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峰 《党课》2014,(24):79-81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积极倡导和支持党员干部讲真话。“讲真话”即讲实话,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解释、说明,不夸张、不隐瞒。“讲真话”是一种诚信,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良好的党风和政风。  相似文献   

2.
刘铁红  于长水 《奋斗》2006,(8):14-15
在市场经济社会,诚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讲诚信能够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失信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的经济根基。诚信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诚信.国之大纲”,“信为政基”,国无信不强、不威。诚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资源,诚信乃“立人之道”、“民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不兴,社会无信则不和谐、不安定。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优良诚信传统的国度.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却出现了诚信严重缺失的状况,不讲诚信已成为社会公害,失信已然成为世人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实与虚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反义词。打开字典,“实”有“充满”、“真”的注释;“虚”有“空”、“不真实”的注释。在实际工作中,务实与务虚所产生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务“实”者,立足本职岗位,作风扎实,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敬业精神。象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徐虎、李素丽、济南交警、张家港人等先进典型,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堪称是务实的楷模与典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务“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不屑凡世浮华而从容地砥砺出建功立业丰碑的境界,一种涵养或哺育人类文明的境界。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时代的强音或主…  相似文献   

4.
这里讲的“打招呼”,是指某些领导干部为办成某一件事情,不通过规定的办事程序,而是私下表达个人意愿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写在信笺上的“招呼”,也包括当面“打招呼”、电话“打招呼”,或让别人传递信息“打招呼”等等。 领导干部“打招呼”,内容包罗万象,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钦定”工程项目“打招呼”。有的领导不顾客观条件,不搞公平竞争,通过“打招呼”把某一工  相似文献   

5.
一 (一)行政垄断的本质特征 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的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垄断所凭借的不是一种经济优势,而是一种行政权力优势,即所谓超经济力量。这种优势是通过对行政权力的滥用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滥用”主要包括“不合法”和“不合理”两类。“不合法”包括没有法律授权、超越法律授权、违反法定标准等等;而“不合理”则主要是指违反市场规律和政府理性目标。可见,所谓对行政权力的滥用是指“政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我们一些干部中形成了一种毛病,就是作风不深入,不艰苦。有些人讲道理似是而非,谈问题肤浅表面,满足于“大概”、“或者”、“也许是”,“好像”、“恐怕”、“差不多”之类的说法。很多事情不是失之于道理不清、方法不明,而是失之于抓得不紧、不细、不具体。  相似文献   

7.
济溪河 《廉政瞭望》2010,(23):68-68
中国历史上有“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有“尧舜禅让”的故事,它们是许多历史美德的起点。尧舜先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禅让”,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榜样,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但“孔融让梨”可信,“尧舜禅让”不可信。  相似文献   

8.
凉山毕摩     
《廉政瞭望》2012,(19):54-55
到大凉山,你一定应该去了解毕摩。不知道毕摩,那你不算了解大凉山,至少不了解大凉山过去的历史。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常怀忧党之心”。领导干部心存畏惧是一忧患意识、是一种勤政意识、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公仆意识。一个人有了畏惧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事就有了标准,就会拒绝各种诱惑,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对于越轨之事不敢想、不敢干,从而能够创造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一点腐败的念头。”郑培民这句座右铭,言虽简,意深远,值得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深思。“两头”所在,人格所见;坚守“两头”,人格升华!《礼记》有言:“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意思是,金银玉帛不能算作宝贝,真正的宝贝应该是忠信。不给别人送礼的由头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智慧。俗话说,当官不打送礼人。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这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自信。”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和批评,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增强免疫力的内在力量,是抵御各种诱惑的重要保证。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摒弃唯我独尊的霸气。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有的“好干部”之所以沦为阶下囚,重要原因是错误地视上级监督为“不信任”,视同级监督为“找别扭”,视下级监督为“不尊重”,视群众监督为“过不去”,“一把手”成了“一霸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2,(4):29-29
“实事求是”作为一种美德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1)“实事求是”是一种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怀。无私才能无畏,出于公心才能行于正道。只有舍得为坚持真理、伸张正义而自我牺牲的人,才能做到彻底地、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一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实事求是”的社会意义和不“实事求是”的严重社会危害,才能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机关、单位加班用餐,办公用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就在这些平常的事情中,却发生着不平常的问题。综观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和查办的案件,机关、单位在用餐、用车方面,除正常发生的费用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种饭费”“三种车费”的问题。“三种饭费”的问题,指的是这些单位或个人发生的“娱乐费用”“送礼费用”“旅游及其他不正常报账的费用”,通过变相的、弄虚作假的手段把这三种费用变成饭费的费用下账处理。“三种车费”的问题,指的是单位或个人发生的“娱乐费用”“送礼费用”“旅游及其他不正常报账的费用”,同样利用非正常手段…  相似文献   

14.
腐败与“洗钱”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腐败需要“洗钱”、庇护“洗钱”。“洗钱”掩盖腐败,助长腐败。两者相互“滋养”,共生共荣。不消灭腐败,洗钱业的“原材料”就会源源不绝;反过来,不彻底阻塞洗钱通道,腐败分子便会愈益猖獗。因此——“洗钱”一词一直与黑社会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犯罪,是指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并将该收益伪装起来使之看起来合法的一种活动和过程。近年来,在我国一种新的洗钱活动日益频繁,即公职人员的“洗钱”,这是洗钱的一个新特点,更是腐败的一个新特点。以研究隐形经济著称的经济学家黄苇町称其为“有中国特色”的洗…  相似文献   

15.
《求贤》2006,(7):48-48
江曾培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现代管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相对于“权力性影响力”而言。“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管理者的品德修养、知识能力、情感状态等素质和行为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可视为一种“软”性力。“软”性力虽然不具备“硬”性力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却也可以远远大于“硬”性力。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表明“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领导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纪检监察机关查办一些部门、单位的违纪案件时,一些违纪行为往往是已经“集体研究”。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这“三不怕一不力”。一是“集体承担责任不怕”。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球”,阳奉阴违甚至拒不执行。以为有“集体”承担责任,法不责众,违纪起来便有恃无恐,无所顾忌。二是“只要不装入  相似文献   

17.
“说”是一种艺术,能说会道的叫有“口才”,人们常把某个干部的口才好坏作为衡量其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事实上,不仅仅是“说”,“听”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否“会听”、“善听”,也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千部听的本事就不高,不会听。其主要表现:一是爱说,不爱听,只练“口才”,不练“听才”。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习惯于“我说你听”,往往是居高临下,爱打官腔、唯我独尊、唯我正  相似文献   

18.
眼下,浮躁已成为一种“流感”,传染了一些领导干部。一些领导干部的浮躁,从浅层次看是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和心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为人做事的一种不良“做派”。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所谓“神难凝”,引申来讲,就是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心猿意马,志大才疏。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浮躁做派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急功近利,热衷于“短、平、快”,喜欢“显山露水”、追风逐浪,今天比盖高楼大厦,明天争建大道广场,只重视任期内出政绩,对事业发展缺少长远规划;二是好大喜功,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19.
坚持“三个不动摇”努力提高“五种素质”靳茂林,霍茂生,赵慧林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做一个合格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呢?我们认为要做到:坚持“三个不动摇”,努力提高“五种素质”。坚持“三个不动摇”。一是要牢记“一个根本指针”不动摇。要...  相似文献   

20.
放心与放手     
在待人、处事、决策、行政中,该如何理解、实施“放心”与“放手”? 放心,作为一种待人之心态,贵在恰当——对本该放心的人不放心是疑惧,对本该不放心的人放心是失察。放手,作为一种处事之方法,贵在准确——对本该放手的事不放手是专权,对本该不放手的事放手是失策。 对该放心的人放心,对该放手的事放手,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对不该放心的人放心,对不该放手的事放手,是一种无知,也是一种空虚。 放心不一定放手,放手多是放心。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