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王庆  莫晓琴 《当代贵州》2008,(21):I0002-I000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为构建稳定、团结、和谐的贵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何兴健  李枫 《当代贵州》2012,(34):40-41
近年来,贵州民族工作围绕中心,探索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途径,取得明显实效。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改善和保障民生力度得到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呈现良好势头。近年来,贵州民族工作围绕中心,探索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途径,取得明显实效。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为构建稳定、团结、和谐的贵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于俊生 《当代贵州》2014,(23):54-55
正民族地区发展滞后,是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要把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称赞"贵州是民族关系最好的省份之一"。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省政协积极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着眼于全省工作大局,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献计出力;着眼于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稳定,努力为化解矛盾,增强团结多做工作;着眼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为推进民族文化教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占全省户籍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占全省面积的68%……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中之重。"十大推进计划"出炉2010年,省民委和其他省直有关部门提交的《加快内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验区的请示》被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民委的工作程序,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都得到了优先安排的项目和资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贵州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牛敏 《世纪桥》2009,(7):107-109
针对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相对落后,本文以威宁县民族职业教育为例,分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努力探索新时期符合民族特点和民族区域特点的发展路子,提出了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少数民族地区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困境。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德育工作置于当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德育资源,与时俱进,围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期实现该地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者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何兴健 《当代贵州》2012,(31):46-47
贵州民族工作从过去的省民委一家"自弹自唱",到如今省直各部门联动,重点总攻贫困民族乡镇,大力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特色民族村寨建设,进入民族工作"大合唱"时代。省发改委:实施以工代赈建设基础设施2011年,省发改委在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和项目安排上,重点向3个少数  相似文献   

10.
《支部生活》2009,(1):11-12
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认为,云南是一个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省份。这些年来,云南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一是缩小与内地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因素趋于增多和复杂化。突出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交织。三是各级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法规上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民汉双语教育一直是我国建国以来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提高少数民族个体文化素质,增加升学就业率,增强少数民族生存技能,促进社会流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缩短少数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别,使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跟上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12.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族、政治、经济、宗教等四大认同机制。其中,民族认同机制是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政治认同机制是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经济认同机制是关键,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机制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而后者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润滑剂。  相似文献   

13.
<正>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而要有效地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则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自身所拥有的社区教育资源。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资源利用进行探讨。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资源分析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开展社区教育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海东地区立足区情实际,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完善工作内容,丰富工作载体,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校期刊既面临着与内地省区党校期刊同样的问题,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党校期刊应在保持党校期刊特点的同时,体现地域特色,打造特色栏目。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党校期刊编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作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缩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省区的距离,方便与内地作者、审稿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编辑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编辑队伍的建设问题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党校期刊建设的一项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央红军长征时期,途经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时,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党“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创造了“弄染结盟”这一民族统战工作的典范。“弄染结盟”为何而“盟”?为何能“盟”?其间蕴含着深厚的“主体—动力—过程—效果”四位一体方法论逻辑。以历史逻辑透视,可明晰“弄染结盟”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以战略逻辑把握,可领略“弄染结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唤醒;以实践逻辑审视,可体悟“弄染结盟”是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以辩证逻辑理解,可认识“弄染结盟”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弄染结盟”感天动地,对红军长征胜利具有战略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方位下加快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鲜明而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吴军说:"贵州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促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受访者供图)201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贵州省围绕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采取了哪些新的重大举措?贵州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省民宗  相似文献   

18.
新闻秘书     
《当代贵州》2011,(30):8
贵州看点[新举措]推进民族地区"双500乡镇、村"发展10月25日,贵州省扶贫办与省民委在贵阳签署《"十二五"时期联合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事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备忘录表明,2011年到2015年,省扶贫办和省民委将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整合资源,通过对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事项上的扶持,为"全省民族地区500个贫困乡镇"和"全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的发展提供支持。(来源:《贵州日报》)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机制是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民族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求是》2012,(11):15-18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民族工作极不寻常、奋发有为的10年。10年来,我们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实现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局面,民族工作在理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和总结10年来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