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些公安文学过分追求故事和情节的展现,忽略对人物情感的挖掘和表现,冲淡了文学的艺术性,这些和作品的创作主体有直接关系:职业创作人缺少生活和情感体验。在公安文学作品中非职业作者占有很大比例,这是与其他文学创作主体组成形式有所不同的。警察写警察的创作因作者真实情感的投入,使作品更具有了真实性和感染力,随着非职业化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成熟,公安文学非职业化创作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哲学--爱智"作为"学术--科学"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和问题,哲学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欧洲哲学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和层面:在古代希腊创始阶段,希腊哲人摆脱"知识"之原始经验技术之束缚,确立了"自由知识"之地位;至康德哲学,"自由"通过"实践理性"上升至哲学之最高层面,使"道德"以"自由--职责"为基础;由康德经过黑格尔直到海德格尔,"自由"由"理念"回到"存在".对于"自由"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主体--客体"、"有限--无限"、"存在--非存在"、"生--死"等问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两山"理论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与世界文明发展大潮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而得出的创新思想,也是对道家"无用之用"哲学思想时代价值的吸纳与传承,深入分析道家"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从其"突破物用屏障"的目的 、"有无辩证关系"的本质以及"内化创新"的思想核心来解读"两山"理论的最终目的 、基础底线以及关键核心,更有利于加深对"两山"理论的理解,充分发挥其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4.
连绵不断的异质文化碰撞,打开了遥远而又陌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口。基督教精神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视野,既为宗教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又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遂突破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空间观,而代之以"东西两半球"的"天地圆体"的世界目光。黑格尔说过:"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相关系的。"文学是真理的敞开与澄明。21世纪虽然物质生产高度发达,但人们仍离不开宗教,也离不开文学。文学的受众是人.其主要作用于精神。宗教的受众也是人,也同样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二者的合力又如何呢?这已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因受家庭因素影响而形成了敏感、孤僻、恐惧却又追求自由、公正的性格.他表面默默无闻,内心却时刻涌动着创作欲望,把写作视为生存在世的唯一目的.他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深藏于内心的烦恼、抑郁、不平和痛苦,体现出了"现代人的困惑".他无愧于"为艺术而献身的圣徒"称号,是一个真正的"精神家园的孤独探寻者".  相似文献   

6.
现实中,基于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成文法又永远滞后于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由此导致法律的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脱节,甚至背离法律的价值目标.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容许法官扩展自由裁量权,以回应社会变迁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但目前我国法官的职业水准、技术理性与裁量合理性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是裁量不自由的一面;而另一面,我国法官与西方国家法官相比又享有超度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法官裁量要获得法律之内的真正自由,法官应具有独立、超然、理性的职业化本色,这也是司法改革所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哥白尼武"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武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公正价值强调让人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平等、民主、宽容,推动"自觉—自主"理性人格的建构,充分发展人的权利和义务。国内外学者们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公正价值主要通过自由、平等、民主和宽容等维度来体现,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规范治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促使多元治理主体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所负有的义务达成澄明。  相似文献   

9.
通常,人们把网络文学分为三种:一是上网文学,二是网上文学,三是"超文本"文学.所谓上网文学即指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供人阅读;所谓网上文学则指直接在网上创作、发表和传播的文学;而"超文本"文学则是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进行创作,并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于网上供人阅读的文学,"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等特征,不能下载出版做媒介转换,一旦离开了网络它就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0.
初唐时期统治者对天降祥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政治依赖,受其影响不但产生了大量润色鸿业、歌颂祥瑞的表奏赋颂,而且渐渐形成了初唐诗歌"观照自然"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确立雅颂文学写作的基本感发方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以及咏物的过程中,也着重强化融和绚丽的嘉祥气氛,甚至表现民间生活的风物之美,佛寺道观的福地圣域都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一批出身官宦书香门第、具有较高学历的女青年走上了文学之路,形成了女作家群体.她们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以追求爱情自由为创作的主题,其作品体现出明显的自传体特色及强烈的女性个性性别特征和女性主体意识,反映了近代女性从幼稚到成熟的心理历程,不但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且对女性文学的扩张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56年到1957年,中国文坛上出现了"百花文学",对当时"风格一律"的一体化文学创作规范进行了挑战,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百花文学"无论是在创作主题的拓展方面还是艺术形式的表现方面都存在着局限.  相似文献   

13.
萨特所谓"介入文学"的重要美学观点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要改变.在萨特看来,写作就是要求自由,只要开始写作就已经介入了;阅读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项豪迈的协议,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以便使他的作品存在,读者的自由也反过来召唤作家的自由.萨特不仅将其狭义的"介入文学"的概念扩展为广义的"介入艺术"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实践文学"和"整体文学"的概念,前者表现出萨特越来越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是指未来理想社会中将会产生的一种理想的文学.萨特整个美学观所依据的基础和高扬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或最高价值--自由.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成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表述为由三个变量组成的"代数方程",即天赋(X)+勤奋(Y)+机遇(Z)=成才;设若用百分比来表示,三者的最佳数值比配应是天赋30%+勤奋50%+机遇20%=成才100%.三者是一个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和谐共存,才能产生最佳效应.父母对子女的评价、期待,应该抱有这样理性的"数字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在智媒时代,主体利用智媒技术来满足信息需求是在工具理性范畴下进行的。但是,信息产品的逐利性与智媒技术的支配性共同对主体的信息兴趣产生了不当干预,此时,智媒体的工具价值被过度放大,且失去了目的理性的调和与平衡,在算法技术的操控下利用个性推荐机制向主体用户推送“同质化”信息内容,加速了“信息茧房”的产生。从结果上看,智媒体由于超越主体追求自我实现的工具理性而被极端化,从而导致主体的真实欲求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被弱化。基于此,为化解智媒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的极化困境,应当将价值理性嵌入技术资本逻辑,实现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协调统一。以培育主体的多样化信息追求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主体的媒介素养为内在要求,同时加强主体性强化的外部保障,在发挥官方媒体主导作用的同时维持多样化信息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我国侵权责任法是一部专门性、技术性及思辨性都很强的民事立法。在多元利益的复杂权衡和多种价值取向的艰难博弈中,侵权责任法吸纳当今最新学理研究成果并努力将现代立法技术发挥到极致。侵权责任法理性、冷静地审视我国当下社会全面转型的生活现实,最终在民事权益保护与行为自由、一般侵权与特殊侵权、责任主体与责任关系等价值选项中谨慎谋划并作出立法者期待能够回应现实生活的理性选择,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瞻前顾后与左顾右盼式的辩证思维智慧与机智灵巧的平衡理念。  相似文献   

17.
前期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观念通常被简单地概括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其实该会作家无论是在文学本体论、文学功用观,还是在创作上都表现出了诸多鲜明的差异.在"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鼓吹者茅盾和郑振铎那里,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黑人妇女文学之母”赫斯顿小说的“黑人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黑人性". "黑人妇女文学之母"佐拉·尼尔·赫斯顿经历了黑人文化复兴的全过程,是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她在小说创作中融入了诸多的黑人民俗文化因素以及极富特色的黑人英语,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黑人性"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法是一种主体化非常鲜明的秩序。罗马法主体观念基础乃平等化之"市民主体观";《法国民法典》主体观念基础是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德国民法典》经历了由自然法到理性法的伦理主义洗礼,加上形式上对高度体系化的追崇,以理性伦理主体观与概念主义结合为特点的"自然人"和"法人"主体概念跃上规范层面。主体化结构使得传统民法成为一种富有道德意味的制度构造,发挥出强大的以"实现个人自由"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功能,但缺陷也是明显的:主体原子化结构导致社会性调整缺漏,主体客体截然二分导致人类法人格的极度膨胀,过度理念化导致对实际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关注严重不足,过度概念化导致法律体系化适用的封闭,等等。中国民法典要成就当代之典范,应在继受近现代民法成就的基础上同时做出显著发展,首先在结构上须做必要的主体性松绑,以修复因过度贯彻个人主义而推行绝对主体化秩序带来的社会性断裂,此外还存在特殊的历史补课的问题,应同时做好既有主体规范的私法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