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治秀 《北京观察》2013,(10):76-79
“瑞草芳华”是刘海粟大师为瑞芳老师题写的条幅.装裱后一直挂在瑞芳老师家客厅正中的墙上。”瑞草芳华”这四个大字是对瑞芳老师光辉一生真实贴切的写照。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赤日炎炎的夏日,我又相约拜访了奇忠义先生,在老先生的家里,我们摇扇长谈了一个上午。老人家退休前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奇忠义先生的退休生活恬淡平静,自在充实,他正在充分享用属于自己支配的黄金时光。这是一个简朴而雅致的会客厅,客厅正面迎门是一套当地产的榆木四花紫漆沙发,茶几上搁着几种近期报纸和一只放大镜,当地一盆君子兰和一盆文竹,三面墙壁上悬挂着奇忠义先生与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四帧珍贵的合影用片。我问正面墙上老人家与江泽民迫走边交谈的照片摄…  相似文献   

3.
在福州于山顶环境幽雅的福州画院,我们访问了七十三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沈觐寿老先生。在画室里,陈列着沈老的褚体条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字字刚健含婀娜,端庄杂流丽,显示了老书法家妙笔生辉的功力和锲而不舍的苦练精神。  相似文献   

4.
我觉得我一定是个幸运儿,虽然看不见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却一直被温暖和爱包容着.最令我引以为傲的是我有幸"见过"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这三次难得的"见面",让我铭记一生,心中的光也化作一团团似锦的繁花在悄然绽放,不断鼓舞和推动着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再努力、更努力一些.  相似文献   

5.
登上一栋普通的居民楼三楼推开屋门,周有光老先生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连声说“欢迎!欢迎!”我们赶忙走到老先生面前同他热烈握手.老先生带着歉意的口吻说:“现在站起来困难了.”老先生有了谈兴,一发不可收.我们之间的对话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正题 尚:周老,我今天真的是亲身体验到了您对盲人是多么热情,多么的平易近人.同时我也知道您对盲文也很内行.能不能先请您就这两点谈谈自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天。的岛荣归在眼前。寻祖国完壁学先贤。注;作者陈明卿(号;蓬莱山人)老先生是旅居日本东京的爱国台胞,长期来拥护祖国统~,在来京台胞中很有影响。1996年底,全国台联会长张克辉率团访问东京的台胞。侨胞时,陈老先生以此词相赠。一词中“天”指天意、大势;“跟岛”指台湾;“荣归”指祖国统一;“寻”’指追求。这首词表达了陈老先生盼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心情。十六字令·赠张克辉先生@陈明卿!日本  相似文献   

7.
巧遇“哲人科学家”张香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概是1993年秋 ,我意外地接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一位老先生(恕我记不得他的名字了)的电话。他告诉我 ,他有个熟人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退休老干部。该人近日找他 ,说外地有位读者 ,对我的文章和思想十分感兴趣 ,拟最近来京 ,很想拜访我。这位老先生还说 ,他的熟人再三央求他 ,希望我务必抽时间见那位读者一面。老先生提及的文章是《哲人科学家研究问答———李醒民教授访谈录》 ,发表在上海《世界科学》杂志1993年第10期上。该文由我两年前发表在长沙《求索》杂志(1990年第5期)的一篇论文改写而成 ,论文原…  相似文献   

8.
30年前,我下乡到黑龙江的北安地区,属建设兵团一师。雪原莽莽,林海苍苍,收工回来,躺在暖烘烘的火炕上面,唯一的乐趣便是读书。那个时候,大家读得最多的书是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对于我来说,最为难忘的是我用高中化学课本的知识,造出了林海雪原中的第一张纸。每年连队纸的消耗量相当大,冬天要用纸糊窗户,秋天要用纸包蚕种。由于纸的缺少,甚至影响了战备和生产。有一次在休息时,天上飘着雪花,我们燃起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取暖,说说笑笑,又扯到了纸。我们连离最近的团部小卖店也有120多里路,来回一次很不容易。大雪下了10多天,连手纸也快用光…  相似文献   

9.
在禾苗抽青、柳芽冒绿的时候,我来到江南文化古城绍兴.第一件事就是参观鲁迅纪念馆.没有想到,在参观鲁迅纪念馆的过程中,一框七律的条幅却牵动了我另一番情思.这框条幅,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年)临死前写的一首题为《示儿》的诗.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他一生有不少时间生活在绍兴一带,其中沈园是他经常去游览吟诗的地方.现在沈园怎样了?我参观鲁迅纪念馆后,便迫不及待地又向沈园走去.  相似文献   

10.
雨后放晴的春日西子湖,显得分外娇艳.一天上午,我在湖畔学士坊的一幢中式楼宇中,访问了"五四"时期第一代女作家陈学昭女士.去前未及联系,当她知道我这不速之客来自首都北京,便热情地把我请进那间卧室兼工作室的房间.在床头的墙上,悬挂着当代文学巨匠茅盾一九八○年三月亲自书赠给她的条幅,上面写着一首题为《读稼轩集》的七律.条幅斜对面挂着一块红底玻璃镜框,是浙江省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17,(2)
正一位热情好客的长者2015年我曾在《黄埔》杂志上发表《殷显政的黄埔人生》一文,不久之后,收到杂志社转来的一封信件。来信者是《黄埔》杂志忠实读者、黄埔21期毕业生、现任四川凉山州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的刘志祯(刘中心)老先生,因我文章中记述了殷老在鲁干班的一段经历,与他颇有相似之处,引起了他的共鸣。此后一年之中,我一直与刘老先生保持着书信往来,大致了解了他非同寻常的黄埔经  相似文献   

12.
感恩的心     
正有时候,我喜欢哼一哼欧阳菲菲《感恩的心》,主要是喜欢歌词:"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当然,我更喜欢歌名——《感恩的心》。西方有一个感恩节,这一天,无论天南海北工作的还是流浪的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在父母周围,吃着火鸡、南瓜馅饼和红梅果酱,向父母倾诉着感恩的话语,自然是有欢笑、有眼泪、其乐融融。我想起了国人,想起了我,想起了我们。如今,我们很时尚地过起了洋人的节日,在情人节里  相似文献   

13.
漫谈读书     
潘琦 《当代广西》2007,(18):52-52
那晚看央视《艺术人生》“走近金庸”专辑,节目将结束时,主持人问金庸老先生最后有什么话要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金老先生不假思索地说:“我希望大家能抽时间多读些书,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解除万般忧愁和许多烦恼……”老先生的几句话讲得很平实、平常,但很深刻,可谓语重心长。  相似文献   

14.
让不让孩子当警察,不代表着职业价值判断的优劣和职业选择上的高低。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做什么不是重要的,怎么做才是重要的。所以,如果做了警察,就努力去做个好警察;如果做了门童,就努力去做优秀的门童。先讲个故事,据说是关于于右任老先生的。老先生晚年留了大把的胡子,是个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条幅     
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却爱好书画,他送给我的条幅字迹遒劲潇洒,内涵深邃显见,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那年我高中毕业回村担任了大队干部,分管治保和民调工作,父亲郑重其事地把我领到西厢房里,指着正面墙上的条幅说:“你哥当村干部时,这是我给他题写的,现在你大小是个村干部,我把这个条幅送给你。”   条幅上书:花开能有几日红,为人一世要公平。   我明白父亲的意思,恭恭敬敬地说:我一定照父亲写的去做。   父亲接着讲了条幅的来历和背景。解放初期的那年腊月,父亲应朋友之约去南山狩猎,不料刚到朋友家就被人抓起来。原…  相似文献   

16.
题记:5月29日,马万祺老先生溘然长逝。《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社约我写—篇回忆马万祺老先生的文章。以我的资历和经历实难胜任,因而惴惴不安。虽然。我自1986年即在中央统战部三局从事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有缘结识马老先生,在澳门任中联办协调部副部长工作三年又常接触马老先生,但是对马老先生生平和患人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遂向我的老领导、老同事们求助,所以,这篇文章也是我们共同的回忆和纪念。  相似文献   

17.
从女军官到女警官西亮人这一生总仿佛暗中有一只手在操纵着似的,回想起来实在是很奇妙,也很无奈。18岁那年,我穿上草绿色军装。两年后,军官队伍里,便多了一名女军官。18年后,脱下戎装的我,竟鬼使神差地又穿上了橄榄绿。弹指10年过去了。几番比较,几番思索,...  相似文献   

18.
王晓波 《台声》2006,(10):22-23
在2000年底,日本出版了一本畅销漫画书,书名叫《台湾论》,著者是日本右翼人士小林善纪,他在书中大肆鼓吹日本军国主义,歌颂日本对台的殖民统治,称日本的殖民统治是“最有良心的统治”,甚至称抗日义勇军是“流氓”“、土匪”。《台湾论》的内容是小林善纪在台湾访问的一些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接受“皇民化”的老台湾人,如李登辉、许文龙、金美龄等人。次年初,《台湾论》的中译本在台发行,有一天,我突然接到林宪老先生的电话,说有事要来台大看我。林老已年高八旬,爬上哲学系馆三楼来看我。原来是他对《台湾论》有意见,要我把他老人家的意见发表出…  相似文献   

19.
在春节前的一次采访中,有位老先生的话让笔者深受触动。 这位老先生是已退休多年的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自己不幸瘫痪,行动不便,必须与轮椅相伴,老伴儿又得了青光眼,视力不好,子女也不在身边,老两口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但说起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老先生却很知足、很达观。老先生说,多年来,社会方方面面给了自己很多关爱,比如他所在街道的卫生服务中心,从2005年至今,先后有4位医生、2位领导始终和他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  相似文献   

20.
马跃明 《今日浙江》2012,(15):16-17
没有风叶的电风扇、雨淋日晒不褪色的纺织品、节能环保的建筑膜……在近几年的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上,上千家浙江企业智能化、新科技的元素随处可见。一届比一届多的浙江“智造”产品,让许多国内外采购商刮目相看。连续多届参加博览会的日本木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采购经理木下义次说,印象中浙江外贸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可短短几年,产品档次、科技含量上去了,更具市场竞争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