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927年上海"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联共(布)党内就中国革命的走向问题激辩不休。托洛茨基等人先是主张中共有条件地留在国民党内,后来提出中共独立于国民党,组建苏维埃,实行工农民主专政。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多数派则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应是国民党,共产党应留在国民党内改造而不是独立,建立苏维埃意味着反对武汉政府。"七一五"政变的发生,证明斯大林中国政策的彻底失败,斯大林却在让中共领导人承担其错误政策的替罪羊后,把反对派也一并清理出联共(布)领导队伍。  相似文献   

2.
1988年,苏联最高法院宣布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总部"等案平反,苏联托派问题至此尘埃落定.这一判决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同时引发了中国国内对中国托派问题的关注,近些年纸质媒体和互联网上时有议论.中国托派究竟是怎么回事?笔者根据手中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对中国托派的来龙去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托派问题,过去史学界研究得较少。其实,中国托派在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足迹。深入研究中国托派,对中国托派作出正确评价,是党史、革命史研究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反对派中国托派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及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的产物。他们以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自诩,完全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把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变成僵死的教条抱住不放,推行一条战略上极左、策略上极右的路线,结果到处碰壁,从失败走向失败。中国托派最先酝酿于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中间。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曾派大批党员和团员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和中山大学学习。大革命失败时,国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合力论视角分析陈独秀汉奸事件发现,苏共内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间的权力之争、中国共产党和托派之间的尖锐对立,王明和陈独秀的个人矛盾,王明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刻意打压,陈独秀宁折不弯的倔强性格,这些"互相交错"的力量,共同构成"陈独秀汉奸事件"这一总结果。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观念认为: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形式促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第三国际一大功绩。有的同志甚至从分析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出发,混同形式与内容,断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笔者不否认列宁在世时和逝世后,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后也曾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局面,但翻阅历史资料,笔者对上述论断却不能完全苟同。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第三国际在斯大林把持下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物史学界都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一个叫马林的荷兰人策划的。1921年4月,马林受第三国际和苏俄政府的派遣来到中国。他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一生复杂多变。许多论者依据他曾参加并领导托派小集团,认定陈独秀是托洛茨基主义者;也有的论者提出新观点,认为陈参与托派活动的前因后果极为复杂,不能轻下断语。参与托派活动的动因一种意见认为,陈独秀基本接受了托洛茨基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被淡忘的托洛茨基提到托洛茨基,或以他为首的“托派”,人们往往是谈虎色变。这并不奇怪,因为早在中国共产党1929年10月的《中央关于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茨基主义反对派的决议》中,就有托洛茨基反对派“积极地在政治上,组织上,各方面来攻击党,破坏党”的定性,在毛泽东的著名文章《论持久战》中,甚至有“汉奸托派”这样的字眼。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地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不断深化着反托意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中国舆论宣传的特点,托洛茨基渐渐淡出了普通大众的视野。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他。人们知道十月革命,却不知道正是托洛…  相似文献   

8.
苏若群 《红岩春秋》2012,(5):152-156
1988年,苏联最高法院宣布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部”等案平反,苏联托派问题尘埃落定。这一判决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同时引发中国国内对中国托派问题的关注。中国托派究竟是怎么回事?笔者根据目前手中掌握的资料,对其来龙去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层后,心绪烦乱,对于共产国际所批评的机会主义,百思不得其解,中国革命失败的责任到底在哪里呢?他在惨痛的历史和严酷的现实之间游移、徘徊。读过托洛茨基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后,他便将托洛茨基的理论奉为自己新的信仰,开始其与中国托派长达10多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政治关系。 “托派”界定 中国托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政治概念呢?1991年2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重新修订《毛泽东选集》,在第一卷中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有这样一段注释:  相似文献   

10.
李芳 《湘潮》2011,(4):38-41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中共派遣到国民革命军中的各级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分别转入地下斗争或派赴苏联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的罗汉被派赴苏联学习。留苏期间,他不同程度地卷入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联共(布)党内派别斗争漩涡之中,回国后脱离了党组织,先后成为陈独秀“托派”组织一员和党外民主人士……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一生经历颇丰,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他有关。他所参加或组建的政党与团体多达十个以上,如岳王会、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中国共产党、托派等。虽然他与托洛茨基素昧平生,但是,他初闻托洛茨基的主张时,便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当托洛茨基主义接触到现实时,又觉得它是那般不可理解,难以全盘接受。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终于象抛弃其它思想和主义一样,又抛弃了托洛茨基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60多年前,国民党从大陆败走,共产党得以执政。回过头来看,胜负绝不仅仅是军事领域的对峙使然,甚至也不仅仅是人心向背。两党在金融领域的间接或直接较量——"货币战争",对于1949年之大格局形成亦有贡献。共产党成功发行人民币第一次是共产党最早发行货币时。据记载,共产党最早的货币发行是在1927年的红色苏区。当时,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活跃苏区商品流通,中共东固区委组建了"东固平民银行",并且决定发行纸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蒋介石生前都反对"台独",主张祖国统一.但是,他们对于祖国统一的认识有根本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用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换言之,就是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认为美国的干涉是产生"台独"的根本原因,蒋介石则依靠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尽管如此,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共同性,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反对"台独"的问题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达成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到了1949年初,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如果共产党希望苏联立即撤军,莫斯科将照办。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晚年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也抛弃了托洛茨基主义,成为一个反对派,即自由知识分子。促使他晚年与托派分道扬镳,成为自由知识分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陈托的结合建立在脆弱的感情基础上,不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二是陈独秀个人的错误认知,认为托派本质上也是"革命的,进步的";三是陈独秀个人的性格禀赋以及他深切的爱国情感决定了他与托派分道扬镳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托洛茨基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然而他的思想理论却对整个苏联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本文通过梳理托洛茨基与斯大林、布哈林等关于中国革命论战的聚焦点,探究其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脉络,力求以客观的态度评价其有关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纵览》2004,(6):28-35
毛泽东与蒋介石生前是对立的国、共两党领袖,他们都反对"台独",主张祖国统一.但是,他们对于祖国统一的认识有根本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用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换言之,就是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认为美国的干涉是产生"台独"的根本原因,蒋介石则依靠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尽管如此,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共同性,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反对"台独"的问题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郑异凡 《党建》2009,(6):62-63
斯大林时期一些著作都特别强调,是列宁提议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例如经斯大林本人亲自修订的《斯大林传略》写道:“1922年4月3日,中央全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选举列宁最优秀最忠诚的学生和战友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对此一说历来有不同说法。中央全会参加者托洛茨基在《我的生平》(1929年)中认为:“斯大林正是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季诺维也夫推荐,违背列宁的意愿而被任命为总书记的。”托洛茨基还说,谁也没有赋予这次选举以特殊意义。“在列宁生前这是个技术性的职务,不具有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9.
一个被誉为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一个自诩为国民党的"诤臣",无论政治取向是如何对立,无论价值观念是如何不同,无论人生遭际有如何差异,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怎么也得书写上他们的名字--郭沫若与胡适.  相似文献   

20.
<正> 1927年4月至8月,共产国际内部展开了一次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另一方是托洛茨基和季洛维也夫为代表的反对派。他们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应该继续进行国共合作,中共是否应该退出国民党,是否应该立即组织苏维埃,把革命引向苏维埃式的高级阶段。这场争论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