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胡锦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执政党建设理论是在特定的历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并且,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社会的征程中,它必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理论财富。围绕胡锦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探讨四个问题:第一,胡锦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基础;第二,胡锦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主体架构;第三,胡锦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第四,胡锦涛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走向预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的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冯林平 《前进》2011,(6):15-1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实践中,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创立了许多重大而系统的新的思想理论。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对于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列宁作为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缔造者,对执政党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教材中的第6章专门讲了一节。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本文就这个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评析。一、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提出的历史条件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1月列宁去逝,他对执政党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仅仅只有6年多一点时间。在这期间,前3年,主要是进行国内战争,党的中心任务仍然是军事斗争;后3年,党的工作重心才真正向经济建设转…  相似文献   

5.
黄颖 《现代领导》2010,(4):35-35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坚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而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障。建国60年来,我们党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总目标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总体布局.集中全党智慧,顺应历史潮流,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着执政党建设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而深刻地阐述了一系列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目标;谋划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布局;提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和新的标准;描绘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员的新形象。报告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以及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宣言。  相似文献   

7.
王克群 《前进》2009,(10):25-27
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拓创新,推进党的理论发展,实现了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重大命题统领党的建设;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目标;谋划了执政党建设战略性的新布局;布置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时代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形成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逻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回答了"执政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一有别于"革命党"建设的论点,确立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执政党建设的主题以及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它包括邓小平党  相似文献   

10.
吴自强 《现代人事》2003,(12):21-21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讲话中就如何以实践“两个务必”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第三、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第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执政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执政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我们深切感受到,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具有极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并贯彻于工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四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形成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现代化理论,对于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这一新思想、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南宁铁路局党委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特点提出“五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党建工作的指导原则,要由“围绕中心”向“融人中心”转变;党建工作的机构,要由“大而全”向精干高效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依据对国情、党情和时代特征的具体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原理,实现了党建理论的四次重大创新,集中表现为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和执政党建设理论、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已经进入长期执政阶段,长期执政党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党建理论。习近平关于管党治党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已经基本形成面向长期执政党建设的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回答了如何建设长期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历史地位及伟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科学地确立了执政党的任务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确立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领导的理论、党的自身建设理论以及党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归结起来,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二是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共同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而奋斗。三是必须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有效性。四是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  相似文献   

18.
汪前元 《政策》2004,(6):30-31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向全党发出号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提出四“求”四“务”的要求:“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  相似文献   

19.
政党文化对国家与社会的引领和导向功能,决定了执政党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法制文化的统领作用。因此,要使我们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构建者、推动者和领导者,就必须要以执政党文化的自觉机制促进法治的形成;以执政党文化的社会性机制弥补法治的功能盲区;以执政党的核心文化影响法治文化的价值倾向;以执政党的义务文化导向法治的权利文化;以执政党的精英文化领导法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是一个全方位和谐的理论系统,它包括"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