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8年考茨基和列宁关于民主问题的争论,对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历史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考茨基认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背叛民主,而列宁则认为考茨基歪曲民主的实质。在考茨基和列宁争论的背后,隐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民主是阶级民主和程序民主的有机统一。认识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史的研究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后,考茨基和列宁分别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就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十月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论战。在考茨基看来,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长期民主斗争的产物,通过武装起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而列宁则认为民主具有阶级性,应当被划分为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无法通过民主斗争的方式取得胜利,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才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备实现解放的条件。这场论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基于资本主义自身竞争特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学术界围绕"灌输论"已发表不少文章。笔者为了探索与求教,曾写《"灌输论"的首创者不是考茨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六期)。随着讨论的深入展开,拟对几个问题再谈一些看法,希有关同志继续指教。是考茨基将"充实"意译为"灌输"吗?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引了考茨基的话;"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因此,旧加因  相似文献   

4.
1983年,苏联莫斯科《思想》出版社出版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中派主义》一书,作者列宁格勒高级党校教授尤·切尔涅佐夫斯基在这本书中以丰富的史料介绍了考茨基中派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叙述了罗·卢森堡等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反对考茨基主义斗争的历史。鉴于对考茨基中派主义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还是一项空白(该书作者自称做了"填补空白"的工作),现将该书第一章中摘译以下三节,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和"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围绕党内民主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各方都强调必须发展党内民主、都主张党的团结统一、都反对官僚主义,但对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如何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以及如何反对官僚主义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并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大会通过了旨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决议和严格禁止党内派别活动的《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但《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决议很快被束之高阁,《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则被绝对化和滥用,党内民主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和"世界的整体性"思想。这个观点实际上就是该书下篇《新思维与世界》的中心思想。戈尔巴乔夫是这样论述这一观点的:当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多维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实质上是一个整体的世界",人类进入了核一宇宙时代,就"第一次出现了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今天的,而不是遥远的全人类的利益"。因为,今天,整个人类"是同舟共济,是沉是浮,只能在一起",否则,就只能同归于尽,无一幸免。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现在,"人类迫切需要把自己的力量联合起来,以便保护人类自身,造福……未来"。结论是:今天,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全人类原则大于阶级原则。据他说,"列宁曾不止一次阐述过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思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苏俄是否需要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上,列宁将主张"革命战争"的言论称为"革命空谈"。他指明了"革命空谈"产生的原因:一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二是他们落入了俄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的圈套。他分析了"革命空谈"的危害:一是坚持革命空谈只会使苏维埃共和国更加"屈服于"德帝国主义,二是它不仅不能促进德国革命反而会妨碍德国革命的成熟。列宁提出必须善于区别情况不同的"妥协",肯定正确的、必要的"妥协"。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的著作,泰克西埃在《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一书中解读了该书的第一章。在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国家与阶级的关系、民主制与民主共和国、国家消亡等观点上,泰克西埃批评列宁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思想。泰克西埃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他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思想的理论区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条件下国家权力的增强、列宁研究国家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批评又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仅要重视研读经典原著,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经典作家的思想,更要结合中国的实践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时期的中派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认为民主为社会主义酝酿提供了政治历练空间,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行道路,并且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化管理提供了必要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考茨基的思想,不仅对于全面评价考茨基在国际共运史中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巴夏尔·阿布 -曼尼在美刊《每月评论》2 0 0 4年 6月号上发表文章《〈帝国〉的幻像》,认为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耐格里的《帝国》一书已经成为一场关于全球化、帝国主义当代形态和冷战后时代等重大问题的大辩论的一个焦点 ;《帝国》中的观点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相距甚远 ,与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具有同样的乌托邦色彩。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后帝国主义还是新帝国主义 ?要理解哈特和耐格里的帝国理论的性质 ,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看法。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前不久 ,列宁说 :“然而 ,能不能反驳说 ,不可以抽象地‘设想’帝…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进行了评析。文章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表现在民主和专政问题上,就是把民主超阶级化。其思想来源是拉萨尔、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国家观。这种国家观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欧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进行工会改选、直选工会主席.结果,来自一线的制造部科长当选主席,而他的顶头上司、前任工会主席则在第一轮即出局.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关于民主实践的思考. 浙江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一本名叫《可操作的民主》的书中,揭示了两个关于民主的谬误.一是"民主就是投票".民主不仅仅是投票,还应该是真实的投票,要有相应的议事规则.二是"素质太低不能搞民主".人们有追求民主的真诚,但缺少民主的"操作能力",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机会问题,一旦有机会让他们去学习怎么操作民主,他们就拥有了"可操作的民主",而不是"可操纵的民主". 事实上,欧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的工会直选就是对这一观点的呼应.两个月前,这家公司曾因员工对公司的工资制度和福利待遇不满而发生停工事件,员工提出改选工会的诉求,希望选出一个真正代表自己的工会组织.  相似文献   

13.
20 0 4年 8月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和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耐格里继《帝国》一书之后又联合推出新著《大众———帝国时代的战争与民主》① ,他们把自己写作《帝国》到《大众》的过程与霍布斯写作《论公民》到《利维坦》的过程相提并论 ,认为霍布斯从新生的资产阶级谈到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形式 ;而《帝国》和《大众》正好相反 ,从新的全球帝国主权形式谈到了帝国内部生长出来的新的全球阶级———大众。我们这里翻译介绍的是《大众》的《序言》部分 ,希望给读者提供一点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巴夏尔·阿布 -曼尼的文章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出发 ,对哈特和耐格里的帝国理论提出了批评 ,他的具体分析 ,尤其是关于帝国主义与战争部分的分析 ,对我们阅读《大众》一书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一 列宁曾指出,《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它又不仅是一首歌,它既是旗帜,也是哲学,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样重视《国际歌》,在战争年代就曾赋诗:"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多年来,虽然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纷繁复杂,但在我国,每逢党和工会的代表大会、庆祝大会及其他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仍然要高唱《国际歌》. 二 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国际歌》曾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列宁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欧仁·鲍狄埃》)《国际歌》译成中文以后,在革命战争年代,《国际歌》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战歌.在和平建设时期,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国际歌》也始终是与《国歌》并重的政治歌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兴起的生态民主理论试图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应对生态问题。然而,在民主程序与生态结果、民主辩论与生态确定性、民主包容与生态扩张等问题上,接受民主程序的生态民主存在着内在悖论。对此,生态民主理论家提出折中性选择。在民主程序与生态结果的问题上,生态民主理论主张为民主添加生态目的导向性,同时放松生态对绿色结果的要求;在民主辩论与生态确定性上,生态民主理论主张承认自然地位,同时认可生态价值的可争论性;在民主包容与主体扩张上,生态民主理论主张通过人类代表替生态言说,同时通过人类的倾听与自然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影响下,台湾共产党在1928年和1931年政治大纲中分别提出了"台湾民族独立、建立台湾共和国"和"颠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独立"的主张.由于当时的祖国大陆正处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下,所以台共无法提出台湾回归祖国的主张.台共政治纲领中所说的"台湾独立",是指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独立",并非要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台共希望借此先实现台湾的自我解放,然后待中共在大陆的革命取得胜利后再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7.
李惠斌 《南风窗》2012,(25):12-1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者阶级掌握政权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争得民主"。在今天看来,所谓争得民主就是争得人民广泛参与的权利,即我们表述的"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这些十分先进的政治理念如何在各个层面上得到落实和践行,从而使人民民主"更加广泛"和"更加充分",是最最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往往并不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乏这些先进理念能够得以实现的形式和手段。人民民主对于公权力是一种限制和挑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的政治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不仅导致了西方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缺失民主"的攻击,而且使得群众对"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质疑。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无产阶级专政"、"一党制"与"社会主义民主"之间并无矛盾,而且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国外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许多新主张和新思路。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北方 《南风窗》2014,(25):44-46
<正>作为权力的一种,司法权威的维持首先靠国家强力,其次靠社会共识——在一个有序的社会,强力所起的作用小,共识所起的作用大。在司法这个天然反民主的领域中,要更加注重民主的因素,也就是必须有更高程度的司法民主。电影《秋菊打官司》讲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触及的问题在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问题大体上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倔强的村妇秋菊因为丈夫被村长踢伤了"要命的地方"而要讨个"说法",但法律无法理解她对正义的界定,法律也不能提供她需要的正义的实现方式,反而让她陷入了困惑和尴尬,法律  相似文献   

20.
费恩伯格以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界定为前提,以对技术中存在民主潜能的思想为依据,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提出批判和质疑,并对这一理论进行重建,论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特点、步骤和领导权等问题。费恩伯格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但他把社会批判归结为技术批判并试图通过改造技术来改造社会的主张也受到诸多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