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长征》2014,(9):F0003-F0003
1931年至194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顽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伪满洲国统治,独立坚持14年游击战争,写下了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敌入侵史的伟大一页。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爱国进步文化的残暴打击和严密限制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而上海沦陷后文化界的各路知识分子、文化人在日伪统治下亦在劫难逃。他们在抗战中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出现不同的分化向度,有的坚持抵抗勇于承担责任,有的则妥协折中、随波逐流甚至成为汉奸文人。战时上海文化界知识分子的分化向度,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担当与逃避责任的不同选择,对后世有所警醒。  相似文献   

3.
<正>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抗战家书真实地记载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战英烈、海外侨胞及社会各阶层人民参与抗日战争过程,反映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信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正因为有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共同的目标和信仰,中华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显得更加团结、更加  相似文献   

4.
孔令波 《世纪桥》2004,(1):40-43
东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影响和直接领导下,以人民抗日武装为主体,团结群众抗日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伪满洲国统治,独立坚持14年游击战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巴彦县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奴役统治和地主阶级、日伪双重压榨剥削下,日益赤贫,民不聊生。封建土地占有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是抗日战争胜利后,  相似文献   

6.
上海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中国的重要城市。因此,上海刚解放时,社会治安情况十分复杂,反革命活动十分猖极。主要表现在:第一、间谍机构林立,匪特派系众多。长期以来,上海作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从事特工活动的重要据点,特务组织历史悠久,机构林立,派系众多。不仅有名目繁多的特务机关和庞大的间谍机构,而且拥有大批的职业特务。国民党在上海设有军统、中统、国防部二厅等特务机关,并各有相当一批匪徒充当爪牙,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也设有相应的特务间谍机构。流落在沪的日本浪人…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一个民族的振兴,在长期遭受外敌侵略压迫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获得的。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衰败,资本—帝国主义的连续不断的侵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要使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必须首先驱逐侵略中国的外国势力,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正>抗日战争该怎么打?这是抗战爆发后,全国各界普遍关心的大问题。"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等一系列关于抗日战争战略问题的文章和讲话。毛泽东认为: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其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能力强,但国小兵少、财力物力不足,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能力都不如敌人,但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毛泽东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军队,代表着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9.
由唐培吉、朱敏彦教授主编 ,几十位著名专家参与撰写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之际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由《上海抗日战争通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日军在上海的暴行与统治》、《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上海郊县武装斗争》、《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与抗日根据地》、《抗日时期的上海经济》、《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上海抗战与国际援助》等10本专著组成。全书达300余万字 ,全面地反映了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开始 ,到194…  相似文献   

10.
兵民是胜利之本 “兵民是胜利之本”,原本是毛泽东在著名军事论著《论持久战》中的一个小标题,后发展成为一句著名口号。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公开发表了《论持久战》的军事论著,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赢得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1.
连柏生,上海南汇县祝桥镇凉亭乡人,1908年生,抗日战争期间,曾因创建并领导浦东地区著名的抗日队伍———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闻名于上海郊县,被谭震林称为“浦东抗日领袖”。一、创建“保卫四中”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对上海的进攻。上海沦陷后,连柏生告别了多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独特道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时,接管好城市不但是巩固革命胜利成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顺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关键问题,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复杂而又崭新的课题。在城市接管中,接管上海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上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又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地方;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工业产值和贸易总额约占全国的一半,是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接管上海,标志着帝国主义及其蒋家王朝在中国统治的彻底…  相似文献   

13.
1、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日战争.2、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起源、过程、特点及历史影响.3、上海各社会阶层与各政治力g在抗日救亡和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变化.4、—·二八与八·一三淞沪抗战.5、日军在上海地区的暴行及统治政报.6、对伪政权及其意识形态的研究.7、列强与上海抗战.8、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抗日军事活动。9、抗战时期上海经济研究.10、抗战时期上海文化教育研究.11、抗战时期上海社会生活研究.l、日本侵华罪行与对沦陷区的统治。2、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团结、振兴.3、抗战中的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4、中国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三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其任务是主持抗日宣传工作。继之而组建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文工会”)更加出色地推动、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文学、艺术界统战工作的任务。有力地聚集了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为动员民众奋起抗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新中国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准备了干部,培育了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月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先后侵占了北平、天津和华北许多地方。随即又先后攻占上海和首都南京……  相似文献   

15.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作为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是帝国主义长期侵略中国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统治中国的重要基地之一,被我们党看做是“半壁江山”。能否迅速地接收好、管理好上海,尽快地安定民心、恢复生产,这对于有着丰富农村武装斗争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作为新生政权的代表,参加接管的山东南下干部更是首当其冲,面临着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军事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基地,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墓地,是蒋介石决心以重兵坚守的据点。因此,攻取上海有其独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是上海战役不同于其他战役的显著特点上海濒江临海,是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城市,有500多万人口,也是中国工业、商业中心。陈毅说过:“上海是个最现代化的城市,是帝国主义反动派的窝巢,是百年来发展起来的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复杂的城市”。能否完好无损地占领这个大城市,是一项极为艰巨极为复杂的任务。换句话说,攻取上海,有它独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是因为:第…  相似文献   

17.
林木 《党史博览》2007,(4):28-29
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制造了"南京事件".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实现其反革命野心,积极寻找靠山,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发动反革命政变.  相似文献   

18.
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制造了"南京事件".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实现其反革命野心,积极寻找靠山,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发动反革命政变.  相似文献   

19.
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科学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给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并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20.
正河北省唐山京剧团创作演出的《节振国》,是一出曾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革命现代京剧,反映抗日战争初期,开滦煤矿工人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及其势力血腥统治和残酷压榨,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奋起反抗,塑造了在斗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节振国的典型形象。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将该剧成功搬上银幕,充分运用电影艺术特长,生动再现了节振国由仅有朴素阶级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