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990年10月至11月,我在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故居参加了他的遗物清理工作.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所有两处,1949年搬进中南海时,住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直至1966年8月;以后一直住在中南海的游泳池.毛主席逝世后,他的遗物全部集中放在  相似文献   

2.
边树军 《世纪桥》2005,(8):11-13
亲自布置中南海的修建事宜党中央决定中央机关搬迁北平.周恩来副主席担负着筹备建国工作,便和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部长带着统战部的同志,率先进驻中南海。为了新政协筹备会如期举行.为了起草共同纲领,周恩来好几天把自己关在中南海勤政殿.通宵达旦地工作。  相似文献   

3.
年前,免职后的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大胆放言“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此言一出,立马引发了传媒的轰动效应。句中的勇于自揭疮疤、敢讲实话精神,引来一片叫好声。笔者在忆及叫好之余忽然想到,中央政令有时“出不了中南海”,其实只是形象之语。“中南海”是什么地方?那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最高司令部,在中南海内有谁会阻挡中央政令下传?有谁敢、有谁能阻挡中央政令下传?我揣摸,张保庆这话的意思可能  相似文献   

4.
正中南海邮局,是一所特殊而带神秘色彩的邮局,它坐落于北京的府右街,与中国政治最核心地带中南海仅隔路相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既不挂牌,也不对外开展业务,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外营业。从简单的送信送报到储蓄汇款,从只为中央领导服务到面向社会开放,如今的中南海邮局看上去已经和其他普通邮局没有太多差别了,但是众多寄往中南海的信件仍会汇集到这里,统称为"人民来信"。作为沟通普通百姓与中央领导的一个驿站,中南海邮局仍然在书写着传奇……  相似文献   

5.
中南海原是明清时代的皇家园林 ,是闻名全国的名胜古迹。新中国成立后 ,中南海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中枢所在地 ,毛泽东主席和许多中央首长都居住在这里 ,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据历史资料记载 ,中南海从清末以来至新中国成立 ,已有50多年未经疏浚 ,海底污泥淤塞 ,水中杂草丛生 ,雨季一来 ,污水外溢 ,臭气熏天 ,不仅对中央首长的健康有害 ,而且对首都的环境卫生亦有重大影响。因此 ,北京市政府决定 ,将疏浚中南海和北海列为1950年市政建设的重要工作 ,并经政务院批准 ,将疏浚中南海的任务交由公安中央纵队负责完成。我当时任公安中央纵…  相似文献   

6.
边际  宗和 《学习导报》2013,(14):41-43
群众来信是怎么送到国家领导人手里的?中南海里的信,又是怎么寄出来的呢?与中国政治最核心地带中南海仅一墙之隔,一个灰白色调装饰的邮局安静地伫立在府右街乙27号。府右街上,行人们的视线很容易被中南海门口的警卫岗楼和站岗式武警所吸引,极少有人注意这家距离中南海西门不足百米的邮局。  相似文献   

7.
在中南海,朱德家是有名的困难户。据说,当年住在中南海的中央领导干部中,朱德、刘少奇、陈云这三家是有名的困难户,原因都是家庭成员多,需要  相似文献   

8.
1949年毛泽东搬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居住,到1968年正式搬到中南海游泳池,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他喜欢这里,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央机关也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搬迁至北平的香山。同年3月,周恩来副主席和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部长带着统战部的同志,率先住进中南海,负责筹备建国的工作。 中南海始建于辽、金,历经元、明、清各朝,历来是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之地。由于旧中国多年战乱,中南海的古建筑年久失修,房屋残破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从“土八路”成长起来的干部,既无大专文凭,也无政治背景,做梦也未曾想过能够涉足中南海;但时代的大潮却把我推进了中南海,并且竟上升到高层,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那么,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呢?  相似文献   

11.
读《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随想李文星中南海编辑委员会和西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精美画册,反映毛泽东同志简朴的生活是画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说是画册之核心所在。从画册里收的(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  相似文献   

12.
北平的建筑群,是以帝王宫殿紫禁城为中心的,它象征着封建皇权的无上权威。从清代起,位于紫禁城西面的中南海便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民国期间,中南海也曾被不少达官贵人选为自己的官府。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南海”三个字也是政治权力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文摘     
董必武缘何搬出中南海 董良翮是董必武的小儿子,日前《中华儿女》杂志刊载文章,介绍其子女情况,其中一段记述董必武儿子回忆父亲搬出中南海的情况。 1953年前后,我们家曾住在北京鼓楼后面的小石桥,一个有很大后花园的套院里。父母很喜欢这个住所,房子的建筑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气魄。但父亲还是决定搬家,迁入中南海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先后在中南海丰泽同和中南海游泳池居住了27年零3个月。毛泽东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遗物,譬如他钟爱的大量书籍、文房四宝、唱片磁带、还书条、收音机、诊疗证、小轿车、梳子、打有无数补丁的睡衣等。1990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中南海5000余件毛泽东的遗物移交伟人故居毛泽东纪念馆珍藏。  相似文献   

15.
王凡 《湘潮》2005,(7):4-7
毛泽东说:“他们要是反党小集团的话,我就是这个反党小集团的总后台。”周尚珏刚进中南海的时候,保健人员所归属的单位是中央办公厅行政处保健科。这个科的干部和医务人员办公居住的地方,都在中海和南海交汇处的西六所。在中南海里直接管理这一摊子工作的是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处长罗道让。1954年中央办公厅的警卫处和行政处合并为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保健科升格为保健处,也就是警卫局的四处。中南海里涉及保健的事务,就由局长汪东兴负责领导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中国大陆的政治运动逐渐多了起来,中南海里的保健大夫们也受到了运动的波及。…  相似文献   

16.
中南海,也有飞鸿出入。这些信件将国家领导人和普通寻常百姓家直接连接起来。就本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级别领导而言,九大常委都有过给民众复信的记录。国家副主席会给谁寄东西呢?在中南海的飞鸿史中,每一段书信来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与邓颖超于当年11月7日,从中南海的松寿斋搬到了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负责打前站的是从"中央特灶"为周恩来选调的第一个炊事员王诗书.  相似文献   

18.
悔宏 《党史文苑》2004,(3):4-10
中南海,犹如中国这位巨人的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充满无限神秘的地方。中国近现代史上三位伟人之一的邓小平,一生为革命奋斗七十多年,可谓波澜壮阔,多姿多彩。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生曲折,留下了三进三出中南海的惊世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南海在古代是皇家园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国家领导人生活和办公的场所,充满神秘和神圣感。本书从细节着眼,由保健医生、警卫员、秘书等讲述领导人在特殊年代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讲述中南海的居住者们的生活习惯、饮食起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45年到1965年,杨尚昆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是中南海大小事务的总管。中南海里每到周末,就会在位于颐年堂旁的春耦斋举办小型舞会,放映电影,或者请空政文工团等来演出。后来,每周三也开始举办演出和活动。几乎每场活动,杨尚昆都会在场。罗瑞卿之子罗箭觉得他像"阿庆嫂",总是在忙忙叨叨地张罗。谁家的人来了,谁家没来,他都要清点到。无论老干部是否在京,或已去世,只要家属住在中南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