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指个人在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提升煤矿职工群体的"幸福指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煤矿管理方正视职工利益诉求,主动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要求,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妥善处理好多方关系。只有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努力,提升"幸福指数"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引导农民理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众所周知,人们的消费需要由于内在生理和心理的动机加上外界的刺激,产生消费行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的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购买行为越来越多地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而且,心理需要的满足日显重要。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个体的利益是受到保护的,在消费上是有其充分自主选择权的。因此,市场经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现代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教师在培养、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研究,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科学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本文试就学生管理中的心理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满足学生。当合理的需要为目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因为人都有需要,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客观要求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产生动机、支配行动、最后实…  相似文献   

4.
需要是人的生理或心理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行动的动力和源泉。就劫持人质案件而言,劫持者行为的“驱动”来自于他实现其需要的欲望。因此.谈判专家若想使劫持者停止其行为或者改变其行为,就要善于发现和确认劫持者的需要,并根据劫持者的不同需要采用相应的谈判策略。在谈判过程中,还应尽可能消除或减缓劫持者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失望情绪和挫折感,让他尽可能看到这些需要可得到满足的希望之光,以促使其终止犯罪,放出人质。  相似文献   

5.
(一) 作为理性动物,人具有二重性。基于生存与繁殖的本能,人必然产生自然性欲求;基于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他又不可避免地会萌发社会性欲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欲求的实现给人以快感,欲求受阻则使人承受心理上的痛苦。追求满足欲求之乐与克服欲求受阻之苦,是驱使人们从事一切有意识活动的心理动因。犯罪行为就是主体欲求受阻时,为解除心理痛苦而采取的实现欲求的行动。刑罚之不同于其它强制措施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其惩罚的严厉性。它不但可以直接剥夺罪犯的生命、自由、财产或政  相似文献   

6.
心理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心理挫折干扰了人的正常生活,影响了人心理的健康。作为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其心理挫折的情况如何,又是怎样解决心理挫折问题的呢?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样本分别来自费县师范、临沂师范和郯城师  相似文献   

7.
挫折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上讲的挫折主要是指个人在进行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目标没有达到,动机和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纵观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也有个体生理、心理因素。归结起来,大学生挫折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期望值的失落所带来的挫折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是一个多成份、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这一系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完全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它与适应社会的正常心理一样,是人脑与客观现实发生作用后产生的一种主观映象。由于受客观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作用,产生了超社会要求的不良需要结构、犯罪动机、犯罪情绪或形成了犯罪习惯的心理,并为满足不合理的需要去实现其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9.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超自然的神灵,以期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此为神之超越。而当神之超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人之超越。虽然二者都是在意识领域中来实现生命的突破和飞跃,都是用精神力量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抚慰人的灵魂,但以人为终极目的充满理性的人之超越,与以神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虚幻性的神之超越则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当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矛盾时,需要就转化为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在当前,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三最”问题,着力改善民生状况是一种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崭新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怎样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它来源于人为满足某种需要的目的,人的行为正是在这种满足需要的心理支持下产生的。需求不仅决定了人的行为目标和方向,并且是维持行为的动力源泉,人的行为源于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相似文献   

12.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情绪情感则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只有客观刺激与内在需要相符合才会产生愉快的情感,相斥则不悦;下意识的身体反应、微表情更是人真情的自然流露。职务犯罪人接受讯问时的身体语言和微表情,是其自我保护机制在讯问的特殊情境的刺激下的特殊反应。认真观察、领悟、建档以及观察的常态化、习惯化,方能把握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突破其心理防线。  相似文献   

13.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有众多心理因素,除主要因素智力水平外,学习的目的、态度、动机、兴趣、意志品质以及性格气质等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影响着学习,而感情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因素。所谓感情,即情绪与情感的总称,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映,诸如喜、怒、哀、乐……等等。一般来说,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能引起积极的感情;反之,凡是不符合需要或妨害需要满足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实践证明,当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下,比如:伤心、烦恼,学习起来就会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当缺乏热情时,学习就会…  相似文献   

14.
对心理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心理方面的教育,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满足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的需要,它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在实践中要注重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确保心理教育能够正常、健康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失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据国家劳动部“就业政策与市场经济过渡”调研组公布的一项材料显示:目前我国各类下岗职工共有3000余万人,占我国工人2亿职工总数的15%,不包括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失业人员若不能得到妥善安排,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思想上又缺乏正确引导,当外界负因素增强时,其中部分人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产生犯罪。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真正做到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必须重视对人的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进行分析,了解人的实际心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和影响人,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据此,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具体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就必须依据心理规律,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人性化服务。一、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7.
论以人为本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由于人的需要是丰富复杂的、历史地生成和变化发展的,这就使以人为本本身成为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正当与不正当、真实与虚假之分,因此,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也只能是以满足人的真实的、合理的、正当的需要为本。人的需要是社会化、文化化和时代化了的需要,文化特征是人的需要的总特征,这就决定了以人为本所实现的是一项文化归程。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上有许多有关非正式教育、距离教育、开放教育等方面的讨论.所有这些教育活动的产生都为了一个目的——把教育从即将窒息的正式教育体制中解放出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只有当它是在符合它所寻求服务的社会的要求下产生时,它才将获得成功.在印度,为了满足数以百万计的受压迫的印度人的需要,开展了一种体制,它成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揭示在过去的40年里,独立的印度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和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生命个体存在的第一需要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和国家,并形成人类社会。人的需要包含着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三位一体的人的需要构成了完整的人性。这部著作是我们深刻把握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的科学根据,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孙德刚 《外交评论》2009,26(5):95-105
本文从安全威胁角度探讨先发制人战略的隐性逻辑,选取战后12个国家在西亚非洲地区共30个先发制人案例(包括未得到执行的实例)加以实证研究。决策者总是在满足国内需要与遵守国际法之间寻找平衡的支点。当安全威胁冲破决策者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最后心理防线时,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比遵守国际法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