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曾琼 《前沿》2012,(9):199-200
根据伊斯兰教在印度传播发展的过程,结合印度自身历史进程,本文将早期伊斯兰教进入印度的时期界定为公元8世纪前后到莫卧儿王朝建立之前。本文分析了早期伊斯兰教进入印度的过程中各种力量发挥的不同作用,认为苏菲派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5,(10)
伊斯兰文明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极为重要的一极,在伊斯兰文明世界与其他文明世界长期的文化交流与人员交往中历史地形成了伊斯兰教命运共同体,是社会学上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人之生存与发展之精神依托的功能极为强大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3.
服务视点     
知识伊斯兰教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历史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伯半岛中西部的商业重镇麦加,其后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帜下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且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变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拥有信徒1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5,并被40多个国家奉为国教,特别是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7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从元代开始,伊斯兰教在…  相似文献   

4.
省内信息     
《今日民族》2016,(8):61-63
正李江赵立雄到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调研7月8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赵立雄到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调研。省政协副主席、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马开贤,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常务副院长蒙东平等领导向调研组详细汇报了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存在的问题。李江在认真听取汇报后指出,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宗教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宗教院校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  相似文献   

5.
回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唐高宗时)传入中国,其时正值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居中国。从13世纪开始,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与汉、蒙古、维吾尔等族人民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回回民族。社会把这一部分人称为"回回",把他们所信仰的宗  相似文献   

6.
每月要事     
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5月8日至12日,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中国伊斯兰教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5年的工作任务和  相似文献   

7.
汉文译著在回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是通过回族学者的汉文译著活动,才促成了伊斯兰教和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有机结合,从而完成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伊斯兰文化和伊斯兰哲学即回族哲学思想。本文对汉文译著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进行了集中阐释。  相似文献   

8.
<正>伊朗人口控制政策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控制速度和效果,还在于它是在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一个拥有崇尚多子多孙的大家族传统的国家取得了成效2010年7月,河南省人口计生委宣布河南省总人口超过1亿人,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如果不是中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这一天将会提前几年到来。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口问题业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不同,地区发展也不均衡,各国采取了不同的人口生育政策。伊朗作为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却是鼓励计划生育的国家,并在正式施行计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在中国的传播可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前期指唐、宋两朝(即指从651年伊斯兰教始入中国至1279年宋亡)。在这六百年中,伊斯兰教属外来侨民的宗教,穆斯林闭关自守、不向外宣传。后期七百年,即从元、明、清以至今日的伊斯兰教,是由中国穆斯林用汉文宣扬伊斯兰教教义,使之得到发展的时期。本文拟就前后两期主要不同之处,加以论述。对后期的伊斯兰教,因篇幅有限,只谈到清末,不多赘述。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人大月刊》2009,(8):53-53
伊斯兰教传入上海始于元代。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初经由穆罕默德的传播而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为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亦含安宁、和平之意。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传入中国,旧称“回教”等。1956年6月起,国内统称为“伊斯兰教”,其教徒统称为“穆斯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新中国的建立为界限,划分为两大阶段。前50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为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而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夺取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后50年,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理国家和它作为学术理论曲折发展的50年。贯穿这百年哲学的一根红线,就是它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日益结合并占据主导地位,使中国现代化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艰难曲折历程。世纪之交回顾这百年哲学历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探索 2 1世纪的社会主义 ,必须珍惜 2 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 2 0世纪落后国家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其内在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启示是 ,必须准确判定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必须适时实行理论和实践的重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 ;必须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探索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结合的具体机制 ;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同时又不具有内在的剥削性质的做法。邓小平理论在上述问题上的开拓和突破 ,形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它可能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更加漫长和艰巨 ,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仍然是科学真理。 2 1世纪社会主义将以更新更成熟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  相似文献   

13.
毛艳 《思想战线》2006,32(5):6-12
在20世纪上半叶,学界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可以划分为3个时期:1900至1919年为萌芽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视野开始展开;1920至1937年为奠基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理论方法基本确立;1938至1949年为发展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规范化得到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经济学的建构有其必然性。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 1世纪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应以制度分析为基点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以知识经济为前瞻 ,在此基础上 ,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三大经济学主干分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女性词研究在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文献整理、生平研究、作品分析、词史描述等方面有较大的收获,然而这些也只是清代女性词研究的一个开端和起点,已经到来的21世纪将是清代女性词研究的全面开拓期和成果收获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新式传媒的崛起构成了使现代知识分子形成的制度性媒介之一。通过大众传媒和知识分子的关联,基于公共传媒所营造的思想环境演变,以及随之展现的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变化,来审视知识分子在20世纪大时代变动下三含阶段的不同境遇,以此解析20世纪中国精英的流变及其和大众的关系。精英从高高在上的思想启蒙者到大众时代成为“多余人”,再到市场经济时代与大众平行互动的“媒介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与所处的思想环境有巨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论20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女性休闲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在20世纪初进入了消费社会阶段,英国女性的休闲活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英国女性的休闲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购物型休闲、旅游型休闲和体育运动型休闲。英国女性休闲活动的迅猛发展,充分表明了英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身一定程度的解放,但是,我们不能对这一时期英国女性的解放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18.
论20世纪散文诗对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坷 《思想战线》2004,30(2):76-81
散文诗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它的文体特性长期被新诗人误解。散文诗几乎成为新诗初期的流行诗体,受到中国新诗人的极端重视。散文诗给了新诗人过多的文体自由,不仅造成新诗人对"散文美"的过度追求,还助长了新诗诗体建设史中长期存在的文体自由与文体法则的极端对抗,是百年新诗无法建立起相对定型的诗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用"散文诗"这个术语作为这种抒情文体的体裁名称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9.
龚荫 《思想战线》2002,28(5):95-100
20世纪 ,在对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 ,可分为两个时期 ,2 0世纪前 4 0多年为初创时期 ,后 5 0余年为发展时期。但所谓的发展 ,只不过是研究形式的发展 ,其基本方法仍沿袭了传统的实证法 ,在分析研究方面做得还不够。应将土司制度作为“民族政策”来研究 ;研究方法做到实证法与理论分析法相结合 ,召开针对具体问题的研讨会 ;做好资料的汇集整理 ;成立“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学会”。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土司制度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黄泽 《思想战线》2007,33(5):105-110
20世纪的中国神话学在融汇中、西两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学界在以西方神话学重新系统复原中国神话的工程告一段落时,应对中国独特的神话类型和发展道路展开相关思考。从俗文学、古小说、神话3个层次内容的影响关联入手,有助于获取正确的神话信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因为少数民族神话借助汉文古籍、少数民族古籍与民俗、口传而传承,所以必须借助西方人类学理论方法予以挖掘、激活,这有可能是中国神话学独特的文本类型和表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