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进行深刻地批判与反思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见解,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应运而生。它提倡非理性主义,反对思辨形而上学对人的消解,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强调人的主体性等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孕育着对自身的变革,在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宋德孝 《学习论坛》2008,24(6):27-29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西方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追求个体的幸福.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廓分两者哲学界限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所谓哲学上的人本主义(Humanism),泛指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一般学说。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属于这种理论范围。它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主要包括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以狄尔泰、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和以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它成为一个广泛的哲学思潮,对西方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延庆 《求实》2003,1(8):25-26
长期以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对唯物史现一直存在着两种主要错误理解,一种是对唯物史观中人本主义思想讳莫如深,另一种是把唯物史观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看作与以往的人道主义思想无异的抽象人性理论.本文认为,唯物史观不但不是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史现或经济决定论,相反,它是一种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重大作用的人本主义历史观,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结合的科学人本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在围绕人的自由与解放而追求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想特征,诸如关注个体存在价值,探索主体行为动力和对科学理性主义反思等。并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即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做到个性精神与集体主义,主体自然性与社会性,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6.
陈虎腾 《求实》2006,1(Z3):120-121
与西方哲学侧重于天人相分的学说不同,中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天人和谐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不管是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理解天人合一的儒家,还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理解的道家,都强调了主客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皆。从人本主义传统在当代西方的发展状况来看,如果说其外延是现代哲学人  相似文献   

7.
郭兴利 《理论学刊》2006,2(7):84-86
价值法学兴起的主要表征为:法学研究中的价值诉求、法律实务中的价值变革、公民社会中的价值觉醒。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价值法学兴起的内在根源、思想观念的嬗变是直接动力、西方法学思潮的涌入是外来推力。要从与法哲学、法价值哲学的关系中把握价值法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苗捷 《世纪桥》2012,(23):31-32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西马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多样化格局中影响巨大、代表人物众多,且与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一股马克思主义思潮。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西马人本主义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中,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西马人本主义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超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神本主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思想,消解西方人本主义的解释范式,科学证成“以人为本”理念的溯源。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即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积淀和淬炼“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结合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现了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0.
杜敏 《理论建设》2006,(5):50-52
西方法律思想渊源流长,到了当代更是学派纷呈,法治文明高度发达。而我国缺乏法治传统,法律发展相对滞后。故笔者在简略论述西方当代主要法学流派的形成、内涵和各自理论的利弊之后,探讨了当代西方法学思潮发展的趋势,然后结合我国法制发展实践,论证如何进一步借鉴西方各法学流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期对完善我国法制建设,推动法治进程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1.
人 本主义在哲学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尤其是具有强烈非理性色彩的现代人本主义 ,自从其诞生以来 ,人们就一直毁誉参半 ,争论不休。现代人本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正是叔本华通过对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以及对东方的印度教、佛教的推崇 ,为现代人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叔本华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来弄清现代人本主义的起源 ,从而为正确评价现代人本主义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叔本华称自己的哲学的来源是康德、柏拉图和印度的《奥义书》。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叔本华与传统哲学的关系的一点线索。这…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历史文化的事实状况,决定了贵州人文精神的形成。而对于贵州人文精神的凝练,将会对贵州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文精神",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精神现象。从内涵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深切的人类自我意识,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尊严、价值、命运的思索、追寻、关注、维护,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首肯和塑造。"人文精神"这个词来自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这个词(humanism)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同一个意  相似文献   

13.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西方大学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教育爱人精神为核心和灵魂的大学文化本质上已经具备了大爱精神的某些元素.本文从基督教神爱精神和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影响的背景出发,探讨了西方大学文化中的教育爱人精神,并提出了对我们当前建设大爱精神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喻中 《探索》2003,(6):81-84
哲学史上先后出现过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哲学思考都有一个中心问题,都是对某种"提问"的回答.与此相对应,法学史上也出现过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对三种提问的回答分别形成了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与解释学法学.从本体论法学到实证论法学,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一次转向,当代法学,正处于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向解释学法学转向的过程中,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二次转向.解释学法学,已经构成了当代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研究的前沿景观.  相似文献   

15.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不仅批判继承了奥林匹克原有的超越精神,而且阐明了奥林匹克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用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来阐释奥林匹克精神,对处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文危机以及奥林匹克自身的矛盾冲突.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6,(6)
正随着我国社会法学地位的提高,社会法学研究领域和层次得以拓展。而法社会学在西方已经具有百年历史,20世纪初传入我国,对我国法学思潮影响较大。由于我国法社会学发展缺乏理论底蕴,虽然对此研究的学者和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法社会学本身追问却很少。从社会学角度积极探究我国社会法学对法社会学产生的影响,探究法社会学在我国传播源流、学术风格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完善我国法社会学科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人本主义的范式日渐衰微,出现了所谓的"后人学"转向.要正确理解这一复杂现象,除需从哲学层面上进行理论探讨外,还要从技术革命的角度进行剖析.本文拟从哲学史角度考察人本主义到"后人学"的演变历程,以技术革命的视角重新审视该过程,揭示"后人学"转向与技术革命的内在联系,认为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后人学"转向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后人学"思潮可分为极端派和建构派,该转向是人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吴学丽 《理论学刊》2008,(4):124-126
进入20世纪,西方社会兴起了各式各样的新人本主义思潮和生命生存哲学,冲击和震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促成了大量表现世俗人生题材的文学作品的产生.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剧作<推销员之死>即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剧作通过对推销员威利寻找自身价值过程的叙述,展示了他的人生追求和美国商业化社会的本质冲突,从人的生命价值层面暗喻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9.
"总体的人"的思想是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学说的一条主要线索,其理论的关切在于深入批判和揭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回归对人性的本真的思考与建构。在一定意义上,"总体的人"的实现和马克思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重新考量和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学说的批判角度和理念,对平衡社会的发展与人的价值的回归,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进行的一切科学实践的宗旨 ,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研究既有弊端 ,又有合理因素。重新探索人本主义思想是走出近代哲学理论误区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和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