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俐晖 《理论建设》2020,36(1):88-93
妇女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行文本解读,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核心,即劳动分工这把钥匙。理论文本上的深入剖析对思考现实社会中的妇女解放命题具有重要启示:妇女解放需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以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为基础;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实现经济独立,是提升自身地位的前提;在当前社会进步已为妇女解放提供社会土壤的基础上,观念意识的变革重塑对妇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中始终围绕着的核心命题。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为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解放,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阶级立场、理论动因及其运思路径存在针锋相对的差异性。在历史观领域,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惯有的思辨的阐释范式具有不相容的内在矛盾性。以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三重人学维度为出发点,可以明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下简称《形态》)以资本逻辑、统治阶级的私欲动机、历史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为切入点,从而展开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本质的全面批判,有助于更有效地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共产主义也是个体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系统而成熟地阐述了其共产主义思想。从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具体内容、地位作用及其对现实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探究,意在凸显《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以分工为线索的发现从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追问异化何以生成开始,到唯物史观诞生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作为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得到全面地阐述。  相似文献   

5.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凡跃 《探索》2005,1(3):84-8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体思想的重要著作。书中关于个体的存在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关于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关于分工与个体的自主性及其发展等思想展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个体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第一次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了系统阐述。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意识形态范畴,到目前已经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要搞清楚意识形态这个经典概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就必须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的主要文献支撑,以阐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三个最基本层次,虚假的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四个本质特征:阶级性、实践性、继承性和独立性。进而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才是研究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4,(5)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着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谈需要,指出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形成。从需要与物质生产,需要与社会交往,需要与分工,需要与大工业及其所创造的世界市场和开创的世界历史等四个方面确证了"需要"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促进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理路。科学把握需要的结构和多层面性,深入分析我国需要的现实状况,协调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共圆"中国梦"至关重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工”范畴,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书理论构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相对于他们的任何一部著作都更集中、完整地阐述了分工的社会历史作用。一、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劳动的历史,而分工是劳动的重要形式。分工作为劳动过程的重要形式,构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要通过吸收以往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及有关世界历史的思想的有益精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批判性地建构出独具特色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成为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对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应对经济全球化等诸多问题都具有启发式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简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建的思想来源,着重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而以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眼光观察当代中国发展与世界潮流的关系,以整体性思维的方法考查中国如何进一步融入世界,从而展现出马克思新世界历史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著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于1846年,出版于1932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这标志着意识形态开始成为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真正的哲学命题,此外还把其作为科学的理论来阐述。但若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有一个详尽的把握却是较为困难的,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代,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万象面前,意识形态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意识形态不但没有如前一些学者所作的探索结果——终结,反而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与角逐中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更加活跃且复杂,更加令人难以把握。为顺应当前历史发展,针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与困境,要利用好当前国内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机遇,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去结合我国的实际,为推进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进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研读,从基本阐释、深层内涵、实现条件和途径以及时代价值四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剖析,以求对当今时代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该文本自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全文发表以来至今,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热点所在。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该文本特别是其中"费尔巴哈"章这一残篇的编排与考据工作,同时引发人们进一步研究该文本内蕴的哲学主题,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文本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俄罗斯学者巴加图里亚多年前曾提出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名编排方案,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这个角度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前者,国内学者已耳熟能详,而后者同样是巴加图里亚的关注重点,本文着力发掘巴加图利亚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解读,从中探求对当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显现了丰富的幸福观思想,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劳动者幸福的深切关注。幸福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生活状态。在以往的社会历史中,由于劳动的不自由,分工和私有制构成了幸福的障碍,导致了劳动者悲惨不幸的生活。只有在未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劳动的自发性和被迫性,实现劳动的自觉和自由,劳动者也才能真正实现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其中对“现实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论述,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交往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交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首次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今天,我们重温"交往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为主题召开2016年年会,与会代表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学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聚集了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是一次国内学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认真检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分工范畴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晶 《唯实》2008,(7):29-3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重要活动——生产入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工”范畴是《费尔巴哈》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对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形式、分工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分工是产生异化的根源,要实现人类解放只有消灭分工,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找到了现实之路。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消除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琪  刘勋斋 《世纪桥》2007,(8):65-6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论述了交往理论,科学地规定了交往的内涵,广泛阐述了人的各种交往活动,并深刻揭示出交往及其历史发展与社会结构、人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著作间、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著作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间以及与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间存在明显的互文性特征。这种互文性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既对前人文本进行了批判吸收,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中得以发展,还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得以阐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建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