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兰 《国际观察》2016,(4):42-56
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重大缺陷,无论从法理还是实践的视角看,都存在不公平性。南海争端的核心是领土主权争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不适用于主权和领土争议,因此也就不适用于南海争端的处理。菲律宾对中国提出南海仲裁案的背后推手是美日等国。基于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为了解决南海争端,中国采取外交谈判优先的战略,美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外采取了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海洋威慑战略,日本则实行国际干预架构下的海洋同盟战略。采取上述不同战略的根本实质在于中美日三国围绕南海展开的海权博弈。中国应倡导南海海洋治理的两个创新性理念:以法治海、以海治海。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南海主权研究的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1995年以来南海发生的几次主要事件,由此说明,进入21世纪后,南海主权争议的突出问题将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南海疆域研究将出现新动向,即在继续从事历史主权研究的基础上,把着重点转向以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研究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域划界问题。  相似文献   

3.
越南通过《越南海洋法》规定其对岛屿、群岛和海域的权利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目的。越南在应用和解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进程中,用灵活方式完成部分海域划界,和尚存重叠管辖海域的国家或完成海域划界的国家对相关资源进行了联合开发,但其"极端"基线因明显的法理性缺失遭至诟病。越南反对中国关于九段线的主张和在九段线内行使权利的行为,双方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否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个问题上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樊文光 《亚非纵横》2016,(4):57-68,123,124
中国如何在南海主张不受《海洋法公约》调整的历史性权利,同时又受《公约》尊重,这是一大难题。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是中国南海权利主张本身存在两个缺陷:第一,试图以单一的历史性权利规则主张涵盖整个南海海域的权利,未能解决与《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的冲突。第二,以《海洋法公约》之外的法源主张区别于《公约》的历史性权利,但海洋权利内容又是《公约》框架内的事项,由此又落入《公约》的调整范围。对历史性权利的法源、性质和内容的阐明是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的症结所在,只有对此作出有别于《公约》权利的主张,才能落入《公约》序言"未予以规定的事项,应继续以一般国际法的规则和原则为准据"的条款中,以此排除《公约》的适用。本文试图对历史性权利做全面解读,以此证实历史性权利是区别于《公约》权利的体系,不受《公约》调整;其次,试图处理历史性权利与《公约》权利的并存关系,以此证实历史性权利受《公约》尊重。  相似文献   

5.
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的最终裁决否定了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就管辖权而言,仲裁庭的管辖权缺乏依据,因为其裁决不仅以对中国历史性权利主张性质错误的认定为基础,而且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的解释和适用存在问题。就实体事项而言,仲裁庭选择以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11条有关规则为起点,其分析框架缺乏坚实的法理基础,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条款和相关国际司法和仲裁实践的解释,有失偏颇,结论荒谬,不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解释的规则。仲裁庭对中国历史性权利证据采用双重标准,忽视了中国渔民发现、开发、利用南海岛礁的行为与有关海域的开发和利用行为密不可分,从而歪曲和否定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主张。仲裁庭上述裁决预设立场,偏袒菲律宾,显失公平,既不合法,又无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的问题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国南海疆域研究中的“9条断续线”法律地位问题、海洋法公约执行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有关“行为准则”、“共同开发”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南海行为准则》制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学界对准则问题的基本认知,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国内学界开展进一步的对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在行为准则制定工作久拖不决的情况下,部分学者倡议的先行尝试制定岛屿规则、专属经济区行为规则等"准则单行本"或绕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另行创制《南中国海海洋法公约》等新观点尤其值得国内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闫岩 《国际问题研究》2022,(2):132-152+158
美国海岸警卫队通过随船观察员项目与全球60多个国家开展了海上执法合作。作为美国追求其自身海洋利益的重要工具,“随船观察员协议”使沿岸国向美国让渡其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部分管辖权,成为美国开展全球综合性海上执法合作的法律基础。然而该协议并未充分尊重沿岸国的主权平等,也并不适用于存在海洋权利主张重叠的争议海域。美国既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也非南海沿岸国,若与菲律宾、越南等南海争议当事国通过签署“随船观察员协议”的方式开展联合海上执法活动,将成为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菲律宾、越南等国纷纷援引国际法,对南海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诉求。本文将这些国家的领土主张置于国际法框架下,并指出其在国际法适用上出现的重大误区:未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原则划定领海基线,从而曲解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概念;以个别概念否定中国对南海拥有的历史性权利,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尊重历史性权利的精神;片面解读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关于领土取得的原则,为自己的非法行为寻找借口。  相似文献   

10.
《南海行为准则》是规范南海地区秩序、管控南海危机的重要文件,但是其法律定位及其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关系仍未明确,这不仅不利于《准则》后续磋商的顺利进行,而且埋下了未来《准则》被滥用或具体作用被削减的隐患。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执行情况以及目前的南海局势判断,《准则》的法律定位应该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条约。《准则》和《公约》之间关系密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准则》和《公约》存在着条约冲突风险,《准则》若违反了《公约》所体现的强行法,整个将归于无效;《准则》若违反了《公约》所体现的强行法以外的其他义务,其缔约方将承担相应的国家责任;《准则》未违反《公约》义务而做出与《公约》不同的安排,其优先于《公约》适用。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是缓和争端方矛盾的最佳途径,它能给予各方充分的时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并能为海洋边界的最终划定奠定良好的基础。南海争端涉及六国七方,其划界争议的解决尤为复杂。近年来,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但这些临时安排存在可操作性差、约束力弱、合作层次低等弊端。未来我国在与南海争端方签订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时,应努力克服上述弊端,使其价值能真正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南海领土争端非常复杂,与海上优势和领土主张有关的新利益和竞争背后存在战略动机。虽然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过去十年间南海保持着相对和平,但是复现的争议及潜在的冲突升级除了凸显各声索国之间的角力外,更反映了南海问题正在由资源领土之争上升演变为中美两国的地缘战略博弈。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的互动,特别是两军愈发频繁的海空相遇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或事故,因此中美两国发展新型双边军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中美两国在南海附近的相遇存在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同时,美国的亚太同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美的双边军事交流。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了中美双边军事关系的低互动性以及两国战略互信的缺失。考虑到南海作为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其潜在的海洋资源以及未解决的领土争端,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不断出现的安全挑战并且建立管理危机的机制,这对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都有重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国家之间长期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问题。近年来,南海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文章分析了南海问题的最新发展趋势,探究其未来走向,认为应该采取一种综合性的危机管理与预防机制,通过加强在能源、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功能性合作,建立互信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达成有约束力的规范性安排,以寻求最终解决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主权争端的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叙述了我国南沙群岛岛礁被周边国家占据的现状,以及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与自然资源,并分析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南沙主权争端的影响,论述了当前南沙主权争端复杂化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冷战时期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期间,南中国海地区成为两大阵营、美苏争霸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美国对苏、对华遏制的重点地域之一。南中国海争端虽然凸显于20世纪70年代,但在50年代就已出现,因而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的遏制战略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南中国海主权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是美国逐渐形成对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立场、政策的起点和基础。本文拟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南中国海争端的立场和政策作一探讨,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冷战后美国大力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深层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17.
南海争端与东南亚国家的扩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明辉 《南洋问题研究》2006,17(4):35-42,52
南海诸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南海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可能蕴藏的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倍受亚太各国关注。最近一些年来,有关南海诸岛及海域的争端不断,东南亚国家由此加紧了军备竞赛,明显扩军,联合军事演习不断,这进一步使南海局势复杂化,将对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应密切关注东南亚国家的军备动向,加强我国海空军的现代化建设,坚决捍卫我国在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主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泰国本身并非南海主权申索国,但试图在南海问题上扮演协调者的角色。泰国官方对南海争端给予极高的关注度。本文试从泰国主流媒体近两年所刊载的泰国官方对南海争端的表态,尤其是总理和各部首脑的发言,对泰国政府在南海争端中的基本立场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9.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China has ample proof to claim sovereignty over the Xisha Islands(the Paracel Islands)and Nansha Islands(the Spratly Islands)while the claims of certa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do not hold any water.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have their origins in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signed in 1951,the result of intervention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in regional affairs.Even today,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discarded its Cold War mentality and continues to interve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The only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ttitude is that it has changed its pretext for intervention from "containing Communist expansion" in the past to "preserving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20.
南海共同开发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南海争端愈演愈烈,共同开发停滞不前。但毋庸置疑,若以和平手段解决南海争端,那么共同开发就必定会作为一项重要的过渡性争端解决措施而被各当事国所采用。南海泰国湾地区共同开发案的制度设计,能够为南海主海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空间节点实施共同开发提供法律框架范本。为此,本文选取“马来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两个业已实施的共同开发案例,分析其管理机构与模式、合同制度、费用分摊与收益分享机制、管辖权及其冲突之解决、争端解决方式等法律制度层面的问题,以期未雨绸缪,对我国未来在南海构建行之有效的共同开发机制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