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拓碑传,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曰:“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有些东西,眼不见,心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封眼”来“断诱”,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些东西,你封不封眼,它都诱惑着你,光“封眼”是未必能顶得住的。我以为,面对种种诱惑,要真正“断其诱”,最重要的是“封其心”。只有“封其心”,才能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其实,冯志面对“宝物”能够“断其诱”,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在“封眼”之前,就已经封了其“心”。“封…  相似文献   

2.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代拓片,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曰:“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有些东西,眼不见,心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封眼”来“断诱”,不能说不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些东西,你封不封眼,它都诱惑着你,光“封眼”是未必能顶得住的。我以为,面对种种诱惑,要真正“断其诱”,重要的是“封其心”。只有“封其心”,才能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其实,冯志面对“宝物”能够“断其诱”,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在“封眼”之前,就已经封了其“心”。“封心”…  相似文献   

3.
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拓碑传,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日:“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  相似文献   

4.
卢贤傲 《党课》2006,(12):62-63
史载,清朝廉吏冯只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拓碑传,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曰:“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  相似文献   

5.
廉政名言     
以德为宝的子罕春秋战国时期,子罕在宋国任司城。有一天,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前来献给子罕。子罕说:“我从来不收别人的馈赠,你还是拿回去吧。”献玉的人说:“你怎么不收呢?我拿这块玉给玉工看过,玉工说这是一块宝物。我把宝物献给你,你为什么推辞呢?”子罕说:“我已经有宝物了,所以不收。”献玉的人感到十分奇怪,问:“你的宝物是什么?能否给我看看?”子罕说:“我的宝物就叫不贪。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我们各有各的宝物。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你丧失了你的宝物,我也失掉了我的宝物,是使物各失其所。…  相似文献   

6.
笔者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曾多次与本单位的同志一起参与办案工作。每每到一被查单位或个人那儿,总要经受住种种拉你下水的诱惑。其中最多的是“小圈子”的诱惑。被查者总爱说:“纪检监察干部也是人嘛,你们的领导干部又不是天天跟着你们走,在办案之余到一些特殊的地方放松放松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一回生二回熟,以后都是朋友嘛。”有些人经不住如此诱惑,与这些人结成“小圈子”,结果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给以后的工作造成不该有  相似文献   

7.
<左传·襄公十五年>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掌治城郭、执国政的上卿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以为他嫌玉的质地不好,急忙解释说:"我已请琢玉的工匠鉴定过,他们认定是真正的美玉,是一块稀世之宝,所以才敢进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如果把美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相似文献   

8.
来到英国,第一个感觉,便是觉得英国人很“傻”。 如果你走在街上,不小心撞上了英国人,对方会很抱歉地说一声:“Sorry!”好像是他碰了你一样。 如果你买了东西,拿回家后,忽然又不想要了,无论你买了多长时间,只要没有污损,都可以拿回  相似文献   

9.
《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未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忍。刚好道旁有颗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之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说:“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终不摘梨许衡不为一梨玷污清白,着实令人钦佩。更值得效法的是,他能在诱惑面前心中有“主”,牢牢把握住自己,做清白人,做忠实人。时下,对人诱惑最大的,莫过于金钱。而在金钱诱惑面前怎样做到两袖清风,不做金钱的俘虏,关键是要像许衡那样把握住自己。今天在被金钱俘…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某县有位县委书记为了切实解决令党政领导干部挠头的群众信访问题,不仅每月专门拿出一天时间作为“信访接待日”,而且他还本着“信访无小事”的态度,经常深入基层,及时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被有些人认为是“小事”的问题,对此,有人劝他说,你一个堂堂的县委书记,这不是官大当小了吗?但这位书记却说:“官大当小了比官小当大了好!群众上访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对群众的冷漠态度。”  相似文献   

11.
梅桑榆 《唯实》2009,(7):94-94
凡为领导者,无不希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属下牢牢吸引在自己身边,以自己为首脑,属下为手足,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指挥,即有“凝聚力”也。但是,有些人不但无凝聚力,而且闹得人心涣散,众叛亲离,皆盼其早点垮台,而他自己却不知原因何在;或被属下那被迫的服从、违心的恭维所惑,自我感觉良好,直到不慎栽了跟头,狼狈垮台,属下拍手称快,奔走相告,乃至燃鞭相庆,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得人心,让属下厌憎已久了。  相似文献   

12.
从“嗜酒失威仪”说起张成怀近日偶读一则故事,颇有些感慨,顺便发几句议论。这个故事说的是,唐朝陕州长史苏世长,机敏好学,也曾以劝谕皇帝闻名。可惜他是个贪杯之徒,嗜酒无度,且常常借酒逞性,丑态百出。因此在官府中,他毫无威仪。属下多有作奸犯科者,但他因自身...  相似文献   

13.
战胜诱惑     
《唐文粹·猩猩铭·序》中有则这样的寓言,一群猩猩特别嗜好喝酒,喜欢穿木履学走人路。猎人掌握了猩猩这个习性,就在树林里摆上米酒和木屐,“恭候”猩猩。猩猩始见,大骂曰:“诱我也”。思之再三,相谓曰“盍少尝之?慎毋多饮矣!”可一试其味,面对米酒和木履的诱惑谁都欲罢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其结果是“相蹈籍而就絷,无一得免焉”。我们常哀叹猩猩战胜不了诱惑而自投罗网。其实,人生在世何尝不也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功名利禄,金钱美女,“小可一粟一毫,大可金银珠宝”。一般来说,人都能看得清诱惑,但也有吗?纵观古今,在诱…  相似文献   

14.
陈“老虎,你回来啦!”5月1日清早,刚从北京领奖归来的“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的农民工、共产党员陈立虎,回到了位于杭州郊外半山的施工工地,迎接他的是工友的热烈欢呼。大伙都叫他“老虎”,不但因为他名字里有个“虎”,还因为他干起活来就像一只老虎,没有他啃不下来的硬骨头。1994年,陈立虎从浙江诸暨农村来到省城当焊工,凭着啃硬骨头的精神,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高级技师。焊工这个工种确实要一点天赋,但不仅仅是天赋。陈立虎说,做焊工,人要“静”,做到手、眼、心同步一体,但更需要“学”。他的宿舍墙上挂着一把朋友赠送的龙泉…  相似文献   

15.
说“贵”姓     
两人打交道,不知姓名,于是握手寒喧,要问一声“贵姓”。这“贵”字是敬辞,并不是说姓有贵贱之分,但也有“并非如此”的时候。读鲁迅《阿Q正传》,在介绍阿Q的姓氏时,就写道:“有一回,他(阿Q)似乎是姓赵。赵太爷儿子进秀才,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听赵而起敬,这“赵”姓自然是真正的“贵”姓了。读到后来,这印象越发被证实了:第二天,赵太爷一见阿Q便满脸怒气,甚至给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舆论监督,圈子里的人大多有些不情愿。不是不情愿批评错误的东西,而是不情愿得罪人。这“人”,自然包括被批评者及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人,甚至还包括主宰你发稿权的领导。为了主持正义,得罪人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但问题是有时你还真不敢得罪,因为有个冠冕堂皇的说法管着你:“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应该说,“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这提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善者,友好也。舆论监督说到底是新闻媒体通过合法程序对一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人或事的披露,最终达到批评人、教育人、帮助人,及至治病救人、推动问题解决的目的。从其  相似文献   

17.
说“正气”     
正气,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思想作风,是一种只能感受但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就像一个人无形的品质终归会通过其有形的言行表现出来一样,一个人内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思想作风,也必然要借助各个器官,外化为眼正、耳正,嘴正、手正和心正。一、眼正。人长眼睛是看事的。看得准、看得正,才能行得端,走得正。要看得正,一不能见“钱”眼开。一头钻进钱眼里,国格人格不要了,党纪国法不管了,职业道德不顾了,必然会骨软、气虚。二不能见“色”眼呆。“作风”方面出了问题,一害自己,身败名裂:二害家庭,亲人无光;三害单位,荣誉抹黑:四害社会,败坏风气。眼光整天色迷迷的,怎么说也不能算是正人君子。三不能见“名”眼直。对待名利必须有度,把名利看得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非常善于从微小的事情中发现问题。他的厨师曾披露过这样一件事:平常周恩来的伙食都由厨师掌管,月底厨师将支出情况向他详细汇报。有一天,厨师向他汇报采购食品的明细帐,周恩来认真听着每个数字。汇报完毕,他笑着问问厨师一个奇怪的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大?”厨师思索了一下,回答说:“当然宇宙最大!”周恩来哈哈大笑,然后一摆子:“不对!宇宙算得了什么?正确答案是:世界上属眼皮最大!”厨师大惑不解。他风趣地说:“你想呀,眼皮这么呱哒一阖,把整个世界和全宇宙的事物全挡住了,你说这眼皮有多大!”  相似文献   

19.
卢福林 《党课》2010,(12):78-78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说的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党员领导干部身负重任的同时掌管着一定的权力,如何在面对诱惑时懂得“舍”与“得”,对于始终保证正确行使权力、切实做到廉洁从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郦波 《唯实》2013,(3):81-84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五到”理论,又被称为“五勤”理论。他在谈到人才培养时说:“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至到者。”(《曾国藩全集·家书》)这里虽然说的是“四到”,但在同时与友人的书信中他又说:“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