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有关精神病人和醉酒人刑事责任能力的立法。司  相似文献   

2.
刑法对共同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与适用周其华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由于共同犯罪是多人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单个人犯罪要大得多,共同所负的刑事责任也大得多。对于共同犯罪的参与人,根据其在共同故意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刑法学上,因果关系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争论激烈的问题,对实践有重要的意义。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体系中的正确定位。本文从刑法因果关系的一个观点开始,简单的阐述了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胡泽卿 《证据科学》1998,5(3):125-127
刑事责任能力是法律精神病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日益受到法律精神病学家、刑法学家和司法官员的关注.广泛深入研究刑事责任能力,不但可以丰富法律精神病学理论,而且还可以直接为司法实践服务,为公正执法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田祖恩,于庆波,戚巍,汪苹,陈立锋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是司法精神病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影响广泛,常常引起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各地的鉴定结论往往不能一致,说明我们在专业观点和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统一,我院自1983-19...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刑事责任能力是法律精神病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日益受到法律精神病学家、刑法学家和司法官员的关注。广泛深入研究刑事责任能力,不但可以丰富法律精神病学理论,而且还可以直接为司法实践服务,为公正执法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起源虽然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中,不乏关于精神病人、智能缺陷、未成年人、老年人和生理缺陷(聋、盲、哑)者违法行为的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规定,但是,关于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的表述却是众说纷坛,分歧极多。我国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刑法学》中写到:…  相似文献   

7.
刑法中的精神病人及其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规定了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但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关于刑法中精神病的含义、刑法单独规定问歇性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必要性.以及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认定。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做法。这种现状无疑直接影响了对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正确认定和处理.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刑法规定的“精神病人”的理解 我国刑法第十五条所规定的“精神病人”,并非仅限于医学上某些特殊类型的精神病人,而是泛指医学上的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凡是能使患者在行为当时的辨认或者控制能力受损的各种精神疾病,不论是慢性的或者暂时性的,先天的或者后天的,器质性的或者功  相似文献   

9.
<正> 在我国,在开展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中,涉及得最多的是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问题。可是国內法学界对这个重要问题恰恰研究得较少。要为此而责备法学家是不公平的,因为这项任务的完成不可能由一家承担。现实情况赋予了司法精神病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深入探讨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已迫在眉睫。司法精神病学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精神病学和法学,本文围绕这两方面的知识,对如  相似文献   

10.
高瑞琴 《政法学刊》2011,28(3):41-44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关于该制度的规定。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有别于非精神病人,该制度的设计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实践中,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理论和实践操作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需要从制度、工具和文化三个层面解决。  相似文献   

11.
易乡 《法制与社会》2010,(36):11-12
刑法因果关系的应用是刑事司法实践中法律工作者用于判断行为人刑事责任有无及刑罚的重要依据。刑法因果关系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本文讨论了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存在刑法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排除刑事责任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正> 对于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的制定,既涉及司法精神病学,又涉及刑法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着若干理论和实践的争论。争论的结果,必然引起司法精神病学理论与刑法学理论,刑法学理论与现行刑事立法以及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冲突。 冲突之一:现代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与实践一致认为,对于精神病人的疾病状态和确定鉴定结论这一中间过程,是一个最难处置和掌握的阶段,也是医和法相结合的关键阶段,应该持科学和慎重的态度,从而使以医学诊断(对精神病人患病的严重程度的判断)为依据来判定责任能力,同时又以辨认或控制能力作为具体判定准则,即两个标准相互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和符合实际。站在刑法学研究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明确规定了无责任能力和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不承担和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标准。但对鉴定结论为有部分责任能力(或称限制责任能力)的精  相似文献   

14.
刑法适用中的法律推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适用的推理机制实际上是法官应用法律解决具体刑事案件时的心理确信(价值评价)过程,这个过程法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刑法适用的逻辑规律、刑法解释机制、刑事司法程序,以及社会的其他因素等。一般而言,除了简单案件外,法官总是受诸于灵感的启发,先有结论,之后再以三段论求证,最后得出确信的结果。这个过程有时是曲折复杂的。但根本的模式是:结论←→求证—→确信。  相似文献   

15.
一、精神病人的犯罪学说分析产生犯罪行为的根源,总的说来,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通过法律把一切危害本阶级利益和秩序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但是,精神病人在其造成对他人或社会的危害结果时,其动机和目的并不同于一般的罪犯,也不是因阶级社会的产生而才会  相似文献   

16.
孟志刚 《政府法制》2014,(19):48-49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刑事立法上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与否方面都会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着眼于对未成年人教育、感化和挽救,并注意促使其改过自新,做出不同于成年人的带有保护性的规定,我国也不例外.除了刑法典及有关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范围和认定作了具体规定以外,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突破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把未成年人初次实施的一些轻微犯罪行为不认为是犯罪,充分彰显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与关怀的刑法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 各国刑法关于精神病人责任能力的规定,无论是从法律条文的内容,还是从使用的术语上看,皆不尽相同,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病人的不同态度,但也反映出一个发展趋势,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精神医学、心理学的发达,随着人们对人类社会、人类行为、人类本身的认识的深化,各国刑法日趋科学化、人道化。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人现在在我国已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精神病人犯法与一般成年人犯法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法的处理上又有相当大的不同,其中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即使触犯刑法也不用承担刑事责任,正是由于这样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在审判时为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都声称自己存在精神障碍。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尽快出台有关精神病人方面的法律。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颁布实施后,为了适应形势,弥补《刑法》的不足,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制定了一系列单行刑事法律,对《刑法》许多条文作了重要修改、补充。本文仅就其中十大犯罪的修改补充情况及其法律适用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略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奸淫幼女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概念明确,罪名确定,确切地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便于操作和运用。但是,由于刑法分则中个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