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开展新农村建设要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开发劳动力市场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要更多地通过经济信息、经济政策、经济杠杆逐步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的需求。把农产品推向市场相对容易些,而要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则难度较大。这方面的主要难点是面临经常变化的广阔的市场,农户如何选择生产经营项目?农户的小生产与市场大需求如何衔接?如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正确认识 ,引导劳动力走向市场 ,消除妨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种种障碍 ,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 ,使劳动力市场不断发育和完善 ,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劳动力走向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劳动力走向市场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事实 ,但是 ,农村劳动力要真正完全走向市场 ,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1 .自身素质制约。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现资金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重新组合,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这就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重要条件。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和自组织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需要健全组织系统,建立组织间的沟通、协调与衔接机制,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的出现并未能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实质,且它的触动范围有限,但它毕竟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近期的一些变化,这些细微变化有可能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引致我国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转移的重大改变。民工荒的成因主要是技能劳动力供求失衡和相对劳动力市场紧张,民工荒的出现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转移,不再是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转移,而是一个在劳动力乡城交互流动过程中逐渐实现城市就业转移的帕累托改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配套体系尚处于一种缺失状态,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因此,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务工环境,合理、有序地组织劳务输出,并尽可能地为农民工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就成为当前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中之重.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希望能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转移是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问题,它不仅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城乡壁垒,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然而,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仍然严重存在。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从而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正确认识,引导劳动力走向市场,消除妨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种种障碍,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不断发育和完善,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滑县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强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突破口,进而逐步发展为转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和以劳动力输出为纽带引进资金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劳务经济之路,大大促进了滑县经济的整体发展.滑县在探索我省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方面的许多经验,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值得总结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测算 ,1985年~ 2 0 0 1年 ,金堂县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 15 0万人次 ,平均每年转移9 4万人次 ;16年累计创收 5 2亿元 ,平均每年创收 3 2 5亿元。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和大量资金、技术的回流 ,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 ,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 ,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极大地促进了金堂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一、金堂农村劳动力及其劳务输出的现状金堂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从第五次…  相似文献   

12.
政策信息     
本溪市积极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一是兴办加工、储藏、流通服务实体,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提供收集原料、产品加工、技术指导、销售出口等一系列的有效服务。目前全市有30%以上的村建立了合作性的村级产销衔接服务组织,不仅富裕了农民,也壮大了集体经济。二是农村供销合作社借助点多、面广、营销渠道长、有储运能力等优势,扶持农民发展林副产品、中草药材、食用菌、山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低迷,面临为升学服务还是面向就业、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还是就地转化、培养农民子弟还是农民本身等多重困境。按照新时期国家的战略规划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调整办学路向,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为本,通过创办有农村特色的职业学校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与其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推广,通过与城市职业教育构建联动体系对农民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相似文献   

14.
城乡分割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多层分割中最突出的问题,不仅导致我国城乡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影响就业难题的解决和经济快速发展,而且阻碍了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制约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即在加快健全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同时,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创建有利于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新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他们也直接或间接地经营着第一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地增加,致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参加工作。而广大农村地区是否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还有相当多劳动力资源剩余,是否我国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的边缘化状态,这些都需要搜集资料、判断、推理、研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鼓励农村家庭立足自身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状况,以市场为导向,标准化生产,专门从事适度规模农业,能够更好地面向市场,把规模生产和家庭生产结合起来,通过特色出效益,规模出效益,科技出效益,标准出效益,是丘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国家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现阶段非农产业和农村市场成为农民除第一产业之外的收入增长点,政府实施的税费改革及各项支农惠农措施也从政策方面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但仍存在诸多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制约了农民增收.作为各级政府,在农民增收方面,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引导措施,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落实惠民政策,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投入,实施城乡统筹战略.  相似文献   

18.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劳动力市场发展和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要构建以目标责任、市场建设、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的又一贡献,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界,围绕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性问题说法不一。本文试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从社会产品的分配以及个人消费等方面,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性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中尊重劳动力价值规律的重要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对原流出地所带来的社会治安潜在风险正逐渐增加。农民工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带来了农村社会失范、相对剥夺感强烈等社会治安困境,解决农村劳动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社会治安调和路径的具体思路是: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城市人才反哺农村;健全农村社会应急联动机制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侧结构;鼓励回流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