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珠江口东岸地区合作的定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合作是这样阐述的:“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深圳、东莞、惠州二三城市签署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绝大多数企业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变化,珠江三角洲企业群成为中国企业版图上一片突出的亮色,由此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重要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背景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文化特点。本文将以更加宏观的历史文化眼光来观察珠江三角洲企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广东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日前在深圳召开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座谈会上作了一番阐述。谢非认为,广东要追赶“四小龙”,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作今后主攻方向。他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成就引人注目。1997年该区常住的总人口为2200万,国内生产总值为522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700元,是当年广东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00元的2.28倍,是全国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00元的4.23倍。1980-1997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储蓄存款余额、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4%、30.5%、31.1%和27.4%。一个相当于中国台湾省人口规模的地区,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7年平均每年增长…  相似文献   

5.
一、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形成的因素 (一)香港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由于经济发育程度比较高,加之土地、劳动力等成本高居不下,大批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急需寻找境外生存的出路,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拥有毗邻香港、文化同源的优势,承接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市等地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机构改革中率先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条件成熟时在珠三角地区及全省推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这一改革任务,今年初的市委全会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圳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共同举办了专题培训班,以使全市局、处级干部加深对《纲要》的理解和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明确深圳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迅速形成共识,化为行动。在首批局级干部培训班上,副市长唐杰作了“城市群、珠江三角洲规划与深圳发展”的主题报告,作者旁征博引,从国际到国内,从历史到现实,为大家讲述了世界城市群的崛起,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并结合《纲要》的基本内容,勾画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刊根据记录整理成文并经作者审阅,分上下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的海峡西岸,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过去,浅浅的一湾海峡,曾多年隔绝两岸交往,隔绝骨肉亲惰,也阻碍着两岸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在重要历史结点和关键时刻出台的国家级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纲要》)正式颁布后受到高度关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粤港澳合作以及港珠澳大桥、港深机场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等,引发并增强了人们对提升为国家战略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强烈期待和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行政学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地方政府行为在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间接地产生着积极的“政治性”后果。与这积极作用相伴生的,还有日益严重的消极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与职能朝哪个方向转变?如何转变?就成了中国行政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理论参考》2009,(7):19-20
一、泛福建地区区域经济战略构想的演变 1.闽东南地区 从1981年提出的“念好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的战略设想到1985年1月,国家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省提出构建“沿海、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市规划建设前后海地区。将“前后海”地区作为粤港合作的载体进行规划,并将前后海片区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为南山再次站在发展大潮的最前端吹响新的号角。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做好深莞惠三市合作协议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4月下旬,在市委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我们一行到东莞、惠州进行了调研和座谈。  相似文献   

14.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一大杰作、一面旗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继续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央赋予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了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是建立在粤港澳经济合作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 2 0年来 ,广东之所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主要是得益于粤港澳尤其是粤港经济的合作。如今 ,香港和澳门已相继回归 ,粤港澳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 ,推动粤港澳经济向高层次发展 ,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一、粤港澳高层次经济合作的历史必然性6 0~ 70年代…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惠州市惠阳区新圩镇和东莞市清溪镇三地山水相连,是三市接壤的唯一地区,是深莞惠经济圈三方都可参与、全方位深度合作的唯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和深莞惠合作的深入推进,使该区域的深度合作意义凸显。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核心和精髓,是两个字、两句话。两个字就是“纲”和“要”,两句话就是科学发展、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18.
黄琦 《学理论》2009,(27):24-26
本文梳理了马克思、毛泽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对社会发展观的阐述和理解,勾勒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历史发展轨迹;用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来审视东莞发展新模式,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要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发展中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不论在其启动阶段,还是其整个发展过程都会遇到多种难题、多重障碍。工业化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不仅是资本上的,也不仅是技术上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发展中地区,市场往往要比劳动、技术、资本重要得多。因为欠发达地区受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制约,消费层次低,交换单一,市场狭小,使具有规模要求的工业化缺乏相应的销售市场,缺乏工业化的公平交换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在启动阶段首先要克服“市场障碍”;在推进阶段关键是要走出“市场守旧”,扫除压抑市场扩张的路障,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农村妇女和男人一样,都得靠土地过活,不管她是出嫁或是在家。然而,生长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包括番禺、顺德、南海、东莞等县的妇女,在19世纪却有着与其他地区妇女大不相同的际遇。缫丝女工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中国出产的生丝,很早耗运销国外。到了19世纪末,广东丝因质量优良,在国际丝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珠江三角洲的农民于是纷纷弃田耕而从桑蚕。在这种情况下,缫丝厂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布珠江三角洲。1887年仅顺德一县,就有42家缫丝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