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军事文化创新的思想前提和精神动力,文化自信应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科学肯定,而不是自满或自负,要在继承军事文化优良传统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军军事文化有益成果,不断推进我军军事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2.
当前,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现代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大、家庭规模的缩小、人口流动的加剧、价值观念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使老年人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开展老年社会工作,能够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四个自信"具有深刻的内涵,四者之间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对"四个自信"的提出和"四个自信"的阐释,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丰富,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面对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时,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在坚定“三个自信”的同时,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事业,我们的道路自信才不是固步自封,我们的理论自信才不是夜郎自大,我们的制度自信才不是骄傲自满。有了这样的底气和精神状态,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党确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需要从思想的高度上对文化自信及其确立的问题进行前提性反思。就内涵而言,文化是不同群体在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文化自信的提出和确立离不开全球化的文化视阈。概念的解析为反思文化自信确立的路径提供了逻辑前提。历史性决定文化自信的确立是一个进行式而非完成式;多元性和差异性要求具有他者意识,实现一种文化间的自信,而非一种独断式的文化霸权。全球化为文化自信的提出和确立提供了现实的语境,确立文化自信要坚持改革开放,捍卫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为学员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为教研人员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部门,应主动承担培育文化自信的使命。为此,要明确党校图书馆在培育文化自信中的定位和重要意义,努力探索党校图书馆培育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主要包括: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加强文化体系建设;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提升馆舍空间环境;实施共享合作;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特别是农民世代相传的日常生活习俗面临着巨大挑战。为加强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需要提升农民在日常生活习俗中的文化认知、激活农民日常生活习俗的文化自觉,积极引导农民日常生活习俗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文中总结了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的思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政策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关键,以教育培训为手段,以试点示范为抓手,以健全机制为基础,切实推进社会工作步伐,开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徽州文化既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同时又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古徽州的厚实积淀。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价值。认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价值意义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徽州文化的保护在理念上要有新的提升:一是保护对象创新;二是保护模式创新;三是保护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及其理论依据,为新时期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服务在进入教育领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常处于社会意识主流场域,与原有的情境之间发生碰撞和摩擦在所难免。这样,也就需要去探索如何使社会工作适应现有的教育情境。文中在湖南长沙T区的三所学校及其社区,围绕教育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而为加强教育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有效地服务于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并受其制约和影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源头,是提升人的社会感悟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为此需要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战略考量,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思想指向,努力提升价值导向上的自觉与自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力,并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开放与超越的始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新要求科学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视角认识对待文化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正是有了文化自信,我们党才始终坚定地引领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关系密切,本文从历史的视野对乡村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与路径进行了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文化自觉思想为乡村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农民公民文化的培育和乡村文化个性的坚守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农民主体意识与文化运行机制的良性互动、外部扶持输送与内部挖掘孵育的多维推进、农民自我管理与制度规范引导的协同保障是乡村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始终面临着文化危机。为应对文化危机的挑战,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使我们初步找回了文化上的自信,但至少还有三个问题需要反思。如何在反思中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则提出了四个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传统文明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历史自信、在创新发展中重塑历史自信,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是激活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确证。开创文明自信的新篇章,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发扬先进文明,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中华文明开阔的世界意识。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相结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从不同维度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规划,而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东北乡村文化是游牧、农耕和殖民文化的融合模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素,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观察,缺乏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近些年东北经济整体下滑,人口外流严重,东北乡村发展停滞不前,不利于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通过对东北区域文化特点、乡村发展缓慢、乡村治理行政化和乡村教育薄弱几方面深入分析,得出东北乡村文化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结合东北实际,提出发展乡村经济、扩大主流宣传、提高乡村教育和改变乡村治理模式等对策,以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完成对东北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政协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建设人民政协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精神为内核,突出团结民主主题,以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克服自身建设中不自觉不可持续的缺憾,进而真正在文史文化建设上体现自信、实现自强。加强政协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文史基础工作,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发挥政协文史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政协文化建设,还应该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凝聚各方智慧,发挥人民政协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厦门市政协文史委在文史基础工作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侧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广博的内容,也为厦门文化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近几年来厦门市政协把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厦门特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任务,开展调研和协商议政,有力地促进了厦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良教授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困境,提出构建“实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