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     
《南风窗》2010,(21):9-9
<正>1人民币汇率之争【美】《时代》10月4日最近,中美再次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而争论不休。美国方面认为,中国政府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得中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了不公正的竞争优势,而这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在一片悲观气氛之下,众议院通过议案,要求政府对那些人为压低汇率的国家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今年6月,中国停止了实行两年的人民币汇率和美元绑定的政策。自那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只升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汇率目前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挑战,中国在面对国际压力的时候如何决策关系到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稍有不慎,中国经济可能重蹈日本经济1980年代中期的覆辙。  相似文献   

3.
张彦 《南风窗》2008,(21):43-45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这是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成功调控宏观经济的结果。中国完全可以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中国应该继续保持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方针,同时可以考虑更加积极、妥善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减轻结构调整的阵痛。  相似文献   

4.
刘海波 《南风窗》2012,(14):68-69
在采取坚强有力的行动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方面,中国明显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在对外各种争议中有时被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国际化、欧债危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一系列问题剪不断理还乱。中国如何定位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中国要对世界负责任吗?如果是,那么这个世界具体包括哪些部分,是华尔街,还是孟加拉的童妓和尼泊尔的农民?  相似文献   

5.
纪军 《当代世界》2010,(8):20-22
汇率本应是经济概念,但在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却成为国际性的政治话题。先是日本在G7挑起人民币汇率的争端,然后是美国的政客们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汇率机制作为一种价格机制,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反映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本流动的变化情况,因此只能根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决定。  相似文献   

6.
新闻盘点     
温家宝总理重申 人民币不会迫于压力升值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际重申: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令人民币升值。在时间恰当的时候,中国才会考虑对人民币重新估值。如果国际社会继续对人民币进行热炒,这项措施就不可能出台。  相似文献   

7.
《工会博览》2005,(1):8-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际重申: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令人民币升值。在时间恰当的时候,中国才会考虑对人民币重新估值。如果国际社会继续对人民币进行热炒,这项措施就不可能出台。  相似文献   

8.
媒体     
《南风窗》2010,(17):12-12
<正>1中国工人崛起【英】《经济学人》7月31日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石。去年,1.3亿中国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是1348元人民币,是美国工人的1/20,但这已经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规模扩张,既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也导致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对乐观情绪。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经济与金融因素,很少涉及政治和军事维度。通过对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欧元、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化进程的简要考察可以发现,大国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受一国经济规模的决定性影响,也需要政治、军事等其他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支持。基于对这一历史分析的冷静反思,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当前进程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严重忽视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国家战略规划、政治与军事等非经济要素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经济与金融基础。因此,下一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即:尽快出台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揽子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军事实力、调整外交政策方针,清楚认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艰巨性及长期性,切实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朱磊 《台湾研究》2013,(3):19-23,29
近年来,两岸金融合作在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大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人民币跨境使用势头强劲的背景下得到较快速发展,进入2013年更是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两岸金融合作步伐加快,既是两岸金融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沟通协商的结果,也符合台湾方面金融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有利于台湾建设以人民币离岸中心为重要内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