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科学论"与"唯生态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自然理念。埃伦费尔德对"唯科学论"的"力量假设"和"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假设"的证伪以及在此理论批判基础上提出的自然保护方案,虽然不能完全归结为"唯生态论"的,但其"埃伦费尔德定律"和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全盘否定以及苍白无力的生活哲学,却总使这一自然保护方案流露出浓厚的生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正>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学家都主张深化结构调整。有的学者如吴敬琏,主张让市场主导调三次产业的结构,走美欧东亚过去三十年走过的"去工业化"老路。林毅夫则提议由经济外交主导,调过剩产能的出路。对于这两条道路,应该予以批判。回顾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曲折,有两个教训应当吸取:一是一种倾向否定另一种倾向,缺乏历史和全球的视野。例如,启蒙运动一切以西方为标准,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学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全盘否定西方的市场经济。二是盲目引  相似文献   

3.
会议就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及社会主义生产价格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基本观点如下:(一)关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大家一致认为,正如《决定》指出,这二者是统一的。但在理解上仍有分歧,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有的同志提出,过去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有两种倾向,一种侧重于社会主义本质方面,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可称计划经济论。而对它的具体内容和确切含义缺乏深入研究;另一种侧重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方面,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可称商品经济论。这种观点往往只强调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存在,而对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的特征缺乏具体分析。《决定》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  相似文献   

4.
在“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相继遭到批判之后,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两种理论的成因进行了广泛的探求。事实上,这两种理论都渊源于马列的不断革命论,它反映了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马列不断革命论的基本认识。它的产生和被扬弃,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如何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过程和中国革命垣论的发展过程。一、“二次革命论”与马恩的“不断革命论”所谓“二次革命论”,其主旨就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分两个阶段进行。这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基本思想。不断革命论,就是无产阶级不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首先“帮助”资产阶级完成民  相似文献   

5.
1956年,针对由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发的世界范围的反共反苏浪潮,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力挽狂澜,经过政治局集体讨论,于当年4月和12月先后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简称《一论》、《再论》),全面地、科学地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回击了帝国主义的进攻,澄清了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稳住了社会主义的阵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剧变以后,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哲学中,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本文主要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中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两个主要观点加以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错误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评卡尔&#183;波普尔的反历史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虎  赵建梅 《唯实》2001,4(8):27-31
在历史哲学中,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本文主要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中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两个主要观点加以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错误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黄世虎  赵建梅 《唯实》2001,(9):27-31
在历史哲学中,卡尔&#183;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本文主要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中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两个主要观点加以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错误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迁下的中国"农民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建社  郑百灵  谢蓬勃 《求实》2004,1(5):89-92
"农民工"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是中国社会变迁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对中国农村以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冲击,更是"三农"问题的热点话题."农民工"的产生是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社会的进步意义,它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显示出其历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师念 《党史博采》2005,(2):72-77
“新帝国论“是美国人从自身的角度对世界所作的观照,洋溢着对美国实力的高度自信和对美国利益的诉求.面对新的威胁,他们主张美国必须采取“新帝国主义“手段,来保护美国的安全,实现美国霸权下的世界稳定.“新帝国论“在美国的崛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既与美国的历史沿革和“天赋使命“、“上帝选民“的意识源流相关,又与二战后美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现实的变动相连.这种理论以“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为理论基石,对美国的大战略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是新保守派和布什政府新帝国大战略的实验场,它暴露了新帝国论的苍白.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和难解的死结,“新帝国论“的实践最终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1.
新论荟萃     
唐昌黎在《理论学刊》撰文认为,生产力首位论是马克思主义之本源。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其理论基础可概括为生产力首位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核心。20世纪的两位历史巨人——列宁和毛泽东,建立了战争与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邓  相似文献   

12.
进入80年代,原来推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到了本世纪末,市场经济似乎取得了胜利,计划经济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只是一种表层现象。从深层次分析,两种体制在相互接近,相互融合。胜败论只能说明表面现象,融合论才能揭示两种经济体制的本质。 经济体制并不等同于生产关系,但其功能与生产关系相同,那就是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推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赵子林 《实事求是》2007,198(5):22-26
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全面系统的改革观,它是一个由改革动因论、改革目的论、改革方向论、改革性质论、改革保障论、改革原则论、改革评价论共同构成的思想体系.必须站在理论体系的高度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改革理论,防止对它进行曲解和割裂.  相似文献   

14.
王保民  李霞 《新视野》2005,(4):69-71
关于我国的法律发展模式,法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即现代化模式论和本土化模式论。这两种理论分别坚持两种不同的法律观和法律发展观,在法的定义、功能、法律知识的属性,以及法律发展的历史过程、基本动力、发展途径、可资利用的主要资源等方面,其观点都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从辩证的观点看,两者在理论和方法上又各有优劣短长;从建设性的意义上看,与其说它们是对立的,毋宁说它们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5.
"二次革命论"和"两步走"是内容相近,又完全不同的两种革命战略.只有弄清楚了"二次革命论"和"两步走"的内涵,弄清楚各自的理论渊源,才能正确判断党史上的理论是非,准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才能说清楚新民主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五种社会形态说”不是马克思的原意,而是“苏联模式”的产物,其实质是“单线发展”论,不符合非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在实践上造成了严重失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造成了理论困惑,造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歪曲性认识.文明类型研究可以实现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创新,使理论更加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两种经济制度“趋同论”,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差别逐步缩小,最终将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的理论。它一出笼就被西方国家政界、理论界、新闻界广泛宣  相似文献   

18.
李育军  陈岚 《世纪桥》2010,(9):67-68,70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3年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到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发表,这个阶段主要是"合力论"内容的形成,即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从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发表到1890年写给约.布洛赫的信,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合力论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演进的分析可以发现:恩格斯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恩格斯科学主义倾向;恩格斯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都有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主义全面发展的大工业时代,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新世纪,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党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战略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时代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深刻变革论、和谐世界论、共同发展论、共担责任论及积极参与论。胡锦涛时代观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论、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论及世界历史发展道路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历史合力论思想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唯生产力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维度及路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