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的本质含义 有人解读以人为本,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以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其实,人就是人,不管哪种意义上的人都是人,都具有人的共性.人的共性就是人的本性.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人和社会是一对范畴,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不能没有人.以人为本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自古以来就讲国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和国是一对范畴.因此,认为以人为本主要就是以民为本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在和谐社会视野中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与核心.建设和谐社会,要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提升人的全面能力,拓展人的社会关系,彰显人的丰富个性,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04,(7):37
公和私是两回事.人皆有私.正如人皆有爱,人皆有好,并不奇怪.但是私戏不能在公家舞台上演.干部是公家的人,是公务员,是为国家办事,不能有私.  相似文献   

4.
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效民 《理论学刊》2005,1(3):60-65
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哲学的主题是人与人生存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似乎处于无可回避的逻辑"悖论"之中一方面,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必须作为主体而有所作为.总之,就能力、时空而言,人是有限的;但是人必须像无限者一样去行动.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贯穿于哲学一切领域之中,是哲学世界观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也许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观察和处理的一切问题,都反映出你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到信,准马上就上火.因为美国人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为了保持心理平衡,看美国人的来信往往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越看越糊涂,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对方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喧.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韩爱叶 《党史博采》2005,3(11):27-28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使人成为理性化片面发展的人,道德异化、情感异化是当代社会人被科技理性异化的主要表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审美实践是实践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人是自由而全面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中共浙江省临安县委党校始建于1952年.1995年7月经临安县委批准,建立临安县行政管理干部学校和临安县社会主义学校,与中共临安县委党校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学校现有编制人员22人,包括有教研人员13人.其中讲师7人,助教4人,教员2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一生都关注人的问题.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事业,在理论上则不断探索、追问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历史地位等等.可以说,对人的问题的真理探求,贯穿于他的各种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之中.马克思人学思想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理想的抽象的人、中期历史的现实的人到晚期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丰富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内容,肯定了哲学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建设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加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真正认识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不管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建设,都必须努力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作为文化建设实质的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四有"新人也只能是人的主体性全面发挥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中的大仁思想源远流长,它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不能仅仅只爱人,还要爱自然万物.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进而爱护万物.西方基督教教中的博爱思想是连接人与神(上帝)之间的桥梁,也是人与人之间爱的基础.它主要主张爱上帝和人,包括亲属和外人,本国人和外国人,朋友和敌人.但它爱的范围要小于大仁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康 《理论学刊》2008,1(3):68-71
人的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必须坚持教育与注重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把握人的需要的特征与规律,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相似文献   

12.
赵建梅  黄世虎 《唯实》2001,1(6):14-18
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普遍性;人的群体本质是社会关系,它将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一般性;人的个体本质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每个人的个性,它将人与他人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人的类本质决定人的群体本质,人的群体本质决定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3.
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要是由人和自然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要载体.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就是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指导人正确行为和表现的思想基础,社会心理整体是否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和政府要倡导积极和谐的社会心理,营造心理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第一品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和高素质的学生.而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十八中特别强调教师自主全面发展,他们在教师发展中强化了两个方面;高尚的师德和专业化的教育教学能力.十八中倡导教师做"八种人",用师德塑造师魂:做一个有耐心的人,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有责任的人,讲诚信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有精神追求的人,自信的人.师德建设,在十八中教师中形成了树人先树己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普遍性;人的群体本质是社会关系,它将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一般性;人的个体本质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每个人的个性,它将人与他人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人的类本质决定人的群体本质,人的群体本质决定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生的意义与作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包括人的自我价值或内在价值,也即人所具有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潜在创造能力;第二方面包括人的社会价值或外在价值,即人通过社会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创造能力.人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出有益于社会或群体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使潜在的能力变为现实的创造能力,也就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潜在能力或内在价值表明人是人而不是动物,它从主体方面把人与动物相区别.  相似文献   

17.
马乐 《红岩春秋》2022,(2):52-55
"嘉乐君子"李劼人 嘉乐纸厂为文学家、翻译家李劼人创办. 李劼人1891年生于四川成都,著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著名长篇小说.1924年留法归国,任《川报》主笔,后因嘲讽时政,被杨森所拘.经友人卢作孚多方游说,李劼人获释.此后,李劼人决定不依附于军人、官吏,转而走向实业救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当代官箴     
《党建》2008,(9)
1.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2.警惕官不大特能办事的人,挣钱不多特能花钱的人,不太熟悉特能套近乎的人。3.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最滑,爬起来站稳都难。  相似文献   

19.
技术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与感性实践活动有关的问题.它不仅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中介和手段.而且也负荷了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技术所体现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表征着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这表明,技术对于人具有生存论的意义.用这种观点反现当代技术发展中出现的生存危机,不难看出,当代人所面临的技术化生存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技术作为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存在被遮蔽所造成的,也是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后果.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从对自然主义的技术化批判入手,更要从人的生存自身的分析入手,要在技术进步与技术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寻求人的自由、幸福、尊严与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20.
王前军  王南方 《求实》2008,(1):85-87
理想是人的发展的结果,又反作用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是理想教育的本质规定性.理想教育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促使受教育者完成从社会理想个体化到个体理想社会化的过程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