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法治意识培育虽提出多年,但收效甚微.本文分析了法治意识培育出现困境的原因,并立足于社会学和现有政治体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主张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下构建相对独立的司法系统.  相似文献   

3.
司法法治的思考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证司法腐败植根的社会生活、市场环境及其表现、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司法改革近期的目标模式———司法法治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法治、法律解释与司法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矛盾和运动是法律的基本属性,正当性与确定性之间的冲突是法的矛盾、运动属性的集中体现,确定性的价值最终建立在它对正当性的服务关系基础上。立法、司法同为法发展有机链条的一部分,通过法律解释进行的创造性司法为法的运动在立法之外提供了一条平缓发展的道路。法律解释存在相对客观的标准。审判解释的禁止使得司法既过分受制,又缺乏真正有力的约束。实质意义上的司法改革必须打破立法、司法的绝对两分,赋予法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王董平 《法制与社会》2010,(11):120-121
媒体与司法是当代法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两大固素,而其本身所蕴含的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的价值更是法治社会的根本理念,本文以此为切入口,探求在法治社会中媒体与司法应有的和谐互动的关系,并结合当下中国制度层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在中国语境下媒体与司法形成紧张关系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还存在法治教育课程中网络法治教育的内容有所缺失、法治生活中大学生的法治体验不够完整、法治教育活动的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文章认为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优化网络法治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健康有序的法治生活,推动网络法治教育活动见实效。  相似文献   

7.
论公民、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民是法治国家的构成基本单位,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二者都是西方政治思想家普遍关注的现象.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和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浅析司法权威危机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在你之上,你切不可逾越这一句西方的法谚形象地阐述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作为赋予法律生命并通过裁判行为来彰显法律公正和正义的司法行为,本应该获得社会公众普遍的信赖、尊重和认同。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存在一些如当事人聚众冲击法庭、司法裁判的公信力不高,生效的裁判书执行难,令我们不得不承认:神圣的司法权威似乎危机四伏。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司法权威缺失的原因及缺失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冲突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治发展是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大国崛起等进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为化解制度创新、秩序转型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等因素之间的目标冲突,中国法治实际走上了一条政府推进型的渐进发展道路。为此,可以把中国法治发展划分为经济主导的法治建设阶段、社会建设主导的法治建设阶段,以及政治主导的法治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导的法治建设"阶段。如果从现在到2020年的中期发展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中国预计在2020年有望进入"政治主导的法治建设"阶段。同时也要看到,从现在到2020年之间的不确定因素会导致法治发展的不同前景。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喻福东 《行政与法》2010,(4):107-110
司法人性化是现代司法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它的正确实施有利于人权保护和司法公正价值目标的实现,但是司法人性化的泛化必然对司法的公正性提出挑战。司法人性化与司法公正的对立是相对的,二者存在统一的基础。加强人性化的立法、坚守法律的底线、培养司法者的人格素质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协调司法人性化与司法公正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法治国家中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对司法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具有重大意义。司法与政治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目标追求,二者保持适当距离有助于增进政治的合法性。司法相对独立于政治是司法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通过司法控制政治是现代政治规范发展的重要模式。司法无法脱离政治属性,更不可能去政治化,而应对政治作出适当回应。但绝不能把司法简单等同于政治,更不能把司法看作是政治的附庸。司法虽然承载着政治职能,但司法政治职能的有效发挥是通过相对超然于政治的司法运作机制来实现的。司法政治功能的实现必须以政治对司法的合理尊重、维护司法的应有独立地位为前提,一个淡化对司法的强制控制而注重尊重司法规律的司法,方可能实现政治目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中国:时代意义、逻辑维度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新里程碑。法治中国概念,体现出了中国政府要通过自身力量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主体独立意识和清醒的方法意识。从空间维度来说,法治中国是全方位建设中国法治的时代话语;从时间维度来说,法治中国是中国稳步渐进发展的逻辑目标。建设法治中国,要更新传统立法优先的价值理念,转向司法优先的新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的法治与司法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宗智 《法商研究》2007,24(2):58-6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转型期的法治是一种有限的法治,因此,必须尊重客观现实,以相对合理主义的方式推动法治建设。转型期的司法政策应当确立有利于成熟社会构建的规制政策与规制方法,同时还要注意与时代背景相协调。转型期的刑事司法应该是政策指导型刑事司法,而不是法规中心型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15.
司法制度是整个国家上层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为保证法律实施而制定的制度,包括司法机关的设置及其任务、司法机关的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原则及工作制度等。目前我国司法制度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完善我国司法制度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和支持,即在社会主义法治视角下思考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司法改革与程序意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司法是以程序为核心的,又由于司法改革所追求的不只是司法结果的公正,更是司法过程本身的公正,因而,司法改革在实质上是程序的改革。然而,如果支配着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的程序价值观是有待批判、变革的话,则程序的改革就不只是细节性安排或技术性变化。该文通过对三大诉讼法程序设计的分析,指出程序意识变革的先导性意义,并在目的与手段、权利与权力、法治与人治、共性与个性等关涉程序的一系列关系中,对要变革和塑造的程序价值观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法律解释与法治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法律解释对于正确实施法律和弥补立法粗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现行法律解释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均与法治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法律解释的法律依据的规范性程度差;在法律解释主体方面存在立法解释和检察解释,行政解释权过大等。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是建设中国法治的思想和观念基础,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中国法治的实现意义重大。本文指出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培养中国当代公民的公民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靠一部分精英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公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司法是“卡迪司法”,台湾的张伟仁教授认为韦伯关于“卡迪司法”的命题并无确据,中国传统司法不属于“卡迪司法”的类型。本文认为“卡迪司法”的命题成立,中国传统司法基本上属于“卡迪司法”。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的司法制度与观念,涉及如何把握法律的中西古今之维问题,也涉及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方向问题。当代中国法治应划分为三个维度,民生、民权和民心,它们分别与经济系统、政治领域和中国文化相对应,前两者是古今问题,重在现代的制度建构;后者主要是中西问题,重在复兴具有普遍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市场经济、民主宪政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将是中国法治现代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