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观念在其自我表达中作为一种普遍的抽象权利,但在其具体历史语境中则始终指向"资本自由"和"欲望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念虽然分享了自由主义共同的历史出发点,但是却有着超越性的诠释路径。马克思将自由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性力量,用劳动自由扬弃了政治自由,并批判了欲望自由。把握两种自由观的不同逻辑向度,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与传统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之区别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有着共同的历史大背景,客观上存在着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虽因种种因素,西方自由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遭遇命运不济的冷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思想就没有意义,对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一切积极成果,只要对社会发展有利,我们应该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和利用,让人们在理解和认识自由问题上有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铮 《学理论》2009,(24):14-15
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有着共同的历史大背景,客观上存在着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虽因种种因素,西方自由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遭遇命运不济的冷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思想就没有意义,对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一切积极成果,只要对社会发展有利,我们应该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和利用,让人们在理解和认识自由问题上有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在西方至今仍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一种自由观和民主观,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民主现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在自由民主问题上的基本分歧作一筒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自由主义正义观霸权话语的冲击下,马克思正义观的阐释和重建需要基于马克思的文本语境在历史与逻辑的双重层面上展开。批判自由主义的"形式正义"构成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出场语境与历史前提;建构与自由主义正义观异质的"实质正义"构成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终极旨归与逻辑终点;澄明分析马克思主义有关马克思与正义的论争构成破解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逻辑迷阵。只有在批判、建构与澄明的三重奏中才能走出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中历史必然性论证和道德论证的两极对立,凸显马克思正义论范式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5)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新自由主义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其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与界定并不完全相同。在理解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时,要把作为经济理论的新自由主义与作为政治方案的新自由主义,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中国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与"改良"新自由主义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新自由主义”这个标签实际上指代着两种极为不同的思想流派。政治新自由主义主张用政府干预来调节市场经济,以促进所有公民的自由,而经济新自由主义则反对政府干预,认为市场经济才是保护个人自由的最可靠的屏障。两种新自由主义也有共同之处,即它们都是某种国家发展战略,都认为国家发展的目标是保护和促进个人的自由,并认为保护和促进个人自由是最有效率的国家发展战略。这种共同的观点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西方人之所以走上自由主义的道路,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公元5世纪以来的西欧社会一直存在着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制衡和世俗国家与天主教会之间的制衡。自由主义只是在这些制衡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制衡,即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制衡,或者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从来都不是天赋的、抽象的、个体的,而是具体的、整体的、现实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经济条件决定的,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权利只是在人类尚未以社会整体的形式摆脱自然的束缚的条件下的产物,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下实践着的人们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潮。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自由主义思想与其文化渊源的研究比较薄弱。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与文化母体是来自中世纪,还是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政治哲学与近代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至今似乎仍然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丛日云在其新著《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生活·读  相似文献   

10.
刘怀玉 《理论探讨》2002,2(1):15-19
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并非所谓经济永恒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经济决定论” ,而是关于现代性的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或不平衡性发展问题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2 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基本成就是 ,它们先后从两个角度来揭示马克思关于经济与社会不平衡发展现象。一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先验逻辑批判 ,另一个是“历史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科学分析。它们都认为经济必然王国的支配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暂时现象 ,而非永恒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张东荪民主观的核心要义,亦是作为其追求和探索理想政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对自由的理解上,他除了深受十七八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突出的表现在区分了自由与自由主义,并指出自由主义在界定上有广狭之分,倡导文化的自由主义,限制政治的自由主义。这些思想毫无疑问对我国现阶段的民主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命题.而中共创建时期的两次争论,对这一命题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次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一次张国焘与李汉俊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之争.本文通过对这两次争论背后的历史作简要梳理,以发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冯彩虹 《学理论》2014,(11):20-21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崛起的一个新的领域。其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分野在于: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上谁是决定性的,分析的对象是国家、个人还是阶级,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本质特征是什么。研究上述理论对于解决当今第三世界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实现全球和平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权国家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要交往主体,人权亦成为一种国家间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二者均经历了一个从观念到制度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并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但对二者关系的争论并非纯粹的理论分歧,而是被多变的政治因素所左右。实际上,人权与主权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本原上的同质性,它们均服务于人类的终极目标,即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人权与主权本应和谐并存,一般不发生冲突;若二者发生冲突,保障人的基本权利首当其冲,但必须以不侵犯国家主权为基本前提,杜绝和反对霸权主义在人权旗帜下的干涉主权行为。处理好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澄清理论中存在的误区,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形成健康和谐的国内秩序,推动实现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这面旗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色和时代特色的统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面旗帜,不是三面旗帜。今天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这是就它们之间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它们之  相似文献   

17.
根据福柯的批判,自由主义治理术低于人的原则高度;马克思主义治理观则要求国家治理必须达到人的原则高度,这正是统治与治理在人学视野中的原则性区别。国家治理要想达到人的原则高度,必须扬弃市民社会。正是在市民社会批判中,马克思揭示出国家治理的双重维度,即人的维度与物的维度。二者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复杂图景与演进动力。  相似文献   

18.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看,除了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这一基本关系外,还有几个重要理论关系必须处理好。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教条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指导思想统一与学术研究自由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曾有过“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的讨论。这是自由主义者在日渐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为体现自身立场所做的一次努力。对自由主义内涵及精神的探讨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思想本质而言,自由主义者力求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选择一种折中的制度。而到后期,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不再强调自由主义的政治路线,将关注的目光移到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在本质属性、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层面有着根本区别,但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层面则有某些差别和共同之处。必须把握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切实理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民族特殊性、社会主义本质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把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切实认清两种制度在现代化大生产规律上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把握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切实认清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的"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的关系,既充满信心,又留足耐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