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鉴定人出庭率长期低下的情况下,面对出庭,鉴定人如何缓解情绪紧张;如何克服内行与外行就专业问题交流的障碍,对鉴定意见进行阐释,对错误的发问进行反驳;如何科学应对被质证证实的鉴定瑕疵和错误?诸如此类,涉及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技巧,关乎作证的效果。在鉴定人为控方作证的语境下,研究和掌握出庭作证技巧,提高出庭作证的能力水平,充分实现法庭对鉴定意见质证的功能,这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刑诉法规定公安机关鉴定人接到法院出庭通知后,必须出庭接受质证。然而,由于相关出庭作证的配套制度的修正滞后,导致公安机关鉴定人仍然不愿意或者找理由不出庭。本文在分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有关鉴定人出庭的制度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公安机关鉴定人出庭作证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虽然对鉴定人出庭作证有明文规定,但实际生活中的法与写在纸面上的法尚有很大距离。在审判实践中,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的情况却不尽人意,进而影响到法庭庭审质证的正常进行,导致有些案件久拖不决,甚至引发当事人以鉴定结论为由长期上访或缠诉。这种情况已严重制约了法庭庭审功能的发挥和诉讼任务的实现,同时,对人民法院审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拟就我国鉴定人出庭的现状及其原因做一分析,供同行们参考。一、鉴定人出庭的现状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调研发现,鉴定人出庭参加质询的比例非常低,尤其是公、检、法机关…  相似文献   

4.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设立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并将最终决定权赋予了法院。在此过程中,法官判断被申请人是否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关键证据是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而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则是确保鉴定意见客观、公正和准确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鉴定人自愿出庭率极低的问题,应规定强制鉴定人出庭作证义务。  相似文献   

5.
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关系到当事人的质证权的实现,对于案件真相的查明和判决的公正性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的鉴定人出庭制度应做如下改进:明确鉴定人出庭限于"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完善鉴定人拒绝出庭的制裁措施;建立相应的鉴定人保障制度消除鉴定人出庭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6.
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对鉴定人出庭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较好地体现了司法公正的理念,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相一致。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和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是当前侦查、审判等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法律规定和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作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措施,以期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和仲裁法皆把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鉴定人是鉴定结论产生的主体,必然受到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的规范,而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在我国当前的诉讼模式下,诉讼证据依靠两个屏障加以过滤:其一,当事人、鉴定人出庭质证参与诉讼;其二,由法官的采证、法官的内心确信而形成。所以鉴定人出庭出具作为证据的司法鉴定结论,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和法官的询问,这是鉴定程序的最后阶段,也是鉴定结论能否升华为诉讼证据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法庭对鉴定结论的采信。鉴于此,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十分必要和必须进行规范。当前,鉴定人出庭甚少,该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证人出庭作证是审查证人证言的需要,是司法礼仪的需要,是被诉方行使质证权的需要。但在我国由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相关法律规范有缺漏,司法人员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足,刑事证人不出庭成为常态,出庭率极低。因此,必须对法律作出一系列修改,使证人的权利义务趋于平衡,为证人出庭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让证人走向法庭。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诉讼中鉴定人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 ,而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鉴定人不出庭的现象。本文基于对鉴定人不出庭原因、后果的多维度分析 ,在借鉴比较法上的考察成果后 ,提出了完善中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人出庭率低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普遍现象。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借鉴国外立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