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茶叶到茶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丹 《当代贵州》2009,(10):16-20
[现状] "加法"与"减法"中的贵州茶业 "再用'一口炒茶锅'来形容贵州茶叶的加工已经过时了,再用‘散、乱、差'来形容贵州茶叶的品牌现状已经不合时宜了." <西部开发报·茶周刊>主编徐嘉民说.  相似文献   

2.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30):54-55
正为加速推进茶产业强省建设,全省各地掀起种茶热、卖茶热,激发了各地政府走出贵州推销茶叶、天下茶商走进贵州投资茶叶的热潮。茶产业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5大名片之一,迅速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为加速推进茶产业强省建设,全省各地掀起种茶热、卖茶热,激发了各地政府走出贵州推销茶叶,天下茶商走进贵州投资茶叶的热潮。10月9日,首届贵商发展大会上,  相似文献   

3.
<正>"利用电商平台推出生态、健康的贵州茶产品。"与传统强调茶文化的销售思维不同,贵州本土茶叶电商平台——黔茶商城总经理马文波打出一张用互联网思维销售贵州生态好茶的牌。马文波说,黔茶商城之所以打这张牌,是因为看准贵州的茶叶品质后,抓住机遇打造贵州茶产业的首家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填补贵州茶产业互联网营销渠道的空缺。对贵州茶叶品质很自信的马文  相似文献   

4.
贵州茶叶,早在唐代就享盛名,陆羽<茶经>将播州、思州列为全国六大产茶区之一.播州、思州均在今天贵州的遵义县、岑巩县境内.明代,贵州的名茶如贵定的云雾茶和都匀毛尖茶已列为朝廷供品,进入宫廷内府.到清代,贵州茶叶已大量外销到川、湘、桂、粤诸省,色、香、味诸堪与杭州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媲美.1915年,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优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相似文献   

5.
黔风 《当代贵州》2009,(10):3-3
发展茶产业,对贵州意义重大. 茶业是"一呼百应"的产业.茶叶可加工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涉及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以及茶医药、茶化工、茶旅游、茶饮食、茶文化等多个领域.大力发展茶产业,将极大地促进贵州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09,(12):63-63
2009“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于6月3日在贵阳启动。此次活动旨在以“十大名茶”评选活动为契机,宣传贵州、推介贵州、提高黔茶知名度,整合品牌.做大、做强黔茶叶产业,同时提升贵州绿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名牌战略,打造茶叶强省的重要措施。据悉,2009“贵州十大名茶”评选将由各地经过筛选后报送,评选对象为茶叶公共品牌或主导品牌,有一定知名度、明显的市场优势和市场覆盖率。期间将开设网络投票渠道,并面向全国征集贵州十大名茶标志。评选活动将于7月28日结束。  相似文献   

7.
陈岗 《当代贵州》2009,(15):28-28
本刊讯炎炎七月,佳茗荟萃.7月28日上午,遵义市凤凰山文化广场上,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丰办,遵义市人民政府、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承办的2009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289家知名茶叶企业携带各种系列名优茶叶亮相本届茶博会.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贵州茶人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贵州冲泡",将贵州茶的冲泡技巧浓缩为"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16个字,把茶叶冲泡从充满仪式感的茶席,带入寻常百姓家。简单易学、科学合理的"贵州冲泡"也拉近了茶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饮用、食用,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参与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贵州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而贵州又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五千多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贵州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千百年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饮用、食用,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参与和创造  相似文献   

10.
金忠秀 《当代贵州》2020,(17):38-39
700万亩茶园,唤醒了贵州无数个山头。粘虫板、水肥一体设备等在茶园随处可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精致加工厂设备等满含科技元素,为春茶采摘、生产打下基础,为茶产业保质保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青山绿水孕品质,科技支撑兴黔茶。"绿色,是贵州茶叶的底色,更是贵州茶园的基本色。"近日,针对水城县龙场乡水城春茶叶基地现阶段杂草萌发、病虫复苏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正贵州是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全国茶叶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贵州茶园面积75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61万亩),产量36.2万吨,总产值394亿元。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品尝贵州春茶的好时节。"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发出邀请,他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始终坚持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茶产业效益不断提升,促进了茶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茶叶成为全省最耀眼的绿色农产品名片。"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今年全国两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向全国发出邀请。一时间,贵州"生态茶""干净茶"吸睛无数,引得省外茶叶经销商纷纷来黔"觅茶"。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省各类春茶总产量达到15.8万吨,各类茶叶产值282.3亿元,已经为茶农带来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贵州具备了打造黔茶品牌的基础,未来三年,贵州要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打造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四大全国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全国优质生态安全茶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品牌中心。从茶叶大省迈向茶叶强省:日前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计划》),制定了下一阶段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计划》提  相似文献   

14.
刘开津  李筑 《当代贵州》2009,(15):I0002-I0002
2009年7月中旬,由贵州茶叶协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联合组织的"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结束,米自黔南的都匀毛尖茶和贵定云雾贡茶榜上有名,其中都匀毛尖高居黔茶之首,成为"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标志.黔南山川秀美、生态良好,常年高山流水、云雾缭绕,特别适宜茶叶生长,是我国茶树原生地和历史上出好茶、产名茶的古老茶区,由古至今好茶名茶不断.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黔中生态茶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交易大数据、供需大数据和物流大数据3大数据库将被运用到助推贵州茶产业发展中。黔中生态茶交易中心总经理李宏介绍,黔中生态茶交易中心将依托电子交易平台,通过价格发布、挂牌拍卖、企业融资等方式,把握茶叶资源的市场配置权和茶叶行业话语权,引导贵州和其他区域的茶叶交易逐步向集中、规范、统一的交易模式转  相似文献   

16.
<正>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沿着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弘扬贵州茶文化,推介贵州茶品牌,加快黔茶出山步伐。茶产业是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近年来贵州省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贵州农业的第一大产业,茶园总面积达700万亩,承接了东茶西移大势,并成为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正加速形成中国绿茶加工中心。为深化贵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及地区茶文化交流,弘扬贵州茶文化,服务贵州茶产业,加快黔茶出山步伐,今年7月,贵州再次开启"丝绸之路·黔茶飘香"之旅。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从重庆、西安、兰州、太原、西宁到呼和浩特,这条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为贵州茶叶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7.
金忠秀 《当代贵州》2023,(25):16-17
<正>随着普安、水城等地早茶“炒”醒春天,湄潭、都匀等47个茶叶主产县抢节气、抢时令,把开春好茶送进市场。每年,“茶未上市客先到”的景象都在贵州各大茶叶产区上演。贵州春茶产量、品质连年提升。今年茶叶市场需求旺盛,大批外地客商涌入贵州茶山抢收新茶。“今年我们普安接待的外商超过千人,茶青市场价上涨,给茶农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普安县茶叶协会会长、普安红集团(公司)董事长黄仕洪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18.
李坤 《当代贵州》2014,(12):34-35
正贵州各产茶大县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茶"做文章,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阳春三月,贵州大地茶香四溢。3月26日至29目,由省委宣传部、省农委共同组织的新闻媒体采访团.深入都匀、丹寨、黎平、雷山茶叶生产大县,开展为期4天的第二次"多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贵州省茶园面积689万亩(投产茶园423万亩),加工企业3040家,产量20万吨,产值202.8亿元;预计全年产量22万吨,产值220亿元,综合产值400亿元。9月22日,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在都匀成功召开。会议强调,要充分用好贵州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大规模的茶叶种植面积以及良好的茶叶品质等优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制(修)订、品牌培育,加快把贵州建设成为以规模、品质、品牌为引领的全国茶叶强省。9月23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黔南州人民  相似文献   

20.
"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向全国发出邀请。-时之间,茶叶成为贵州最耀眼的绿色农产品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