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可  李建 《法制与经济》2021,(11):59-62
乡村治理能力法治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不仅是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工具,也是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外在体现.法治乡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法治保障.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包括法治乡村在内的法治整体框架内来运行.法治化助力乡村振兴应坚持党的建设与法治...  相似文献   

2.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对于我国全面构建法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现状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通过一系列手段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主体法治意识培育搭建制度框架,农民主体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通过调研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农民主体法治意识虽然总体得到提升,但仍存在乡村治理相关立法未全面推进、法治措施未深刻落实、农民权利义务意识未真正建立等问题,可通过推动立法、培育人才、加强调研、建立考评机制以及深化监督等...  相似文献   

4.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自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以来,中央与各省份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直接影响着数字乡村建设。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53份中央与省级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文件的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从目标引领、行动策略与保障要素三方面着手。首先,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确立总体目标,还要细化分解成具体目标,以有效引领数字乡村建设的方向;其次,在行动策略部分,可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四个方面推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再次,必须从组织、政策、示范建设、安全、人员、宣传保障六个层面为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实施提供保障与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人权治理的二元主体中,国家治理体现为人权思维的落实,农民治理主体则表现为人权追求的实现。以人权为元价值机理整合,在乡村振兴人权治理中构建起了彼此承认的主体间性。乡村振兴人权治理的交往系统,既是交往制度得以顺利开展的理论根基,也是交往机理的外在制度建构。借由交往机理与交往制度的有效运转,在交往商谈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交往理性得以获得各方认同,并借助法律建制化的方式搭建起稳定的人权规范体系,进而为人权治理的开展提供稳定的规范保障。乡村振兴人权治理的合作面向是国家与农民两大治理主体最终形成的合作关系,并在乡村振兴人权治理中确保多元主体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利与幸福生活权等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司法局坚持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以提高群众对村(社区)法律顾问的"知晓率、满意率、首选率"为抓手,不断深化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知晓率,营造法治乡村氛围以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法律服务效益最大化,多措并举引导法律顾问无缝渗透乡村,提高群众对法律顾问工作的知晓率,营造浓厚法治乡村氛围。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战略政策,然而随着农村基层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农村基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诉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农村基层违法犯罪现象频发,难以全面实施基层治理的法治化道路.对百色市进行调研可知,百色市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现状为: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机制、构建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协同机制、形成...  相似文献   

8.
姚强 《中国律师》2021,(8):73-75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与施行,从立法角度保障了产业发展,规范了组织建设,完善了城乡结合,加强了生态保护.在《乡村振兴促进法》背景下,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法律的指引作用和规范作用,形成了法治乡村新风尚. 一、法治乡村治理的现状 一是《乡村振兴促进法》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法治乡村,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治、百姓安。2019年,山东省平原县以王凤楼镇、桃园街道为试点实施乡村综合治理,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凤楼司法所、桃园司法所在平原县司法局指导下,积极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用法治行善治,为平原县以法治助推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孙冕 《行政与法》2007,(11):28-31
乡村法治化运动在乡村社会遭遇的窘态与困惑是发起者始料未及的,国家法治被乡村社会有意无意的歪曲,“下乡的法律”不断被乡土社会知识传统解读,法治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冲突愈显突出。本文放弃简单地对法治与乡村社会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进行批判的进路,试图通过借鉴和采用法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强调回到中国的特定语境,回到乡村的生活场域和具体经验中,探讨当前造成乡村法治化困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分析实现乡村社会法治化之可能和必要,进而提出实现乡村法治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马涛 《中国司法》2022,(11):51-55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依法实施的新阶段。截至2022年9月底,湖北、江西、广东等16个省份出台了本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2022年9月28日,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舒兰市人民法院为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司法为民的职能作用,找准司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努力融合各种资源解决纠纷,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彭振  王晓晴 《河北法学》2023,(1):163-178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法治体系,依法保障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理论和实践,依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少数民族权益法治保障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是民族地区法治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要以中共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依法促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促进各民族“三交”“三和”法治化、加强边疆治理法治化、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促进民族立法体系化。  相似文献   

14.
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战略提升至国家法律层面.在BX县脱贫攻坚过程中,农村金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贫困户顺利脱贫.步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农村金融业毋庸置疑地继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回顾过去的农村金融发展各种政策法规,可发现农村金融贷...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治理有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治理秩序基础之上.建构基于法治的乡村治理秩序,是从善秩到善治的关键,其取决于村内部治理秩序和村外部治理秩序的良性运转、协调与平衡.逻辑框架在于:村内部层面,村民依法自治、依法用权维权;村外部层面,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治理法治化;协调与平衡层面,良法善治、缘法而治...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等诸多生态风险,这极不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于乡村生态环境法治保护。文章从完善的立法体系、高效的执法监督、社区组织参与、乡村自治体等方面探讨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治理。  相似文献   

17.
从根本上讲,基层治理现代化即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践行民主、科学、法治理念.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生态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场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坚持和践行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原则.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乡村生态振兴之间存在多种"天然的契合",将二者统筹起来加以考量,有利于加快形成"互嵌式发展、体...  相似文献   

18.
农村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承担着守护农民健康的重要职责,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服务老龄化的推进,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近年来,吉林省针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多措并举,极大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然而,部分农村受制于地理位置、人才流失等客观因素,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仍然较为低下。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医疗服务现状的梳理,分析了吉林省在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希冀能为吉林省乡村实现全方位振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有序、健康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具有引导作用的地方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基于个案访谈法、文献调查法发现,广西L镇政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通过大力扶持村集体经济,促进产业优化转型,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取...  相似文献   

20.
农民法治意识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因素。新时代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下,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农民仍然不习惯用诉讼手段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留不住服务农村的专业型法律人才、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教育针对性,建设服务农村的专业性法律人才队伍,加大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以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权威,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民族地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