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几种认识上的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除了文献资料的差异性和评价主体的主观性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评价标准上的不同。因此,必须在占有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鉴别、分析等多种手段,在理性的标准下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传记文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陈永贵热”,短短十年间,就有六七部著作相继问世。这一现象,在同时代的众多“劳模政治家”中极为罕见。但是,随着这些作品的出版,在陈永贵的评价问题上也呈现出较大分歧,引起了激烈争论。这里,笔者无意参与这些争论,只想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怎样科学评价陈永贵的功过是非。一、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树立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正确标准。简单地说,就是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根据这一基本原则,我们在评价…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历来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观察社会和历史.他认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当进行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其对历史的贡献,仅要看到其失误,从而做出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下文通过介绍毛泽东对若干历史人物的评价,来简介毛泽东"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评价中国革命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现仅就以下问题略谈浅见。一、评价中国革命史人物的重要意义正确评价中国革命史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中国革命史上的人物,是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正确评价这些人物,可以具体了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程,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条件产生不同的历史人物。要正确评价革命史人物,首先要弄清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风貌与有关的历史事实。如慈禧太后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  相似文献   

5.
郭根山 《党史博采》2005,8(11):14-15
毛泽东是一个曾经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重要人物,对于毛泽东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界一直是一个历久弥重的话题,世界各地对毛泽东尤其是对晚年时期的毛泽东的认识各有千秋.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评价者本身要么与历史人物有或多或少的瓜葛,要么容易以现在的立场和尺度去评判、度量历史人物.为了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方法论的问题至关重要.评价晚年毛泽东应同时具备三种尺度:严谨,宽容和达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张学良的非议颇多,但大多站不住脚。对待历史人物,应按照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需要处理好的关系等方面给予公正客观的评判。本文认为,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不管他身上带有多少时代、阶级和个人的局限,他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现在对于他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他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恢复.但是,对他的评价仍然分歧很大,他的历史地位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至少有七大历史贡献,五大杰出成就,并为后人做出了一个杰出表率.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不仅十分重视党史研究,而且还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党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尤其是对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为党史工作者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一、全面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时,要看他们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  相似文献   

9.
中共党史人物评价是涉及历史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党史人物评价要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赖于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但在评价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摒弃主观随意性或主观主义。具体要求研究者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二是应当确立科学的党史人物评价标准;三是应当正确地看待和运用人物评价所依据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评价历史人物难。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更难。科学地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尤其难。那么,由一位同杰出人物同征共战数十载而又关系曲折的老人来评价历史人物呢?  相似文献   

11.
李艳玲 《红旗文稿》2012,(10):19-24,1
近些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重大问题上,不时出现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论调。如何评价和讨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刊记者在《深层面剖析历史理性地认识历史》一文中专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戎教授。马教授认为,对本国重要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如果客观、理性,会帮助我们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使整个社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反之则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引入分裂。引导人们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不仅需要对过去的历史负责,也要对未来的社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不能留给后代一个撕裂破碎、人人有心理创伤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史国史人物的评价,不仅确立了评价党史国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即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而且阐明了评价党史国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即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习近平还对近些年来在评价党史国史人物过程中出现的六种错误倾向进行了剖析。这些重要论述,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又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还有效抵制和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与中共历史学的关系,学术界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若干重要问题上取得进展。邓小平拓展了中共历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邓小平的人物评价方法是中共历史研究方法在评价人物时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评论历史人物的文章、电视剧蔚为大观,但是真正立足于历史本原面目的不多,对人物的评价还脱不去非英雄即国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底色。网上重新热议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对庸俗化历史人物倾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外敌”的渗透保有了极高的警惕,爱国情怀固然可敬可期,但是论说这一问题的历史真实却是太过于想当然。李鸿章的历史评价确实是拜他自己的行为所赐,诚如近代百年耻辱历程中的许多类似人物一样,他们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把历史的所有罪过都归于他们,那么就不仅对这些人物不够公平,而且影响我们深入地反思百…  相似文献   

15.
籍贯,是介绍历史人物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就必须弄清其籍贯。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可谓历史人物辈出,其中同名同姓者,不乏其人,因此,籍贯是除开年代之外,区别历史人物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可见,籍贯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是何等的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注明中国现代史人物的籍贯,以克服目前一些工具书、学术著作中存在的现代历史人物籍贯混乱的现象。以下笔者特就所了解的中国现代史上著名人物籍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用统一标准注明现代史人物的籍贯,仅举几例略谈管见。 1.关于王明(陈绍禹)的籍贯问题。王明的籍贯为何处?查阅有关的工具书便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年内乱以来,对反面历史人物的评价近乎漫画化。其表现是:一、以偏概全,不加分析地把反面历史人物说得一无是处;夸大错误,把原来属于一般认识上的错误说成罪恶;三、牵强附会,把与反面历史人物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硬挂到他们头上,四、回避史实,将反面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抹去不提;五、简单对号,使反面历史人物脸谱化、公式化。作者认为这样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对反面历史人物,只有如实昭示其罪恶,肯定该肯定的东西,才符合历史真实,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正确的历史人物讲评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在坚持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教学讲评,对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育人的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的研究,往往要涉及到对历史的评价问题.如何审视政党的历史,进而评判政党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政治活动,以及内化在政党某些政治活动中的价值追求,受立场的左右,也受认识方法的影响.从事政党历史研究的学者们长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政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进行评价.然而,有时,阶级分析方法也可能具有"反证"的功能.一些学者从新角度、用新方法,借用阶级分析方法的一些内容,可能会得出相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马惊涛 《世纪桥》2000,(6):60-62
作为一名对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又有着种种是非的历史人物,陈独秀在中国现代史的舞台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与研究也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在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对陈独秀的研究基本上沿袭共产国际对他的批判,一直没能有所突破;进入八十年代后,特别是在九十年代,由于各种人为禁锢的解除,史学界对陈独秀研究的思维更加多样、视角更为广阔、途径更加宽泛,从而取得的成果也更加丰硕,对陈独秀的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本人才疏力浅,无法在宏观上对陈独秀进行整体的评判,只能挂一漏万,就我所知对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湘潮》1986,(9)
(一)历史人物评价在历史科学中的地位历史人物评价在历史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历史研究永恒的主题,不仅现在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第,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