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为珠海乃至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竞争、合作与发展带来新一轮机遇.本文立足"泛珠三角"经济圈,对珠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政策、"双港"经济、生态旅游业和"大桥"经济进行了思考,以期对珠海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如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阐述。1.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战略构想;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3.推动以区域经济为主体的文化经济建设;4.贵州省与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合作潜力巨大;5.贵州应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协调发展;加强总体规划和完善政策、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劳务合作、积极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及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3.
对东盟开放合作是进一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抉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与对东盟开放合作的战略构想强调顺应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以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为战略目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等机制为平台,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经贸合作为重点,以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切入点,以开放开发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以粤港澳珠三角为龙头,充分依靠泛珠三角区域整体优势和依托全国的力量,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对东盟开放合作,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国际化发展.实现其战略构想,应进一步明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国际化发展思路、设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加快与东盟机制的衔接、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体系、加强政策探索、创建和完善开放合作平台、先易后难务实地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的开放合作、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及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完善科学决策系统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如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阐述。1.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战略构想;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3.推动以区域经济为主体的文化经济建设;4.贵州省与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合作潜力巨大;5.贵州应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困协调发展;加强总体规划和完善政策、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劳务合作、积极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及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一书有助于解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优势互补、统一市场、资源整合,这也正是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所蕴涵着区域经济思想.泛珠三角区通过区域合作可以形成良好的叠加效应,形成多赢格局,将发展成为我国新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级.福建是泛珠三角合作中的重要省份,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准确锁定了福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求突破.同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使福建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东北、环首都、西北、泛西南、苏浙皖沪、中部五省、泛珠三角地区等七大警务合作区域,并建立了相应的警务合作机制,我国警务工作已由过去的"划界管辖、各自为战"时代逐步进入"警务合作"时期。但是,区域警务合作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区域警务合作机制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完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使区域警务合作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顺利运行和发展,是保证区域警务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通讯员李志奇)桂林市与泛珠三角地区加强在人才招引、劳务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拓宽就业领域、畅通就业渠道、促进重点群体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该市主要做法:一是加大人才招引和劳务合作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2015年,桂林市与泛珠三角地区的深圳、珠海等市共同组织举办劳务合作洽谈暨技术技能人才招聘会8场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与深圳、珠海等市用工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达成定向性输出2000人。桂林技师学院、桂林第二技工学校等7家职业技  相似文献   

8.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是一项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江西邻近广东、香港、澳门,融入“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是发展江西旅游产业的首选战略。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要素的比较分析入手,来进一步分析江西在“泛珠三角”中的区位特点、资源特征、客源市场、旅游企业、旅游交通等要素,对江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中、东、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根据此精神,去年7月,张德江首次提出泛珠三角新概念及其构想,并开始付诸实践。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理论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个大局"思想,"一国两制"构想在新的形势下的新实践,它不仅营造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共赢局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进一步发挥了邓小平理论对新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泛珠区域合作取得了良性、健康的发展态势,极大的促进该合作框架内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未来的发展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应对这些困难与挑战,以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是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泛珠三角区域广大、省情复杂的状况使得产业转移的推进面临困难。在分析影响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多种矛盾后,要破除各省区分散无序的产业构建,实现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好格局,就必须加强各方的制度整合和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是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际区域合作的又一新的成果,其“合作框架协议”是最基本的法制依据。而我国南方九省区加上香港、澳门两地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则是在一个国家之内,“一国两制”之下不同省区横向合作的机制创新,它不仅受到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创新的启示,而且顺应了整个社会区域整体发展的潮流。本文将在二者的实施框架机制方面进行一定的比较,欲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制建构献可替否。  相似文献   

13.
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粤港澳经济合作促进了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辐射珠三角以及泛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同时粤港澳经济合作的格局也在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实施CEPA协议,为粤港澳经济合作奠定基础;二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深化粤港澳合作与创新。"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故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粤港澳经济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将扩大就业上升为发展战略,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重大方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重大方针,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切实转变就业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以发展促进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更要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和落实支持、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为人民群众创业提供良好环境,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基层就业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构性矛盾,正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就业目标,必须仔细分析基层就业项目现状,统一管理,落实政策,扩大规模,以人为本,校地合作,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6.
环北部湾地区迎来了"9+2"、"10+1"的良好发展机遇期。然而要把握好这一机遇期,就得以营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魄力,确定好区域合作平台的地位,发挥好通道和桥梁的作用,通过加快建设连接中国—东盟市场的国际大通道,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整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东盟他国及泛珠三角区域他省(区)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和体制,以参与两大区域合作来促进自身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区域由大陆9省及港澳共同组成,促进其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产业转移是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泛珠三角的概况,而后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不利条件,最后从产业层面、制度层面、政府层面提出促进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思维,做实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涉及民生福祉,是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是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基层社区青年就业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工作,从目前情况看,社区青年就业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9.
青年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政策制定不仅要考虑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问题,还要关注就业保障问题.从劳动力供给角度,主要是提升青年就业能力以全面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从劳动力需求角度,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创造更多的适合青年的就业机会.从就业保障方面看,要加强青年就业服务,确保青年就业机会平等.  相似文献   

20.
试论就业权的限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权限定性有其特定的涵义,该理论发展于日本;就业权限定性的实践基础是市场经济。当我们将就业权定位于“限定性就业权”时,就提出了劳动就业从行政化的就业方式向市场化的就业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就决定了我们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要与此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