇所著《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一书,以另类的写史笔调详尽地为读者再现了李斯一生的仕途之路,以心证史般地还原了李斯在秦朝践行法家思想的奋斗史。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宏大的主题,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予以解释.在法家思想的演进历程中,管子、韩非代表的法家是第一期法家.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陈启天代表的法家是第二期法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法家是第三期法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作为法家第三期思想的集中表达.法家第三期与法家第一期、法家第二期都强调法治、富强,因而可以共享法家之名,但是,由于法家第三期与执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兴起于和平与发展居于世界主流的时代,因而与前两期法家又具有明显的区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虽然是一个法学问题,但它的实际指向远远超越于法学的领域与视界.  相似文献   

3.
以诸子学视角重新审视法家诸子的内在联系,质疑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并列划分的合理性,对法家学派的渊源重新进行考察,结合先秦儒、墨、道三家显学的演变传承、互相影响之过程,析清法家学派的属性。韩非之前法家作为松散的学术集合体,法家诸子分属不同学派,直到韩非继承三家显学传承,法家学派才得以确立。韩非作为法家集大成者、诸子集大成者,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树臣 《法学杂志》2016,(12):99-106
法家作为一个学术派别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文献中虽无“法家”之名,并不影响法家存在的客观事实.“法家出于理官”说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却揭示了法家思想的文化渊源.法家思想与诸家思想相通.法家的师承关系可以追溯到儒家.儒家的子夏一派成为由儒家到法家转化的关键.在转化过程中,注重社会秩序重建的《春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们历来以为:秦兴于法家,亦亡于法家。秦亡于法家思想,几乎已成定论。然而认真考究起来,并非如此,这里有许多亟待澄清的重大理论问题。正是这些误解和错觉,造成对法家思想二千多年的不公平批判。一、极端化的东西是否还是法家思想秦统一全国后,秦统治者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不仅没有适时调整统治政策,反而把其赖以兴起并统一全国的法家思想推向了极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事实,但若作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觉,  相似文献   

6.
法家法治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法学史角度,对先秦法家提出的法治理论的基本内容,思想前提,实现法治的方法和途径,法家法治理论的历史进步性,法家法治理论与古代西方法治学说的异同点,以及法家法治理论对中国古代法学所发生的负面影响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评述。阐述了法家法治理论和西方法治学说各自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晚清“新法家”的“新法治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晚清的特定时势与学术背景之下,出现了章太炎、梁启超、沈家本等"新法家",他们反对传统上对法家的不合理批评与抨击,大力为法家平反正名,称赞法家的历史功绩,用"法治"或"法治主义"来认知和解读法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出"新法治主义"。这一开新,具有重要的思想、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为了追求救时和富国强兵的目标,中国的思想家们发现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先秦法家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认为法家法治思想的复兴是中国起死回生之道。先秦法家法治思想在近代的再生不是复古,而是新生,是返本开新,是以西释中,是在未瓦解原始法家以法治国的学术根基,传承或部分保留了原始法家的思想源泉,借鉴西方近代先进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将先秦法家思想融入到现代法治思想体系中,并努力使其具有现代理论形态,以及现代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法家重刑思想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家有其独特的重刑思想的逻辑。以“民性”、“民情”为法家重刑理论的归宿,基于人性发展起“以刑去刑”的理论,着眼于轻罪重刑。法家总是把“富国”放在首要地位,否定了“富民”、“足民”的意义,只是单纯使用重刑。法家讲求“胜民”、“制民”、“弱民”,高度发达了告奸理论。法家重刑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都被说成是善良的,是基于“爱民”、“亲民”而达到“利民”的。法家的重刑思想到秦灭亡前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致使其二世而亡。  相似文献   

10.
在1898年维新变法前后,中国发生了关于如何评估法家的激烈论战.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方,出于捍卫传统纲常礼教的目的,对法家大加责斥.而以章太炎、何启、胡礼垣为代表的另一方,则坚定地为法家辩护.他们赞扬法学之善,包括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富民强国的功效等,并极力反驳张之洞等人士苛待法家的言论,促成了法家在晚清的第一次解放,从而开启了法家之学在近代复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李青 《法学家》2004,(1):130-133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是由群星灿烂的众多法家人物所共同撰就的,它反映了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法家理念和他们所设计的与先秦儒家奉行的"礼治"完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体现法家思想成就的最高形式,也是法家学派被称为"显学"的突出标志.即使在秦王以后,法家所奉行的法治精神,依旧长远地影响后世.  相似文献   

12.
郑颖慧 《河北法学》2007,25(11):129-135
法家学说和秦代法制关系密切.法家学说是秦代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秦代法制是法家学说的切实贯彻.探讨两者具体的契合关系,有助于深层次理解秦代法律文化及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文化的形成及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本文将会通过介绍一些法家思想,来论述法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非(公元前二八○年——前二三三年),出身于韩国,是著名法家荀况的学生。他在批判反动孔学的斗争中,逐步完整了法家思想体系,成为战国末期法家的杰出代表。韩非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理论和行动,支持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业,不惜为之献出生命。今天,正确评价韩非在秦王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的历史作用,有助于我们全面研究法家思想,批判叛徒、卖国贼林彪尊孔反法的极右实质。  相似文献   

15.
在评法批儒,研究法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孔老二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因为手中没有真理,只好惯用骗术,企图瞒天过海,掩人耳目。对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有杰出贡献的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他们往往打不倒就拉,骂不倒就捧,抹杀不了就加以篡改,说成是他们的同伙同宗,明明荀况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却被故意说成是儒家,甚至捧为“大儒”;明明很多法家既提出了进步的政治主张,也相应提出了进步的教育主张,却被一笔勾销,胡说是“法家无教育”。可见,  相似文献   

16.
面对21世纪“新战国时代”的诸多挑战,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各国首要的政治主题.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构,离不开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法家思想文化的支撑.法家思想中“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义、“缘法而治、以法为教”的法治主义和“禁胜于身、立公弃私”的权力制约观等合理内核,能够助推“四个全面”这一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先秦法家思想在21世纪的复兴,绝不是未经批判地在当下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结构中嵌入先秦法家的全部观念和重述其所有的政治法律主张,而应当是对先秦法家思想进行批判性反思、提炼,进而实现三个转换,即由先秦法家的“弱民”转换为现代政治的“强民”;由先秦法家的“君主立法”转换为现代政治的民主立法、以宪护法;由先秦法家的“天道”转换为现代政治的人权.  相似文献   

17.
徐进 《法学研究》1994,(4):78-84
韩非亡于秦,韩非亦使秦亡。非其力能堕秦城、败秦军,其学使然。人们曾给韩子冠以“法家集大成者”的头衔,对其学识的广博倍加赞许,但却常常忽视他已不是“纯粹的法家”。他的“集大成”并没有给法家增添新的光彩,相反,却把由商鞅阐发而行之于秦的法家之学引入歧途,淹没了秦法家原有的合理思想。前人常把秦二世而亡的责任记在法家的帐上,这是不公正的。仔细比较一下商鞅、韩非的法律思想,结论应当是:兴秦者商鞅的法治思想,亡秦者韩非的“集大成”之学。  相似文献   

18.
法家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依法治国,法家思想对于我们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我们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塑造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十个方面重述先秦法家,以正误解.法家称谓非时人自称,实后人所授;法家之"法"不等于今语法律;法家人士特立独行,无组织有共识;诸子有思想,法家成学说,是形式法治的典型表达;"法、术、势"三结合为统一国度的治理方法;确立"法"的立公弃私,平等正直价值;历史上只有儒法争鸣,不存在儒法斗争;"法治"与"德治"的斗争亦属虚构;...  相似文献   

20.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由于制度内在机制存在弊病,缺乏任何自我纠错措施,专制权力的恶性膨胀,促使秦统治者政治人格发生裂变,逐渐背离法家治国理念,对法家思想的理解流于形式和表面,同时专制制度也扼杀了法家思想纠错的机制,这些偏差导致秦朝许多重大政策失误,促使至秦二世而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