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1989,(2)
1976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两颗巨星陨落。这两位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同志、朋友的深厚感情,在晚年更加感人至深。1971年以后,毛主席明显苍老,每年开春和入冬总要生病。1972年1月,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特别是“九一三事件”后。患病后的毛泽东,动作显得有些迟缓,神情也滞钝,常常坐在凹陷的沙发里,缄默着,目光忧郁……他的病一直对外界保密,一般人也无从知道主席究竟生了什么病。此时的毛泽东不再神采奕奕、满面红光了,陈长江作为贴身人难以接受这突变的严酷现实,就像看着一座巍峨的山在眼前塌方、崩落、流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名字永远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在中国革命的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胜利。毛泽东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位伟人。但作为一位伟大人物,毛泽东到晚年为什么会犯下发动“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错误呢?这实在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对于伟人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同时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在一生的后期,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误不小,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页)毛泽东的晚年多被诟病,除过1957年搞反右运动、1958年搞大跃进外,批评者主要指责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极“左”思潮的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据此有些人便不负责任地指责毛泽东就会抓阶级斗争,搞政治排除异己,搞建设不懂经济,等等,个别人甚至著文对毛泽东进行无耻诽谤和人身攻击我刊组约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先生的这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梳理了晚年毛泽东深邃的战略思想,发掘了毛泽东对党、国家、民族“忧患如山”的伟人情怀。这篇文章本身及其研究视角,对我们正确地学习思考历史、科学地进行中国现代史研究,都是有所启发有所裨矗的  相似文献   

5.
1966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一位黑人朝毛泽东走了过去,他拿出《毛主席语录》,请求毛泽东为他签名,而毛泽东愉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他成为自《毛主席语录》发行以来,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得到毛泽东签名本的人。  相似文献   

6.
王殊 《湘潮》2008,(3):36-38
我有幸两次见到晚年毛泽东:一次是1972年7月24日,一次是1975年10月30日。两次见晚年毛泽东,都与中国和西德的外交事务有关,都听到了他对国内外局势的看法。毛泽东那闪烁着伟人光辉的真知灼见,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7.
探求真知出神入化──晚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遗物追踪之五)夏佑新毛泽东文韬武略,既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颇具学者气质的毛泽东,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有他影响深远、旷古未有的灿烂文章和深邃思想,更有那好学不倦,探索不止的...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介绍我认识了刘少奇张文秋在抗大学习时,有一天我去杨家岭看望毛主席,一进门就看到一位面颊瘦削、高鼻梁、头发有些花白的中年人。他正在同毛主席谈话,我想退出来,毛主席见状,向我点头招手说:"来吧,进来谈谈吧。"毛主席站起来向我介绍:"这位就是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9.
<正>晚年的毛泽东体弱多病,身体状况时好时坏,因而他会见外宾的时间往往是根据身体情况临时决定的。在中南海警卫队长陈长江眼里,毛泽东一向不服输,就算受到严重的病痛折磨,他也很少在脸上流露出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接到上帝请柬"之后的接见1975年7月下旬,毛泽东在北京做过白内障手术后,虽然一只眼睛又可以看东西了,但为了保护视力,除重要文件外,平时要看的大量文件、书籍和报刊还是由身边工作人员读给他听。按毛泽东平时的习惯,除了开会和找人谈话外,他总是整天看文件、看书。看文件和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个时代,对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两位历史伟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邓小平一生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三落三起,全与毛泽东有关。他第一次被打倒是因为在江西中央苏区拥护和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当时的“左”倾中央推行的教条错误;第二次、第三次被打倒则是因为不赞成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思想和错误政策。  相似文献   

11.
我是毛泽东主席晚年的图书管理员,主要负责毛主席的读书和住地书房存书的管理等服务工作。毛泽东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读书。他老人家逝世以后,我们将他生前读过的书和他住地书房的存书进行了登记和统计,合计有近10万册。这还不算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失了的藏书。毛主席一生与书为伴、勤奋刻苦、学以致用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读书要下苦功夫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制度建党的思想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创建军队中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有关制度问题、关于改进党的领导的具体制度的问题、关于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问题。毛泽东制度建党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制度建设理论,丰富了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内容。毛泽东制度建党思想是适应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党的任务而提出来的,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要求我们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毛泽东制度建党思想,不能因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而否认其正确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晚年的重大错误,但纵观他的一生,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芒.然而,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毛泽东的晚年给予了不公正的评价.本文从政治、思想、经济、外交四个角度整理论述了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思想和决策,对于纠正毛泽东晚年问题上的认识偏差,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括了20余年来关于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的主要特点,历史回顾和系统梳理了学界对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模式的性质定位、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具体形式、形成原因、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以及历史启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利用谈判之余广泛地接触了重庆各界人士,这其中就有柳亚子先生。毛主席与柳亚子的这段交往成了我党统战史上的一段久传不衰的佳话。柳亚子称赞毛主席亲赴重庆谈判是“弥天大勇”毛泽东与柳亚子初晤,是1926年5月在广州。当时毛泽东不过30出头,而柳亚子则已近“不惑”之年。可是,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委的柳亚子一眼见到身材魁梧、带着浓重湘音的毛泽东时,就立即喜欢上了他。两人成了“忘年之交”。一起品茗叙谈,一起议论国事。柳亚子在交谈中对毛泽…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6,(1):88-89
毛泽东在延安时,每年春节都要在枣园的小礼堂请村里人吃饭。礼堂门口放着一张方桌,毛泽东站在桌旁和每个人握手。每家的家长都穿着新衣服来给毛泽东拜年。吃饭时礼堂里摆十几桌,每桌都有一位领导人作陪。毛泽东给大家敬酒,说你们都是我的老邻居,不要讲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像们家里做客。自从毛泽东说了这句话以后,每天清晨妇女们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桌椅板凳收拾好,就怕毛主席忽然来了,窑洞里不干净。怠慢了他。  相似文献   

17.
捡拾千年烟尘——毛泽东晚年诗作评述(下)陈晋一到晚年,毛泽东越来越爱读历史,爱谈历史。历史内容,除革命和建设的风风雨雨以外,当然还有整个人类历史的风风雨雨。诗人常常穿越遥远的时空,寻找切入现实的兴奋点。对一生偏好中国古代文史的毛泽东来说,晚年的诗思尤...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然而,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缺点,甚至错误。但毛主席有一个最大的长处:凡事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爱做自我批评,知错就改,从善如流,其伟大人格令人折服。开国后一个星期,毛泽东向警卫员连续道歉三次,就是一则动人佳话。  相似文献   

19.
从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1972年2月曾突然出现休克,经抢救方脱离险境。此后,毛主席身体状况一直堪忧。 1972年10月的一天,江青忽然来见毛泽东,毛主席对秘书张玉凤说“她要来就让她来吧!” 在江青走后,毛泽东气喘吁吁地对张玉凤说:“她看我身体不行了,为自己准备后路,要分我的遗产稿费了。” 过了两天,主席叫张玉凤到会计室取了三万元,送给江青。三万元,在那个年代,可谓天文数字,但江青看了以后,却说:“小张,3万元对你们来说,不算少了,对我来说是不够开销的。”随后列举了一大堆开销项目。1975年7月,江青给张玉凤写条子说:“请在主席暇  相似文献   

20.
抗美援越战争已经过去了30多年,当年的当事人多已作古,我们或许应该可以比较冷静地从客观历史的角度,探讨毛泽东晚年如何进行这场“抗美援越”斗争。而我们现在也只能靠现有的极其有限的中文资料,和大量的英文资料来勾勒出一幅毛泽东晚年领导“抗美援越”的宏伟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