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需要不限于经济,人类文明的分类也不应仅限于以经济为中心的旧分类。人类的文明进步在于人的需要的逐步满足。人的终极需要永远是幸福。由此看来,从古至今,人类文明有三种基本形态,这就是普遍辛苦的原始文明,少数人幸福主义的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以及普遍幸福主义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2.
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桑国卫 《前进论坛》2008,(11):15-18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使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大提高.但工业文明泛滥的同时,也无情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趋势。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地球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弱,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日渐枯竭、荒漠化不断加剧等生态灾难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健康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并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前进论坛》2009,(12):1-1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使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工业文明的泛滥,也无情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趋势。生态健康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并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洪雨 《政策瞭望》2008,(2):47-49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次把生态文明摆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的高度。为加深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我们摘编整理了国内部分专家学者有关生态文明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0,(7):96-96
曹孟勤、顾超在《理论探讨》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蕴涵着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社会的价值,预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反自然的社会,而其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是酿造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并致使人类社会本身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解构现代性社会这种自我毁灭的性质,须终结其反自然的本性,建构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使人类像善待自己那样善待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7.
陈慧 《前进论坛》2010,(2):17-18
自有人类诞生以来,生态问题就一直伴随人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征服自然欲望的盲目膨胀,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现代技术的无限制运用,对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追求,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的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地区性的、分散性的环境问题开始演变为全国性的、综合性的环境危机,并由此带来了较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损失,我国的太湖“蓝藻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8.
张秀冰 《前进》2008,(8):52-53
党的十七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类生活福祉的前提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长期改善。但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却是自然资源被毫无节制地开采,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温室效应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9.
节约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它植根于地球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一样,都是中央反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而提出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提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大战略选择改革…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文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科技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文化的推动,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所创造的成果还多的物质成果,这是一个“人定胜天”的时代。正当一种乐观的工业文化气息在人们的上空飘荡时,工业化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受到了当今世界的普遍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成为关系到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的最大因素。为此,一种旨在改造人类生存条件,引向新的生存文名价值观,营造绿色文明,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论,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人物名片:路富裕,历任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交通厅厅长,省乡镇企业局局长,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现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2.
塔夫 《小康》2013,(9):82-84
由于这九份报告,不但是对我国当时应当如何发展的全面解答,且对我国后来的经济政策影响极大——因此,如今我们重读这些报告,不但是很好的回顾,检验这20年前报告的含金量,而且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新中国第一份全面国情解答式报告自24年前,1989年1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先后发表了《生  相似文献   

13.
李克 《新东方》2010,(1):1-5
人类为谋取生存资料进行的物质生产和人类为繁衍后代进行的自身生产,都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单面到全面的永无止境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过程。人类生存欲望、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也是无止境、永不满足的,而这正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动力。为不断满足人类生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人类就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交流思想、创造发明,进而提升为科学、技术并转化为生产手段,从而生产更加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把人类从后天的人为的在“物和人”双重奴役下解放出来,真正获得全面、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巨大变革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世界经济形式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重转变”。这是21世纪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如果说从1949-1979年的第一个30年,是以政治变迁为特征的中国发展,从1979-2012年的第二个30年是以经济赶超为导向的中国发展,那么未来的第三个30-40年将是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中国发展。如果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孟端平 《创造》2015,(1):44-47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师宗目前的城镇化率与全国相差18个百分点,与全省相差5个百分点,与全市相差6个百分点.差距既是不足,也是空间和潜力,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数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1个农村居民3倍的消费支出.面对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怎么搞、城市怎么建、管理怎么办、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诸多问题,必须树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优化配置人口、土地、产业、资金、项目等城市要素,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师宗建成生态文明、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宜居宜业的园林之城、文明之城、卫生之城、平安之城.  相似文献   

17.
新书架     
《民主与科学》2004,(1):58-59
《高科技发展与民法制度创新》吴汉东著200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内容简介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它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 ,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外部社会生活条件的变迁 ,必然引发变革法观念和相关法律规则的内在要求 ,传统民事法律制度正面临着一场革命。本书基于以上考虑 ,在全面分析制度变迁、技术背景以及现行制度困境等基础上 ,综合运用比较研究、经济分析等研究方法 ,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 ,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立法与司法建议 ,展望了相关法…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我们的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如何满足人们对于物质追求这一平台之上的,而作为社会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学,更是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物质财富作为其理论归宿.尽管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会给我们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与富裕,但单纯出于经济考量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战略却也给今日的人类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恶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理应从老子的中观哲学中吸取生活的智慧.老子的中观哲学教导我们:凡事要把握"度",简单的是最好的;对于人类生存来说,生命质量与生活意义的考量是最重要的.老子的这种中观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人类社会价值的重建以及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建立,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