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机选取某奶牛场10头患临床酮病乳牛和10头同期健康对照组乳牛,检测了2组乳牛血液10项指标,阐明了酮病对泌乳早期乳牛体内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酮病乳牛血糖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血浆NEFA和BHBA的浓度明显增高(P<0.01);酮病乳牛血浆Ins、LP、NPY、E2的浓度和Ins/Gn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而血浆Gn浓度未明显升高,P4未明显降低(P>0.05)。表明,酮病乳牛体内某些激素协调作用紊乱会妨碍酮病乳牛能量负平衡的缓解,并将对产后生殖机能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提高乳牛产后期免疫状态的新方法,对试验乳牛分4组(产前第30 d至产前第1 d灌喂组、产前第15 d至产后第15 d灌喂组、产后第1 d至第30 d灌喂组、不灌喂中药对照组)灌喂中药八珍汤,检测产后期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功能。结果发现,产前组CD3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 d升高;产前产后组CD3、CD4和CD8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 d和第15 d升高;产后组CD3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5 d和第30 d升高,CD4细胞数量也在产后第30 d升高。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能力,产前产后组在产后第1~30 d明显提高,产后组在产后第15 d和第30 d明显提高。各组乳牛产后期CD21细胞数量的变化相近。结果表明,从产前第15 d开始到产后第15 d每日喂八珍汤,能明显提高乳牛产后期T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增加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功能,而对B细胞数量增加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4.
5.
将围产期健康乳牛30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产前第28 d开始饲喂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标准日粮增加20%的日粮(能量摄入120%组)和标准日粮减少20%的日粮(能量摄入80%组),产后各组乳牛均饲喂标准泌乳日粮,至产后第56 d结束,观察干奶期不同能量摄入水平对围产期健康乳牛血液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前低能饲喂可以增加围产期乳牛血浆葡萄糖浓度,干奶期不同能量摄入水平对围产期健康乳牛血液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浓度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9.
鸡β-防御素13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和疾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禽类β-防御素13(gallinaein-13,Gal-13)作为鱼用抗生素替代品的可能性,将150尾同塘同规格尼罗罗非鱼鱼种随机等分为2组:对照组喂商品罗非鱼饵料;Gal-13组在该饵料中添加100 mg/kg的Gal-13.通过观测试验鱼的生长表现及其对凡隆气单胞菌BJCP-9株的抵抗力和黏附能力,并采用cellELISA法体外测试Gal-13对BJCP-9黏附罗非鱼肠上皮的影响.结果显示,罗非鱼饲料中添加100 mg/kgGal-13可显著提高其生长表现和抗BJCP-9感染能力(P<0.05);100μg/mL的Gal-13并不能抑制BJCP-9生长,但能在体内外抑制BJCP-9时罗非鱼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离体模拟黏附试验表明,Gal-13在25和2.5/μg/mL的低浓度下有抗黏附作用(P<0.05),提示Gal-13的抗黏附作用可能是其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罗非鱼抗凡隆气单胞菌感染的机制之一,这种抗黏附作用同离子桥和/或配体一受体连接有关,同疏水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给鸡饮服不同剂量多黏菌素B,在不同时间测定了血浆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给鸡饮服多黏菌素后,低剂量组鸡于8d后血浆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保持较低的水平;中、高剂量组鸡分别于给药后第4、第1d血浆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后血浆SOD活性均降低而MDA含量升高。说明低剂量多黏菌素能提高鸡血浆中SOD的活性,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但高剂量或长期给药,鸡血浆中SOD活性下降而MDA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1.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血浆、骨髓中的一种寄生虫病。2 0 0 1年 9~ 10月 ,山东省青岛市某奶牛场先后有 11头乳牛发生了以贫血、黄疸、体温升高、前胸和颈部等处严重肿胀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等综合诊断 ,确诊为乳牛附红细胞体病。该病在青岛市属首次发生。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青岛地区某饲养场饲养乳牛 48头 ,为 1~ 3胎高产牛 ,全部圈养舍饲。 2 0 0 1年 9月 3日 ,该奶牛场有 5头乳牛突然发病 ,主要表现为食欲明显减退 ,体温 40 .5~ 42 .0℃ ,精神萎靡 ,不愿站… 相似文献
12.
乳牛孕酮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偶联法将孕酮-11α-半琥珀酸酯(11-αOH-P4-HS)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白蛋白(OVA)载体偶联,制备乳牛孕酮人工抗原P4-BSA和P4-OVA,并用SDS-PAGE对制备的人工抗原进行测定。再用制备的人工免疫抗原P4-BSA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血清。用P4-OVA作为ELISA检测抗原,方阵滴定法确定检测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间接ELISA测定免疫血清中抗体的特异性及效价。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乳牛孕酮人工抗原,P4-OVA的最佳包被浓度为5.82×10-5ng/mL,最佳封闭液为50 mL/L的羊血清,免疫血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以乳牛L-选择素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1只,相隔14 d进行3次免疫,抗原用量每次30μg,首次免疫后第116 d进行尾静脉加强免疫,抗原用量10μg。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接种12块96孔板。以L-选择素包被酶标板,间接ELISA检测阳性孔,有限稀释法克隆阳性孔,筛选出6株杂交瘤细胞。小鼠腹腔注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McAb,并对其分别进行Ig亚类测定。结果,6株杂交瘤细胞7B10、10F6、10E2、5C6、12G7和11A3的Ig亚类分别是IgG2a、IgG2aI、gG2bI、gG1I、gG1和IgG1。 相似文献
14.
乳牛不孕症是阻碍乳牛业发展的重要疾病 ,世界上有12 .7%的乳牛患该病 ,我国屡配不孕牛达 15 .0 %左右 ,淘汰牛中屡配不孕牛占 5 0 .0 %。近年来 ,笔者将乳牛屡配不孕作为攻关重点 ,对屡配不孕的母牛进行了治疗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母牛的选择 选用适时输精 2个情期以上未受胎又无明显生殖系统异常、营养状况良好的适龄乳牛 198头。1.2 配种 在同一季节 ,选用上海种公牛站 192 5号种公牛的冷冻精液 ,在滤泡发育到软弹波时输入子宫内 10— 15cm。输精时在每头份解冻液中加入 0 .7mg的前列腺素 ;解冻液温度的控制 ,冬季为 5 5… 相似文献
15.
乳牛子宫内膜抗菌肽BNBD5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发防治乳牛子宫内膜炎的抗菌肽生物制剂,根据已发表的牛抗菌肽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用试剂盒提取乳牛新鲜子宫内膜总RNA,经RT-PCR扩增,将克隆的抗菌肽BNBD5基因全长编码区的cDNA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经IPTG诱导原核表达,通过Western-blot检测融合蛋白BNBD5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RT-PCR扩增出的cDNA片段长138 bp,编码45个氨基酸的多肽,多肽中合6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用Blast程序进行检索比较显示,克隆出了牛防御素家族成员BNBD5基因,并成功构建了pET30a-BNBD5载体,经IPTG诱导,pET30a-BNBD5原核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 ku,与预期的融合蛋白大小一致,证实构建的重组质粒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观察不同浓度脂多糖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NF-κB及LAP基因表达的影响,设置不同浓度(0、50、100、200、400和800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别于刺激2、4、8、16、24、48和72h后提取细胞总RNA,经反转录反应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F-κB P65亚单位和LA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脂多糖浓度达到400ng/mL并培养72h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NF-κB P65亚单位和LAP的表达量最高,且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果表明,在脂多糖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效应中,NF-κB的表达活性增强,调控着防御基因LAP表达,呈现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碱裂解法、改良碱裂解法、大质粒简易提取法、试剂盒法和SDS法共5种方法对分离于绵阳市奶牛场的乳腺炎病原菌共50株进行了质粒DNA的提取,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提取质粒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5种质粒提取方法中SDS法的提取率较高(88%),电泳检测时质粒条带清晰,绝大部分菌株含有大小约20 kb的一种质粒;其他4种方法的提取率都较低,且以弥散性质粒条带为主.以提取的质粒DNA为模板,对其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tetK和tetC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仅4株扩增出了tetM基因的特异性产物,未能扩增出tetK基因和tetC基因. 相似文献
19.
生长抑制激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不同组织器官且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物质。Krulich等最先在羊的下丘脑发现一种因子 ,能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命名为生长激素抑制素 (growthhor moneinhibitinghormone)。后来 ,Brazeau等分离出这种因子 ,称之为生长抑制激素 (somatostatin ,SS)。二十多年来 ,对SS生物功能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就SS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和应用予以扼要介绍。1 SS的产生 目前已证实 ,SS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和胰腺中 ,尤以下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