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导报》2013,(19):37-37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离开32年的故乡韶山,写了《七律·到韶山》,原稿中首联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看后,建议主席将其中的“哭”字改为”咒”字。这两宇看来只变动了下半部分,可整篇诗意却较前更为深刻,气势亦更宏大。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定稿时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遂称梅白为“半字师”。  相似文献   

2.
1991年3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时,熊清泉同志谈到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写了一首诗.总书记说:“这首诗我现在还记得.”随即高声背诵起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相似文献   

3.
与韶山乡亲们临别合影 1959年6月27日上午,毛泽东在“松山一号”寓所继续召开座谈会,接见当地干部群众,听取对韶山生产、生活情况的汇报及群众的意见. 午饭后,毛泽东在寓所前坪里与韶山招待所工作人员合影.合影前,毛泽东看到厨师赵延年穿的汗衫上印有“先进工作者”字样,就微笑着打趣道:“'先进工作者',你有这个,我还没有哩...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很 喜欢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之大、意境之深、文字之美、语言之精确,颇令行家称道.但他自己却认为不尽然.1966年6月,他在“西方山洞”(即韶山滴水洞)居住时,韶山同志因当时未找到他1959年回韶山写的《七律·到韶山》手稿,请求他再书写一次,他拒绝了.说:“这首诗还写得不理想,不书写算了.”对其诗词作品的解释,他也不求一改.《七律·到韶山》中有“黑手高悬霸主鞭”一句,有人解释“黑手”指的是反动派,有人解释指农民.对此,我于1966年,趁郭沫若同志陪客来韶的机会,特请教过郭老.郭老说:“1961年出版毛主席诗词英文版时,我曾问过主席,‘黑手’到底指谁,主席回答‘黑手’指反动派.同时,我还问过主席,是否要同时出一本主席诗词和统一解释的  相似文献   

5.
正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韶山学校参观考察,与师生们亲切交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其中由著名摄影记者侯波拍摄的一张照片因完美地展现了毛主席戴着红领巾与韶山学校师生在一起幸福微笑的场景,并因诗人臧克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一诗而闻名于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张看似普通的照片,笔者通过整理共发现有5种版本,分别是:1959年  相似文献   

6.
一、毛泽东用手指着翠绿的滴水洞山冲,对周小舟说:“小舟,咯个地方倒很安静,风景很好,我退休后,在这里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韶山滴水洞,是毛泽东的祖居地,位于毛泽东出生地故居约有6华里远。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在阔别了32年回到韶山时,就住在了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楼,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了解到滴水洞已修建了一座韶山水库,酷爱游泳的毛泽东立刻要去游泳,并顺道了解一下滴水洞附近乡亲们的生产及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7.
《湘潮》2021,(5)
正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韶山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可以说,诗中的这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高度地概括了韶山精神,历届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也对韶山精神进行过高度肯定和赞扬。在革命战争年代,它主要体现为牺牲、奋斗、  相似文献   

8.
彭艳  李瑛 《湘潮》2012,(7):16-19
毛泽东有很多兄弟,他与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上屋场毛泽东故居毛泽民的卧室,他久久凝视着挂在墙上的毛泽民的照片,深情地说:“这是我的四弟润莲,这张照片很像。”说完毛泽东便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久久不语。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记载:6月下旬作《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这首诗的前面,毛泽东写有小引:"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相似文献   

10.
唐春元 《党史博览》2013,(12):15-21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改写日本僧人月性的一首诗,以留赠父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理想。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所以,从那时起直到辞世。毛泽东曾十四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韶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闻与诗歌创作的新视角,论述了毛泽东怎样从新闻中获得诗的灵感,将新闻与诗有机融合而创作诗篇,以及如何用诗作解读新闻.文章具体分析了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的三篇新闻稿与<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有关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通讯和社论与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1959年12月和1960年6月毛泽东以"读报"标题的三首七律诗.  相似文献   

12.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门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回故乡(1959年6月)韶山时留下的宏伟诗篇。  相似文献   

13.
王恩收 《世纪桥》2010,(4):54-57
<正>1966年6月,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七律诗,这首诗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直到30年之后的1996年9月,才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刊印发表。此诗写于毛泽东酝酿和准备发动"文化大革命"之时,反映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复杂心境,同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5,(1)
<正>近日,笔者来到韶山市采写收集党史资料,见到韶山村村民毛泽友家的厅堂里,悬挂着一幅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与乡亲们合影的照片。提起这幅照片,毛泽友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他说:"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与亲戚、邻居聊天时照的,我父亲毛贻笙站在后排左数第二个位置。"这幅照片,曾被一位外国记者从摄影师侯波那里拿到带至国外,几十年后才被辗转送回到韶山。1959年6月26日早上7点左右,毛贻笙在毛泽东父母坟山下割牛草,一位着  相似文献   

15.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他不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相似文献   

16.
<韶山的节日>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写于1965年的一篇散文.此文篇幅不大,只4000来字,记叙了毛泽东1959年6月回故乡韶山的情形.它通过对一些情节的细致描述,显现了人民领袖的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17.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湖北武汉工作刚刚结束,就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和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第一次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湖南湘潭韶山。  相似文献   

18.
<正>《韶山的节日》,著名作家周立波的一篇散文,1965年除夕时写成。此文篇幅不大,只四千来字。这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1959年6月回故乡韶乡的情形。它通过一些细节的精致  相似文献   

19.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从古至今,被传为佳话的名人尊师范例,不胜枚举。我们的革命前辈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毛泽东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读私塾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禹珠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毛泽东曾在庐山主持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1959年夏季举行的那次举世瞩目的“庐山会议”,是毛泽东第一次上庐山。至于这次上山的具体时间,很多报刊资料和公开出版书籍,说法不一,有6月29日、6月30日和7月1日三种不同说法。在《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的《七律·登庐山》一诗注释中说道:“据李锐同志记述,诗前原有小序云:‘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东升,成诗八句’”。可是,《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李银桥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中《我所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