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老报《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侧影,它以一张民营报纸的超然姿态,秉持民间立场,祈望以新闻舆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其中尤以“文人论政”最为典型。《大公报》自创办伊始,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始终主导着该报的编辑工作,这一理念不但在几任总编(主笔)中连续传承,并且因此而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为其撰稿,遂形成以评论国内外时政为中心的文人圈。这两方面构成《大公报》办报编辑的基本格局,也是《大公报》的影响力在当年被誉为不亚于一个政党力量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清末是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报纸广告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信息,是观察当时社会变化的一个窗口。从《大公报》的广告来看,清末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出现了移风易俗的新气象。新的事物在不断涌现,旧的事物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方面留下了新旧交替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衡元庆 《红岩春秋》2014,(10):47-49
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重庆《大公报》报社旧址位于渝中区李子坝正街102号(原李子坝建设新村),即是其中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记录了当时大后方新闻媒体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往事。报馆3次被炸仍坚持出报《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是世界上现存历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曾是一个著名报纸系列,新中国成立前在知识分子和上层民主人士中产生过广泛影响。毛泽东很早就和《大公报》有过交往,他早年被湖南《大公报》聘为馆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创刊于1936年,其总编辑王芸生,是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中日关系研究专家,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大公报》,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但他个人的命运,却起伏跌宕,波折不断。  相似文献   

6.
吴晓帆 《世纪风采》2006,(11):34-36
王芸生,天津人,系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和中日关系研究专家。1929年,他应主编张季鸾之邀进入《大公报》,成为《大公报》的一支笔,以后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大公报》,在风云变幻的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但他的个人命运,却因此起伏跌宕,波折不断。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以"敢言"著称.英敛之1902年创办<大公报>之始,即积极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强权,抨击官僚腐败,以文字也以良知践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续刊<大公报>,新记<大公报>继承英敛之遗风,高擎"大公"圣火,褒贬时政,臧否物事,为国载笔,为民请命,以笔墨也以灵魂呵护"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相似文献   

8.
1944年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后期.在这个时期,苏联实行国际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兼而有之的对华政策.一方面大力援助中国抗日,直至出兵东北,对日作战,对最后战胜日寇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与此同时,又从中索取了许多不该索取的利益,以满足本民族的私利.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周年的今天,对前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后期对华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识别和反对当今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能力,正确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增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原沙皇的夏宫里,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了会议,史称雅尔塔会议.主要计论如何尽快战胜德国,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等问题。三国秘密签订了一个《雅尔塔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  相似文献   

10.
《力量》     
《力量》一书作为《秘密》的续集,在中国正式上市前,已经被读者和媒体视为2011年最重要的出版事件之一。《秘密》让全世界数千万人以难以置信的方式改变生命,而《力量》则集结了自《秘密》上市之后,作者朗达·拜恩所领悟到的全部精华。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如中方不签约,苏联就不好出兵." 1945年2月下旬的一天,蒋介石在他的重庆公馆里踱来踱去,正为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连连失利而心情烦躁.恰在这时,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发来一道密电更使他惊得目瞪口呆.密电说:"本月上旬,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的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对外公布是专门讨论欧洲战事,实际上是针对亚洲对日作战的事进行磋商,并订有极不利于中国的机密条约.美、英两国为了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在斯大林的强硬态度下妥协屈服,其要点为:一、承认外蒙独立;二、大连开为国际商港,苏联有优惠权利;三、苏联租赁旅顺为海军基地;四、中东、南满铁路由中苏共管."  相似文献   

12.
王潮江 《世纪桥》2007,(2):88-89
1945年8月14日,国苏双方经过艰辛谈判,终于签订了具有多边性质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时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外蒙古脱离中国版图;影响了中国革命进程;维护了远东和平。  相似文献   

13.
石化 《红岩春秋》2000,(1):10-19
一个独具个烂的人物。 一个写出了小说《红岩》的共产党员,后学生竟受到党组织的6次审查。每次审查都与时代风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张涛  孙世平 《理论学刊》2013,(1):99-103,128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生平和思想的先秦文献,它与《周易》经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易经》作为当时知识阶层所倚重和推崇的文化经典,奠定了《晏子春秋》理论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晏子春秋》的学术风格、政治理想、处世之道又给此后出现的《易传》以深刻启示。二者的这种互动关系,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17.
明天的天气是个秘密现在的人也许无法想象,在60年前,明天是啥天气这件事,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还是个被严格管制的军事秘密.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只能从当天傍晚的晚霞里猜测一二.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出于经济建设和防范灾害天气的需要,天气信息开始解密.从1956年开始,中国的老百姓可以从广播里听到天气预报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也会刊登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相似文献   

18.
张结海 《奋斗》2006,(7):60-62
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看了《罗马假日》你还无法回答,因为罗马本来就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但是奥地利毗邻德国边境的小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则主要是因为《音乐之声》而出名的。至少在中国,知道《音乐之声》的人远远多于知道萨尔斯堡的人。  相似文献   

19.
松涛阵阵耳边过 杜鹃簇簇山遍红一览井冈五百里 跌宕蜿蜒中华龙  相似文献   

20.
杨淑艳 《世纪桥》2004,(4):29-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苏联对华实行“联蒋压共”政策,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并使建国初期的中苏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一、“二战”胜利后的世界格局及苏联的对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完全改变了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原先的六大强国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垮,英、法虽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也耗尽元气,唯独美国大获战争之利,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1946年4月6日,杜鲁门上台后宣称要挑起领导世界的责任,美国凭借自己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