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颖 《侨园》2006,(3):28-29
中国人穿的“名牌外国服装”真的一定名实相符吗?非也!也许你正在向别人炫耀穿在自己身上的这套如雷贯耳某国外品牌的服装,就恰恰是一件“膺品”——或纯粹是假冒名牌,或是空壳名牌,即使真的是来自域外的名牌,也未必就真的是合格商品。这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假冒名牌流行消费者知假买假北京秀水市场是斐声中外的专业服装市场。4月18日,世界五大知名服装品牌公司起诉秀水市场售假案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法院维持初审法院判决,认定北京秀水公司及五家商户售假事实成立,判令五家商户和北京秀水公司共同赔偿五大名牌公司各2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创立“名牌”产品以抢占市场制高点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追求,而我国大型建材骨干企业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却不仅仅满足于创立“名牌”产品.以公司总经理陈福民为首的决策者认为,“名牌”产品如果不能被消费者广泛地接受,算不上“名牌”产品,“名牌”必须同时是“民牌”.受这一“理论”的驱使,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堪称艰苦卓绝的第二次创业,经过几年不懈地努力,终于使企业走上了一条优质高效发展之路.同其它国有企业名牌产品的问世过程一样,建福牌水泥的创优之路也是漫长而艰辛的.1971年这座位于闽西北山区的大型水泥厂初创时,适逢国家“三线建设”进入高潮,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方兴未  相似文献   

3.
这是国人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事实: 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的小型收录机,卖给日本索尼公司每台售价37美元,而日本这家公司贴上自己的驰名商标后,就可卖到80美元。为什么?这就是“名牌效应”。一种商品要牢固地占有自己的市场,拥有自己的消费者,就要形成自己独有的质量和风格,即创造“名牌”商品。名牌是无价之宝。名牌:无形的财富名牌是无形的。企业一旦拥有名牌商标,则意味着企业栽下了一颗摇钱树。海  相似文献   

4.
晓冬 《瞭望》1999,(12)
近日,笔者随同有关部门的领导去慰问一位建筑企业的劳动模范。这家公司的工会主席高兴地说,企业的“劳模”也是“无形资产”。他如数家珍地道出了一连串由该公司承建的“形象工程”。白于“劳模”的“领头雁”作用发挥得好,企业的社会信誉度颇高,实力也强。“劳模”也是“无形资产”此话在理。因为“劳模”、先进人物是企业名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涌现的“劳模”,是企业生产质量、服务质量的代表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讲,“劳模”、先进人物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标志。近有消息说,上海华联商厦…  相似文献   

5.
艾丰的名牌观与西部名牌战略王渭功于斐推行名牌战略,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名牌。我国名牌战略研究专家、经济日报主编艾丰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讲了他的名牌观,此处略引一二:第一,名牌产品是“名蛋”。普通蛋也能卖,但在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下不好卖,相比之下,“名蛋”卖得...  相似文献   

6.
朽木 《民主》2008,(12):36-36
国家质检总局终于不再直接评选名牌了。人民日报的“经济新闻”版在头条位置对此予以报道。此举当会有效地平息舆论对此事的谴责。以一个国家部委的“威风”去组织“中国名牌”、“中国世界名牌”之类的产品评选活动,平心而论,如果评得好,当会有相当的权威性,对于中国品牌的建设,客观上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好好去算账,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名牌”一词出现频率极高,许多地方和企业都在努力缔造“名牌效应”。这当然是件大好事,适合市场规律和世界潮流。但是“名牌”并非“永久牌”,也并非“万事通”,一门心思躺在“名牌”上“吃”“喝”,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古话说“居安思危”,何况当今市场竞争那么激烈,一“躺”,别人就要赶上。  相似文献   

8.
袁元 《瞭望》2003,(30)
中国人保分拆的三家公司7月19日正式揭牌。与年初公布的方案略有不同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这个最老的国有保险名牌,不仅裂变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还“分蘖”了我国内地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马晓琴 《学理论》2010,(21):124-125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名牌。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人们如此钟情于名牌,迷恋于名牌呢?作者以为“追求名牌”现象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保暖和保护功能,而是上升到了交际的层面,达到交际的目的。人们期望在交际中,通过名牌传递出某种自己所希望的信息,因为名牌象征着财富资本、身份地位、品位气质等等。再加之,人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心理,比如,虚荣心、从众心理,间接的自我表现欲求等。所以,人们盲目追求名牌,追求名牌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0.
有些人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不知不觉就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身上的衣服是名牌,脚上的皮鞋是名牌,腰里的皮带是名牌,还有腕上的手表、腋下的皮包、桌上的茶杯等,也都价值不菲。他们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品位,跟上时代的潮流。岂不知,越讲这样的“品位”,越跟这样的潮流,离老百姓就越远。  相似文献   

11.
步入“民牌”天地宽山东李培华孙树海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是如何实现利税较上年度增长1倍多的?总经理郭来虎一语道破天机:让名牌变成“民牌”。目前的市场上,竭力生产名牌产品、精品、极品的企业和行业数不胜数。既是名牌、高档产品,那么产品价格也就比普通型...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9,(10)
红豆集团是中国乡镇工业发祥地———锡山市乡镇企业排头兵,是锡山市、无锡市、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全国120家深化改革试点企业,在全国服装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红豆集团以创民族名牌为己任,注册商标为“红豆”,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驰名海内外。集团大力实施名牌战...  相似文献   

13.
论价评肉     
刘诚龙 《党政论坛》2008,(24):27-27
病死的猪,交100元,成“合格猪肉”; 交200元,成“消费者满意猪肉”; 交300元,成“国家优质放心猪肉”; 交400元,成“国家名牌免检猪肉”; 交500元,卖主爱当啥肉是啥肉……  相似文献   

14.
名牌的话题     
报刊上,“名牌”成了热门话题。 有说振兴经济就要振兴名牌的;有说振兴名牌就能激发爱国主义的;有说要保护名牌的;有说名牌就是市场的;也有说要警惕合资吞噬中国名牌的……。 议论蜂起,不是坏事。它至少表明,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中国生产了什么或能生产什么,而且关心中国的产品有多少是真正的名牌,足以自立于世界产品之林而略无愧色。这标志着中国人名牌意识的觉醒。 不能说中国人过去毫无名牌意识。“酒好不怕巷子深”就可以说是名牌意识初始阶段的一种表述。然而,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市场分割、生产规模狭小的时代,这种初始的名牌意识与当代名牌意识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一些新富人士,甚至是准新富人士中,出现了非外国名牌不买,非外国名牌不用,以高价作为质量代名词的现象。有人甚至喊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口号。对这些人何以名之?姑且称其为“名牌拜物教”。  相似文献   

16.
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是1995年3月新组建的服装企业集团,下属13个分(子)公司,拥有3万职工,出产“康派司”。“海螺”、“司麦脱”、“天嘉爱”等多种名牌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行业是国内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全国各地不少服装企业在竞争中异军突起,其产品已一跃成为名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上海服装集团,虽有相当的基础,但目前尚排不上国内八强服装企业的行列。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究竟如何才能振兴发展,实现自已跨世纪的宏伟蓝图?服装集团公司党委在实践中认识到,关键在于要有一大批…  相似文献   

17.
耐克的启示     
勤工 《瞭望》2001,(30)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有一位初 出道却异常精明的推销员, 他致力于推销名牌皮鞋,哪怕有时做了赔本生意,也不放弃自己的宗旨。久而久之,他在商场上把“自己”也推销成了抢手“名牌”的代名词。后来,这位推销员渐渐明白了他推销的产品总是热销的奥秘——是他的“名牌形象”在起主导作用。顾客对这位推销员十分信任,便纷纷购买其产品。也等于说,凡是他推销的产品,都是名牌。  相似文献   

18.
梁嘉文 《党政论坛》2010,(14):36-37
“提到中国,您最先联想到什么?” “劣质食品”、“仿造名牌”、“红色共产主义”……访谈室内没有中国人在场,提问者与回答者都是韩国普通国民。围绕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他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们一连串的回答中,多数是中国人所不乐意听到的。  相似文献   

19.
汤华 《瞭望》1993,(41)
最先感受“复关”挑战之严酷,在国内要数电脑业。面对蜂拥而至的各式进口名牌微机,以往高关税的庇护,靠批文、靠非市场行为的“优势”,将不再享有。国产电脑唯有真刀真枪地同进口名牌微机比性能,比质量,比服务;否则可能走投无路。近年崛起的我国电脑界超级企业——联想集团,就是这般亮出“向外国名牌微机挑战”的部署,胸有成竹而扎扎实实地积极“备战”。(一) “为了这个挑战,我们做了5年准备”。联想集  相似文献   

20.
张玉恒 《行政论坛》2009,16(6):89-92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和组织内外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名牌企业受到公关危机的困扰。许多名牌企业的公关危机近似于假冒伪劣问题,即“准假冒伪劣”现象,这将严重影响企业形象。此类公关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导向异化、信息不对称的改变和内部危机意识薄弱等。企业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必须把危机理念渗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建立企业公关危机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